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汉沽女书与盐渔文化

 昵称503199 2024-04-20 发布于湖北

编辑说

女书是一种神秘的女性文字,流行于湖南江永一带,后传至天津汉沽,并与当地特有的盐渔文化紧密结合。它本是女性文化自觉的载体,后成为传递商业秘密的工具,在抗日战争时期还被用作情报媒介。如今,汉沽女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奇葩,值得进一步关注、探究。请看——

“芦汉银涛连海岱,玉砂千载冠瀛津。”汉沽位于天津东部,濒临渤海,盐渔资源丰富。先秦时期,汉沽先民即获渔盐之利。《周礼》记述:“幽州,其利鱼盐。”《管子》亦言:“燕有辽东之煮。”盐业在此逐渐发展。明朝政府在沧州长芦镇设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清康熙年间,长芦盐业中心北移,管理机构迁至天津。明清时代,长芦与广东、两淮、两浙同为最重要的食盐产区。俗谚云:“广不如浙,浙不如淮,淮不如长芦。”长芦盐颗粒均匀,色泽洁白,故有“长芦玉砂”美誉,是明清两代的珍贵贡盐。
汉沽女书已有百余年历史,与当地特有的盐渔文化紧密结合,独具特色。女书这种神秘的女性文字本是在湖南省江永县及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以及广西部分地区流行,它是如何迁徙到汉沽,并在此落地生根的呢?
1
图片
女书,又称“江永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在南京出土的太平天国时期的雕母钱,钱币上用女书写着“天下妇女姊妹一家”的字样。据此推断,女书最晚出现于19世纪清咸丰年间。自1983年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发现女书之后,专家学者对其起源不断探求,形成多种观点,大概可分两类:一类认为女书是汉字的变体,另一类则认为女书由少数民族文字演变而成,如百越记事符号、瑶族文字等。
图片
女书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或“长脚蚊”。多数学者认为,女书就是通过将汉字笔画分解或合并、延长或缩短、增加或减少、转向或转移等方式改造而成的。江永一带女性常聚在一起,边做女红,边唱读、传授女书。妇女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民俗。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
汉沽盐民、渔民笃信碧霞元君,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和十月十五日,都呼朋引伴前去河北省迁西县贩卖渔盐,并到当地的景忠山朝拜碧霞元君。一百年前,周鹏龄和张文媛夫妇去迁西经商、朝拜,与当地富户王文菱、何秀娟夫妇邂逅,遂结为挚交。王文菱祖父曾在江永为官,其祖母为江永人,会写女书。此后,两家成为贸易伙伴,周鹏龄经常去迁西,以汉沽渔盐等海产品换回迁西的核桃、蘑菇等土特产。为了保护商业信息,王文菱、何秀娟夫妇把女书传给了周家,两家利用女书的私密性传递商业信息。于是,远在潇湘大地的女书就传到了汉沽,并与当地的盐渔文化结缘。
2
图片
女书与汉沽本土盐渔文化密切融合后,汉沽女书成为体现当地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以女书形式书写的歌谣,如《盐花儿歌》:“卤水漂盐花儿了,盐工不回家了。池底结盐茬儿了,盐工忙春扒了。驳船运盐花儿了,盐工乐哈哈了。”再如《苦坨歌》:“天阴了,咱心里有事睡不着。打闪了,咱看见盐坨揪心窝。雷响了,咱赶快爬起奔坨地。下雨了,咱快马加鞭苫大坨。”此外还有《上滩歌》《苦坨歌》《撒网喜歌》等。由此可见,汉沽女书和渔盐文化结合之后,改变了江永女书以写婚姻家庭、日常生活为主的面貌。
汉沽因盐渔而兴,千百年来,盐民、渔民在生产劳作中创作了大量的民谣俗谚并口耳相传。但随着时代发展、生产形势变化,大量的劳动号子、歌谣逐渐失传,其中一些濒临失传的俗谚、民谚在女书中得以保留,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承,客观上促进了盐渔文化的薪火相传。

图片

3
图片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严密封锁汉沽盐场的盐,禁止其输往冀东抗日根据地。为了突破日伪封锁线,共产党领导的汉沽盐民支队与日伪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广大盐民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冲破日伪封锁,支援抗日救亡斗争。以汉沽兴隆街双元兴店铺为主的盐民,用芦花海盐腌制好鱼虾,借买卖送货之名,悄悄送往迁西革命根据地。于是,在汉沽和迁西之间打通了一条重要的抗日物资运输线兼情报传递线,使根据地缺乏物资尤其是缺盐的严峻局面得以缓解,使两地抗日力量的情报传递得到保障。为躲避日伪盘查,周家便以女书手帕作为秘密传递情报的媒介,随着运送鱼虾的马队闯过了一道道关口,成功地把情报送往革命根据地。
女书由湖南江永流传到河北迁西,再由迁西流传到今属天津滨海新区的汉沽,落地生根并传承发扬。女书作为神秘的女性文字,得以在北方、在汉沽地区大放异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女书原本所承载的女性文化表达、思想情感传递的功能逐渐衰退,但它为研究天津滨海地区(汉沽)的盐渔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研究当地乃至天津女性文化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也为研究我国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如今,汉沽女书已列入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少儿书法培训逐渐走进校园。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6月28日文章《汉沽女书与盐渔文化》;作者: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委会/赵华;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贺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