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倒在黎明前最后一夜

 激扬文字 2024-04-20 发布于四川

公元757年十月初九,49岁的张巡最后一次站在睢阳城上瞭望,远处尹子奇的叛军队伍黑压压一片,如潮水般涌向睢阳城门,疯狂蚕食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此时距离张巡带兵进驻睢阳城已过去约十个月,在这地狱般的十个月里,他率领着七千唐军士兵对抗尹子奇的十三万叛军,每天都要经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战事。

此时,孤立无援、困守睢阳的张巡还不知道,他心心念念的王师已经光复了长安

图片

01 仕途受阻

以张巡的才能,他本该拥有美好的前程,在玄宗治下的开元盛世谋得一份好差事,从此衣食无忧。但张巡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汲汲于眼前的功名利禄。

张巡身长七尺,天资聪慧,“读书不过三复,终身不忘。为文章不立稿。”博览群书,通晓兵法,在同龄人中也算是出类拔萃了。

进入官场后,张巡历任太子同事舍人和清河县令,皆以政绩卓著、体恤民情而著称,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只可惜张巡气志高迈,不拘小节,只同道德高尚者交往,而不屑于与庸俗鄙陋的小人为伍,因此仕途迟迟没有进展。

其时杨国忠专权治国,权势滔天,身边人都劝张巡主动向杨国忠示好,张巡却严词拒绝:“是方为国怪祥,朝宦不可为也。”

他认为这种攀附权贵才能升迁的现象是社会不正常的表现,还预言国家早晚会毁在杨国忠这样的权臣手上。

得罪了杨国忠的张巡果真仕途不顺,被调往“土多豪猾”的真源县担任县令。

这里盛产土豪劣绅,张巡上任时,当地还流传着“南金口,明府手”的歌谣,说的就是欺压百姓,横行乡里的恶霸华南金。

张巡刚到真源县就把华南金就地正法,然后赦免其余党,让他们改邪归正。他在当地颁行的法令简洁易行,深得民心。

只可惜好景不长,正当张巡准备在真源县大展拳脚时,帝国的西北方向却传来了声声异动。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与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建燕称帝,兵锋直指帝国心脏长安。

叛军所过之处,各地官吏望风而降,张巡的顶头上司,谯郡太守杨万石也是其中的一员。

图片

面对杨万石卖主求荣的无耻行为,张巡怒不可遏,率领当地民众千余人,举起了反抗安史叛军的大旗。

张巡不仅没有得到同僚们的积极相应,还听闻当时在真源县附近的雍丘县县令令狐潮准备投降的消息。

当地百姓万众一心,趁令狐潮出门投降之际,将城门直接锁死。但此时的雍丘城内群龙无首,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因此城中有识之士便派人邀请张巡为他们守城。

02 雍丘保卫战

天宝十五载二月,张巡欣然应邀,带兵接管了雍丘城。此时,熟读兵书的张巡可能不会想到他在战场上的第一次实践面对的将是多么艰难的困境。

为了提振士气,张巡把令狐潮的家属拿去祭旗,早已投降叛军的令狐潮惊闻噩耗,不久后便率领四万大军来犯,誓要踏平雍丘城,为家人报仇。

面对来势汹汹的四万叛军,张巡并未慌乱,而是冷静地分析:“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

他亲自挑选一千名精锐,分成数队,直冲敌军阵地。叛军被出其不意杀出的守军冲得四散奔逃,阵脚大乱。经过这次奇袭,叛军士气尽丧,不得不主动后撤,令狐潮也不敢再小瞧张巡了。

第二天令狐潮又率众来攻城,张巡伫立城头,以油浸过的蒿草为箭矢,点燃后射向敌军,叛军不敢再往前攻,提前埋伏好的守军便趁势出击。如此几回,张巡大败敌军,几乎活捉令狐潮。

图片

令狐潮羞愤难当,再次兵临城下,他见自己打不过张巡,便决定用言语劝降他:“本朝危蹙,兵不能出关,天下事去矣。足下以羸兵守危堞,忠无所立,盍相从以苟富贵乎?”

长安城战事危急,玄宗西狩巴蜀,援兵迟迟无法到来,这说明唐朝国运将衰,大势已去。张巡你凭借这区区羸弱之兵困守孤城,不知道向谁效忠,不如投降叛军,与我一同享受富贵生活。

张巡见状,当即不卑不亢地回答:“古者父死于君,义不报。子乃衔妻孥怨,假力于贼以相图,吾见君头干通衢,为百世笑,奈何?”

