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这些古代食物,名字都好特别

 昵称503199 2024-04-20 发布于湖北


编辑说

《清异录》是宋代文言琐事小说,并非饮食专著,但其饮食篇“馔羞门”新奇独特,引起后世关注。研究《清异录》的饮食篇,可以帮助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和流行风俗。辽宁师范大学亢五青对其中部分美食进行了考释,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请看——

《清异录》是北宋陶谷撰写的一部重要笔记,全书分“天文、地理、君道”等三十七门,其中记录的东西虽光怪陆离,但真实可考,许多条目被收入《汉语大词典》《辞源》中,宋以后的著述也多引用该书条目,它的文化价值可见一斑。《清异录》记载的东西涉及各个领域,饮食方面尤为突出,约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二,这些内容反映出唐五代时期的饮食文化。《清异录》还记载了现已亡佚的一些饮食专著的说法,总的来说,研究《清异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特选取“馔羞门”中的奇特饮食进行考释,并揭示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无心炙
01
“馔羞门”中记载了“无心炙”的故事。段成式出门打猎,很是饥饿,去敲村庄一户人家的门。老妇做出“彘臛”给他吃,“五味不具”,段成式吃了后,觉得堪比佳肴。他认为“老姥初不加意,而殊美如此”,之后就常常让自己的厨师做这道菜,并命名为“无心炙”
“炙”,《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属皆从炙。”《周书》曰:“黄帝始燔肉为炙。”炙可以说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种烹饪方式,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简单的烹饪方式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御定渊鉴类函》载“龙须炙、蛤蜊炙”等近十种,一些以食材命名,一些是特定名,“无心炙”便是特定名。
自然羹
02
故事说的是蜀中地区一个道人售卖自然羹,仔细看这羹,是盌中两尾鱼,鳞片肠胃都还保留着,鳞上有黑纹,像是一轮圆月,汤汁与淡水无异,吃的人刮去鱼鳞剔去肠子,称其味道鲜美。有人问:鱼上怎么能有月亮呢?道人倾倒出来,全是荔枝仁。道人大笑,拂袖而去,又回过头来说“蓬莱月也不识”。第二年时疫暴发,吃羹之人皆免于难。
羹,《说文》:“五味盉羹也。从从羔。”《尔雅》:“肉谓之羹,鱼谓之鮨。”《说文》中的“羹”是五味调和而成,这五味指的是醯(醋)、醢(肉酱)、盐、梅、芼菜。后《尔雅》把肉叫作羹,在其他史料上也有羊羹、鱼羹。可见,做羹的食材有很多,鸡豚狗彘都可以拿来做羹。也有拿其他食材做羹的,如《晋书》“岁大饥,藜羹不糁”,虽然称为“羹”,但与肉羹不同。贵族世家吃的是肉羹,贫苦百姓吃的是用粗劣食物做成的羹汤。“自然羹”是特定名,其宗教色彩明显,时疫之中人们吃了自然羹幸免于难,体现出济世救人的宗教观念。
五福饼
03
五福饼的故事中,汤悦在驿舍碰到士人,士人给他食物吃,其中一种是炉饼,“各五事,细味之,馅料各不同”,他问士人这是什么,士人道:“此五福饼也。”《释名》:“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五福饼的叫法暗含祈福寓意,这是我国常见的命名方式,人们将美好的寓意加诸吃食、衣饰、屋舍及其他物品中。
五福饼其实是一种炉饼,《御定佩文韵府》记载“于炉而食者呼为炉饼”,《缃素杂记》记载“有鬻胡饼者,不晓名之所谓,易其名曰炉饼”。唐代以前的胡饼是在炉中烤熟,待到表皮鼓起后在上面撒芝麻,这种饼个头较大。唐代的胡饼与以前做法相似,中间还可以入馅。看来,五福饼就是由五种馅料制作而成的胡饼(炉饼)。
消灾饼
04
黄巢军步步紧逼长安,唐僖宗束手无策,逃离京城前往四川,落魄至此,不想进食。有宫人拿出方巾包裹的半升面,用酒和面,用火烤熟让唐僖宗吃。宫女仆人哭着进奉说:“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为劝说僖宗进食,命其作“消灾饼”。这类做法在后世流传下来,成了名吃火烧
烧尾宴
05
“单笼金乳酥”一则说,“韦巨源拜尚书令,上烧尾食,其家故书中尚有食账”,记载了很多奇异的吃食。这些吃食是唐代烧尾宴流传下来的,是唐代最高级的膳食,标明了做法和食材用料。如单笼金乳酥:“是饼但用独隔通笼欲气隔。”金乳酥是黄色的乳制品,是一种乳饼。
乳饼最早见于晋卢谌《祭法》:“夏祠别用乳饼,冬祠用环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节日坊市皆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可见至宋朝,乳饼已经成为常见的高档美食。也许是因为单笼在唐代并不多见,用单笼做出的金乳酥别有一番风味。
又如见风消:“油浴饼。”《燕在阁知新录》:“见风消,即今之油饼也。”《湖海诗传》:“见风消,薄可映字读,脆或嚼为粉,软或卷成束。”可见,见风消是一种极其薄脆可口的油煎面食。据考,陕西的泡泡油糕,前身便是“见风消”。
相传,李世民去小吃铺,太监告知店家是皇帝来享用,店家一紧张,和面时多放了油,端上来时一阵风吹,油糕便碎了,李世民没有发怒,反倒赞叹:“好,见风消。”还有一种说法是擅长做见风消的御厨后来到了民间,其做法代代相传,形成了陕西名吃泡泡油糕。
寒消粉
06
大将张弥戍守镇江,一天款待宾客,“作加酥油光酒及酥夹生”。副将许鼐很爱吃,等到再聚时,便问有没有前几日吃过的入口寒随即消的食物,张弥笑说:“此名龙髓膏,金牛国所贡,闻用寒消粉煎成,宁可复得。”
寒消粉入口寒,随即消化,是金牛国的贡品,但它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粉末,而是夹心酥,《金瓶梅》中李瓶儿做的酥油泡螺,与其极为相似。寒消粉因稀奇珍贵、口感好,为皇帝和贵族所追捧。


