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教学中,谁在种“假”种子

 贵州严涛 2024-04-20 发布于贵州

一位管思教的老师告诉我:

有一天,他在学校一个偏僻角落巡查,发现一位学生正在那里悠闲抽烟,问这位学生为什么跑到这里抽烟时,这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班主任说了,实在要抽烟,请不要在厕所里抽,可以跑到这个偏僻角落抽;于是,我们才来到这里,我们班学生还在这里写了一块牌子'此处可以抽烟’呢!”。

这位老师朝着学生手指的方向望去,角落里的一棵树上,的确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此处可以抽烟”。

教育教学中,国家明文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抽烟”,为什么到了这位班主任这里就“可以在偏僻角落里抽烟”呢?

本质上,不是这位班主任不知晓“国家的明文规定”,而是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下的应变之策。

比如,一旦发现某班学生抽烟一次,就扣除某班班级管理分0.1分。

一所学校,抽烟学生毕竟是少数,有些优秀班级,一个学生也没有;而有些普通班级,一个班里就可能有几个学生会抽烟。

一周下来,优秀班级依旧优秀,普通班级则一而再、再而三地扣,这个班级的所有“评分”,就这样夭折在这几个学生手里。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评分”,它不仅关乎班主任收入,它还关乎班主任名声和尊严。

于是乎,当对抗学生抽烟无助的情况下,只好选择规避学校评分制度——让学生偷着抽、躲着抽。

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评分制度可能存在有失公允,但我个人认为,不能成为班主任放纵学生抽烟的理由——“禁止未成年抽烟”,是一项铁的事实,学校知道,家长知道,学生知道,老师知道,社会知道,为什么到了这位班主任这里,就可以变换成另一种模式存在。

——教育的本质,是求真,不应该为了钱、为了名声、为了尊严,就采取规避和变换,以此保住“评分”。——这相当于在教学生做“假”。

正确的做法,是向学校提出这种“评分制度”的不科学性,促使学校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而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位老师还提到一些更严重的情况——

比如学生迟到,在门卫室登记时,某些班主任担心扣除班级管理分,就故意默许学生弄假,登记成其他班级和其他学生的名字,从而规避学校处罚。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地方,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地方,可是,在金钱和名利面前,一些老师却毫无忌讳地公开造假,将干净的学校拖入“制假”“售假”的深渊。

那些所谓的“真”,已在学校悄然沉沦,那些只希望社会美好、却不愿为社会美好种下“真”种子的规避行为,已在学校暗滋潜长。

——生活中,我们总在打假,购物时,我们总喜欢提着物件仔细查看,是否“真”,是否短斤少两,却从不思考“假”的源头;孰不知,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在一个人来人往的门卫室,早已有人为我们堂而皇之地种下了“假”种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