分享

杂文编辑赘语(3—4)

 吴营洲文存 2024-04-20 发布于河北

杂文编辑赘语(34

吴营洲

将生命化作文字

天底下不好的文章,其实都大致相同;而好的文章,却各有各的好法。(呵呵,此处在“活剥”托尔斯泰。)但我觉得,天底下的好文章,若从写作的角度来归类,其实是只有两种:一是作者凭着才气写出来的,——灵感忽至,笔端生辉,锦绣文字便如云霓霞霨般顿时铺满纸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任神任鬼都无力左右。不过,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更是非才子才女所能企望的。但就一般的(或广大的)作者而言,若想写出妙文佳作,若想赢得读者的击节叹赏,不搔短满头华发,不呕尽一腔心血,恐是不成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当是此等情状的形象写照。所以我总是偏执地认为,天底下的好文章,都是作者用生命写出来的。
譬如说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起初弃医从文时,便将生命悉数地押在了文字上。他的《纪念刘和珍君》,他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无一不闪耀着生命的光华……
当然,将生命化作文字的途径,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将生命置之度外,有的人则焚膏继晷……
依旧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先生面对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敢于拍案而起,敢于秉笔直言,便是将文字看得比生命还重。——虽然后来,他只能发出“而已”的感叹;虽然后来,他只能“而已而已”;虽然后来,他连“而已”都不能了,却依旧将自己的满腔情愫,化作了葳蕤的草。记得在先生的《野草》中,许多篇章的开头,均是“我梦见”“我梦见”之类的话,看起来似是呓语,其实那点点滴滴,均是先生的斑斑泪痕,均是先生的殷殷血渍,均是先生生命的另一种物化形态,每每静下心来品读这些文字时,都令人慨叹不已……

沉下去,沉到那最底层……
就杂文的写作者而言,应该将自己沉下去,沉到生活的最底层,沉到普通的民众中间。
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民众的呼吸,才能聆听到民众的心跳,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满丰沛的人情味,才能不负杂文这一文体所独具的为百姓代言的使命。
另外还应该沉到自己心灵的最底层,将淤积在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份最为炽热最为诚挚的情感捧出来,并将它化作文字。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自己的读者。
可而今的某些杂文作者,总是浮在生活的表层,总是盯着纸面(或电视画面或电脑荧屏)上的东西,今天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就噌噌地写出千把字;明天看到了另外一篇报道,又刷刷地写出百十行,文稿满天飞,感觉无限好,其实,恕我直言,这些一挥而就的文字,可能过些时日连自己都不想重读了,又焉能为读者所喜爱。
当然,媒体或网络上的东西,并不是不可以议论,也不是说你没有议论的资格。无论是谁,都有权指点江山,都可以激扬文字,一如某批评家所言,大狗能叫,小狗也能叫。但是问题的症结,是在这一片叫声中,哪一声才是自己的呢?
真的希望能在此起彼伏的狗叫声中,听到些与众不同的声音。
其实,只有与众不同的声音,才是振聋发聩的,才是韵味独具的,才是令人垂青的。而这与众不同声音,当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喷涌,当是作者对生活、对现实、对社会的最为深切的感受。
我知道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可我此时此刻依旧想说:沉下去,只有沉到水的深处,才能捕获到大的鱼。
无论是作为杂文的读者,还是作为杂文的编者,我们都希望能目睹到更多的“大鱼”,都希望能倾听到更多的发自作者心灵深处的鼓与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