回汤武库
07
在大寒前腊祭时,人们用便宜的食材熬成一锅汤,家里不分辈分,男女老少都食用,等到大寒的时候就停止吃这些食物,改换羊、猪、牛、鹿、兔、鸽、鱼、鹅等食材熬制汤饼,品目多的称作上品,“盛筵而煎之,名'回汤武库’”。这一吃法大概在秦、陇盛行。
宋代陆游《岁首书事》里写道“中夕祭余分馎饦,黎明人起换钟馗”,并注明:“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这说明在唐宋时代,汤饼是过年必备的吃食。
酒骨糟
08
孟蜀尚食掌《食典》一百卷,有赐绯羊。其法以红曲煮肉,紧卷石镇,深入酒骨淹透,切如纸薄乃进,注云'酒骨糟’也。”此篇引自《食典》,已亡佚,唯一留存的就是酒骨糟。红曲早前不作饮食用,而是一味中药,酒骨糟是目前所见饮食典籍中最早将红曲用于烹饪的,后《山家清供》中记载一食物名曰“玉灌肺”,其中就有红曲,以红曲为佐料的做法逐渐流传开来。

《清异录》本就是奇书,载他人不曾载之事,“馔羞门”一章更是奇特,收录广泛,上到王家贵族的“烧尾宴”,下到平民百姓的吃食,还有各色玲珑小吃,在其他饮食专著中很难看到同名甚至是相似做法的吃食,只有少数转引自别处。如“麦穗生”(把肥美的羔羊肉卷起来,加上麦穗,即乳羊麦苗卷)是从谢讽《食经》处转引而来,现《食经》已经亡佚,只能从《清异录》中考求。至于“建康七妙”“张手美家”“花糕员外”几则,虽有史料依据,但只有其名,其中所列食谱应为陶谷自创。《清异录》能寻得罕见的吃食载入书中,又传承了一些亡佚书籍的内容,使得原本散失的东西能够得到保存并流传。
《清异录》并非专门的饮食著作,但由于同时期鲜有其他饮食专著流传至今,它就成了后世研究饮食文化的宝贵史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5月17日文章《读〈清异录〉,品古代独特美食》;作者:辽宁师范大学/亢五青;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贺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