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一生的哲学与智慧,看完才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完人(上)

 苏格柏图 2024-04-20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阳明,被人们称作“两个半完人”之一,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完人是曾国藩。

有人说欲成事,必读王阳明,有人说强大内心,尽在阳明心学。

图片

1

他为什么能够被称作完人?因为他几乎是个完美的人,王阳明属于文武双绝的人。

文学方面,王阳明是心学的开创者。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如今,变化太快了,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想去追求快乐、幸福和成功。

但如果我们的方式与方向不对,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结果是,要么是疲于奔命,身心交瘁,却什么也没得到。要么是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却丧失了快乐和幸福。

或者,就算在别人看来你似乎什么都拥有了,自己却仍然感觉不安和不满足,甚至比尚未拥有之前更为茫然和困惑。

如今,我们太过于看重物质和金钱,以为快乐幸福和成功,都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实现,从而导致了物欲的膨胀,与精神生活的萎缩,丧失了选择的自由。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融通了儒释道的智慧,而且能够直接诉诸个体心灵,可以帮助我们跨越心灵的鸿沟。

一个人,首先要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内心,然后才能得到心灵的健康,也才有资格获得心灵的自由。

倘若我们缺乏自作主宰的能力,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和言行,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流俗的价值观绑架。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左右,被自身的种种欲望和情绪困扰。

试问这样的人,谈何自由呢?

王阳明在武的一方面,王阳明打仗从来没输过,没有过败绩。他平宁王之乱,当时,那么大一件事,举国上下都吓坏了,他就用了十来天的时间,被他轻而易举就搞定了。

在王阳明的人生轨迹里,似乎没有什么让人失望的事,他从来不让别人失望。

自明朝后的500年来,他更是在日韩等东南亚之地掀起一股飓风,比如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就曾特别崇拜王阳明。

日本人基本上都是靠学王阳明的东西,来坚持自己的信念。

现在我们中国大量的企业家其实都在学他的很多方法。作为中国人我们更不能忘了王阳明。

究竟什么是心学?王阳明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2

王阳明出生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也就是1472年9月30。卒于明嘉靖八年。因曾在会稽山的阳明洞隐居修道,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

据明史记载,王阳明出生那天,祖母曾是梦见一群天神驾着五彩祥云,浩浩荡荡从天而降,云中还有仙月飘飘。为首的神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降落在王家门前,然后径直走了进来。

祖母醒来以后,她的儿媳妇就生孩子了,就是生了王阳明。后来他们家给孩子起名,叫王云吧,因为有云彩,所以给他起名叫王云。

根据书上写,这段充满神奇色彩,当然不可信,有文学的成分在里面。

结果,王云生下来以后,一直到五岁都不说话。

一日王云正在路边玩耍,碰到一位气度不凡的和尚,摸了摸他的脑袋,叹息道多好的孩子,可惜被点破了,王家人上上下下抓破脑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王云的爷爷听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只见他眉头紧锁,捋了半天胡子,说这孩子既然是天神送来的,那么给他起个云字,显然是泄露了天机,大大不妥,所以和尚才会说可惜。

马上就给他改了个名字,叫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所以大家也叫他王阳明。

说来真是神奇,名字一改,王阳明不久就会开口说话了,而且连诗都会作了,九岁就开始跟大人写诗了。

王阳明的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家听说过的王祥,“卧冰求鱼”的故事讲的就是他。王祥的妈妈想吃鱼,但是当时是冬天,河水结冰,王祥就趴在冰上,等着冰融化了再捞鱼吃。

这个卧冰求鱼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还包括王羲之,也是他们先祖当中的旁支,总之是有关系的。

王阳明的爸爸叫龙山公,1481年,他的父亲龙山公高中状元,那年王阳明10岁。

第二年,王阳明和爷爷赴京去找父亲龙山公,当祖孙二人途经镇江金山寺时,一群文人听说状元之父到来,就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阳明的爷爷,状元之父的才华。

但是,当时王阳明的爷爷,无论怎么琢磨,也没有写出一首诗来,而身旁11岁的王阳明张口就来了一首诗。

他说:“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楼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众人听后震惊。

不过他们认为这是爷孙俩使的伎俩,是王阳明的爷爷替王阳明提前准备好的,然后他故意装作做不上来,让孙子出来震慑他们。

于是,文人们见窗外月色皎洁,便让王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赋一首,王阳明略微沉思后,昂首吟诵:“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众人齐声叹服。

此诗由于是即兴之作,未经推敲,所以难免有些打油味道。

但是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词藻和意境是否优美,更不在于格律是否工整妥帖,而是在于他那与众不同的角度,以及颇具相对论意味的思维方式。

世人对事物的认识,普遍受限于所处的位置和观察的角度,所以,人们对事物所做的判断是值得怀疑的。

比如,坐在山中,便会觉得身边的山很大,天上的月很小,但是,假设有一个观察者能够站在天上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山很小,月亮很大。

王守仁通过他的思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发,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感知是相对的。

因此一个人要想活得明白,首先必须学会怀疑,其次学会独立思考。从这首打油诗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从一开始,王阳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完全不同于常人。

到了京城,王阳明开始接受教育。

12岁那年,在课堂上,他跑去问老师:“为第一等事?

老师告诉他说:“当然是读书当官。

王阳明觉得不对,他认为应该是要做圣贤,老师把这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打了王阳明一巴掌,说你小子也太狂了。

13岁起,他热衷于弓马之术,熟读兵书。15岁那年,父亲带他去关外转了一圈,给予他深深的印象,回来后他就写了奏折,让父亲转交皇帝,要出关带兵,父亲把奏书一扔,转手又是一巴掌,无知之极,狂妄之极。

至此,我们大致对王阳明少年时期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有一点就是王明阳在当时极其喜好学习。

阳明是继母养大的。他的亲生妈妈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继母对他不好。

但王阳明并不忍气吞声,他竟然找来一个巫婆,提前串通好了,然后把一只怪鸟悄悄塞到他后妈床上的被子里边。

他后妈发现被子里有只怪鸟后,就特别的焦虑。在古代,野鸟入室代表着不祥的预兆。

此时,王阳明就建议找一个巫婆来问一问,找来的就是他提起串通好的巫婆。

然后那个巫婆就装作被鬼上身了,说到:“你对我儿子不好,我就来找你了。”其实就是吓唬他后妈的,从此以后,他的后妈就不敢对他不好了。

由此可见,王阳明从小就喜欢施计谋。可见王阳明从小脑子就特别灵活,他喜欢钻研各种各样的计谋。

3

王阳明的“五溺”

王阳明在15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五溺的时期。

溺就是溺水的溺。就是一个年轻人也有可能找不到方向。王阳明就属于找不到方向,他先后学了五样东西。

先学什么呢?他经常在家里练剑、耍剑、射箭。射箭后来打仗的时候还经常用。

后来又学当侠客,学了一段呢,他觉得这玩意儿是闯江湖的,没意思。

他又说,我要打仗。所以学骑马,学骑射,练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成一介武夫好像也不行。

于是他就学词章,就学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这些词章,所以王阳明写诗很厉害。词章学了一段,也觉得没意思。

然后就开始学神仙。他有很多道士朋友,学习打坐。

这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王阳明17岁那年,家人给他挑了一门亲事,王阳明赴南昌结婚结婚那天,拜堂之际,却找不到他了。

新郎官丢了,岳父赶紧派人四处搜寻,次日凌晨才在道观里找到王阳明,原来他遇到一位得道高人,深谙养生之道,于是两人谈经论道,聊得起兴,以至于忘记了结婚的时辰。

后来那个老道还跟他讲,二十年后,咱们必于海上相见。当时的王阳明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后来他们还真的见面了。

再后来,王阳明开始学佛教。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诗句流传于他学佛时。

有一次,王阳明到一个寺庙里,看见寺庙里有个房间关着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王阳明就觉得很奇怪,非要进去看看。寺庙的人说,这个屋子好多年都不让人进,里边是一个僧人的尸体,他坐化了。

由于王阳明当时是太守,没人拦得住他,他进去后,里边真的是一个坐化的和尚。

和尚的面前写了一首诗,写的是:“五十年前王守仁(王阳明),推门还是关门人。

意思是这个坐化的人就是上一辈子王阳明,相传正是因为他上一辈子是个和尚,才得以后来做了这么大的官。

当然,这是传说。总之,王阳明和佛教也有非常深的渊源。

纵观王阳明的五溺时期,王阳明这样的天纵英才,都会在五个方向上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放弃。也是飘忽不定,找不大人生的方向,很值得我们现在人反思。

如今,一切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这个不要学习,那个不要学习,太过于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发展,你不让他挑一挑,他怎么可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

4

两次科举考试失败

扭转王阳明人生命运的机会到了。

十八岁那年,他去江西上饶拜访了一个大儒。这个大儒叫娄谅,娄谅应该是程朱理学的继承人之一,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娄谅跟王阳明告诉王阳明一句话,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

意思是,圣人也是人,圣人也可以学。这句话让王阳明坚定了信心,从此他的目标是要做圣人。像孔子那样。

他年轻的时候特别好学。还学过朱熹格物,朱熹经常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意思就是,所有道理都蕴含在草木当中,你只要把这一个物给参透了,这个世界的原理你就搞明白了。

就如同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就是认为自然界的道蕴含在每一个东西当中。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朱熹说格物致知,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的格物,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便开始研读朱熹之学,他下决心通过竹子探究真理。

21岁那年,王阳明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两人坐在院子的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结果,三天三夜,朋友说,说格物这玩意儿学不了,然后就倒下了。过七天七夜后,王阳明也嘭一声晕倒了,结果是一点理也没有悟得。

苏醒之后,王阳明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

二十一岁时,王阳明去考乡试,中举了,然后接下来就就是要参加会试了。

古代,是中了举人后,参加会试。会试是每三年举办一次,会试成功后,就可以参加殿试。殿试就是皇帝亲自来选,从而选出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及第、进士及第。所以,从举人到进士还有很长的一段考试之路。

结果,王阳明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会试失败。失败之后,他二十五岁再去考的时候,又失败了。

连续两次都失败后,人们就开始议论纷纷,因为他爸爸之前是状元,就说王阳明是纨绔子弟。

此时,他的朋友问他:“你难道不觉得羞耻吗?你不觉得难过吗?

王阳明当时很淡定地说,“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

意思是:“世上的人都以考不中为羞耻,我不以这个为羞耻,我以考不中了就动心为羞耻”。

此时的王阳明二十五岁,还是个年轻人,讲出这样的话,颇具圣人气象的话。

不动心,就是我们需要修炼的地方。

在孔子“绝粮于陈蔡”时,也有过一段不动心的故事。达见在另一篇文章《庄子,不与世俗争胜,安之若命,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择善固执,读完不再迷茫也有写到这个故事。

当时,楚国的楚昭王,邀请孔子前往楚国,孔子欣然前去。

去的路上需要路过陈国和蔡国,当时这两国是小国,平日里就受楚国的欺凌,他们怕孔子到楚国后,会使得楚国更加的强大,于是就在陈蔡之间将孔子围住,想让孔子知难而退,不敢前去楚国。

被围困7天,开始孔子与弟子们只能吃一点干粮之类的,后面干粮也吃完了,弟子们就出去捡野菜了,而孔子一个人在房间里面照样弹琴唱歌。

学生子路与子贡受不了,一边捡野菜,一边骂自己老师,说:“我们老师这种人去哪里找呢?要杀他了,他跟没事似的,还这样弹琴唱歌,真是无耻。”

结果骂了半天,被颜渊听到了,颜渊就跑去告诉了孔子。

孔子子路与子贡叫来,跟他们讲解。他说:“一个君子啊,了解了什么是道,这个道就可以使他快乐。所以,穷亦乐,通亦乐,穷困的时候快乐,通达的时候也快乐,所乐不在穷通。”

就是孔子,不管外面发生的事,是否成功,还是失败,那真不是我所能够考虑的事情。依然能够坦然面对,让自己不为之动心,让内心永远保持平和,使自己的快乐得到保障。这就是圣人的不动心。

28岁,王阳明重新参加科举考试,这次成功了,进士及第,然后又参加殿试,被点中第七名。

王阳明开始进入仕途,一开始就是在云南做那些判案子的事,职位叫云南清吏司主事,二十九岁的时候在刑部负责审案子,所以人家管他叫做王主事,因为他做过主事这个官。

这个时候,明朝周围的边疆,开始乱,当时的明朝没有什么办法,基本上打得乱七八糟的,根本就打不过人家。

中国自从宋代以后打仗就不行了,宋朝以前,包括唐朝的时候,中国就是个强悍的武力国家,到了宋以后,社会越来越文明了,就变成了财政国家。

财政国家就是遇到了事,拿钱摆平,别打仗,打仗太花钱,还得死人。所以一个越文明的国家,打仗的时候越容易投鼠忌器、畏首畏尾。当时的明朝就是这样的情况,因为发达,所以打不过少数民族。

王阳明在这个时候就给皇帝上书。写了《边务八册》,被保留到了现在。

虽然那时的王阳明还是一届儒生,也没有打过仗,但是他在《边务八册》中给了八条建议,几乎条条都是切中要害。

《边务八册》虽然没有被皇帝完全采纳,但是大家看到了王阳明身上所拥有的战略家的能力。

至此,上篇完。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王阳明一生的哲学与智慧,看完才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完人》一文,分为上下两篇,此文为上篇。

下篇,请在达见内翻阅,会接着分享,王阳明最为有名龙场悟道,以及剿匪平乱从无败绩的智慧,还有王阳明人生最后的阶段,以及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喜欢,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