为国尽忠是我张巡的职责所在,哪里需要什么回报?而你令狐潮却委身敌阵,总有一天我会割下你的头颅,挂在城门示众,让你被世人讥笑。

令狐潮劝降不成被反将一军,只得悻悻而去,但张巡身边的六位部将却把这番话听了进去,纷纷劝张巡投降敌军以保全性命,张巡假意答应。

第二天,张巡在大堂上悬挂天子画像,率众军士朝拜。目睹这一幕,众人纷纷泣不成声,张巡又把昨日劝降的六名部将推出,就地正法,全军士气大振。

劝降不成,战事还得继续。雍丘地小人众,城内储备本就极其有限,连日的消耗战更是几乎掏空了守军的家底。

张巡遭遇了开战以来最大的危机之一——矢尽粮乏,擅长夜间作战的他又想出了一条奇策。

一天夜里,张巡命人赶制了一批草人,给他们穿上黑衣,用绳索吊着放出城外,制造夜袭敌营的假象。叛军远远看到守军出城“偷袭”,旋即万箭齐发,一夜过后,守军得箭数十万发。

听着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张巡的“草人借箭”正是后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写的诸葛亮“草船借借”的故事原型之一。

图片

第二天晚上,张巡故技重施,只不过这次放下的是五百人组成的敢死队,敌军眼睁睁地看着这五百名死士突袭敌营,而张巡则率领另一支部队声东击西,成功截获了叛军的粮草。

就这样,足智多谋的张巡在几天内就解决了矢尽粮乏的危机,而令狐潮则被张巡的虚实之计玩弄于股掌之间,“军大乱,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令狐潮虽然屡战屡败,但他深知自己兵多将广,只要围城不出,张巡手中的资源终究有消耗完的一天,到时便可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雍丘城。

果然,雍丘城中的木材资源不久后就要消耗殆尽,张巡眼见令狐潮围城不出,便主动提出弃城投降,不过他要求令狐潮退军二舍,给自己留条活路。

令狐潮还真就答应了,率军后撤三十里,叛军前脚刚走,张巡后脚就派人拆了敌军的营寨和城楼,扛着木头又回到了雍丘。

张巡和令狐潮就在这小小的雍丘城僵持了长达一年的时间,令狐潮的几万大军在张巡这里占不到一丁点便宜。

然而,随着战事不断吃紧,雍丘城逐渐陷入了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为了不影响屏卫江淮的战略,张巡不得已放弃了雍丘,撤往睢阳固守。

03 睢阳保卫战

睢阳,帝国东南的咽喉,不仅控江淮之便,还是唐朝宋州治所,正所谓“无睢阳则无江淮”,叛军若是攻下睢阳,大唐的赋税中心,东南的半壁江山也将落入敌手。

至徳二载,安庆绪弑父篡位,派手下大将尹子奇率领十三万精锐部队奔袭睢阳城。此时睢阳城内的守军加起来还不到七千,无论从人数还是战斗力来看,双方都实力悬殊。

图片

对此时的张巡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在孤立无援的睢阳城中,竟有一位文官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他就是睢阳太守许远。

许远自认为带兵打仗的才能不如张巡,于是把手下兵士交由张巡,由他来主管军事,而自己则负责后勤补给。

如果说雍丘保卫战初步展现了张巡用兵如神的军事才华,那睢阳保卫战则将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近乎二十倍于己的敌人,张巡并没有自乱阵脚,他深知敌强我弱,正面冲突必败的道理,于是提出了擒贼擒王之计

张巡陪人以蒿草为箭射击敌营,叛军将领以为守军矢尽,连忙向首领尹子奇汇报,埋伏良久的神射手南霁云张弓搭箭,一箭便射穿了尹子奇的左眼,敌军阵脚大乱。

睢阳保卫战期间,战事密集度远超从前,守城兵士体力消耗巨大,城中余粮很快便消耗殆尽,得知此事的叛军加快了进攻的节奏。

叛军在睢阳城上架云梯,张巡就派人用铁钩牢牢钩住云梯,在城上往下倾倒滚烫的热油,然后点燃油浸的云梯,敌军连人带梯一同被烧毁。

叛军用牢不可催的钩车和木马攻城,张巡就泼洒融化的铁水,铁水所过之处,木马皆毁。尹子奇眼看强攻不下,便“穿壕立栅以守”,跟张巡玩起了消耗战。

图片

睢阳守军从最开始的每人一勺米勉强充饥,到后来只能烹煮树皮和纸张,“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饿死的士兵不在少数,活着的人也面黄肌瘦,形如饿殍,形势对张巡越来越不利。

这天,张巡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了一个载入史册的举动。他拉来自己的爱妾,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话毕,当众杀了这个小妾,给兵士们充饥。

守城兵士皆声泪俱下,不忍进食,于是张巡“强令食之”,许远也杀了自己的奴僮供他们充饥,这群兵士只好照办。

睢阳城还在苦苦支撑着,但朝廷承诺的援军却迟迟未到。张巡只得命大将南霁云前往临淮向新上任的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援。

于是南霁云率领三十精锐突出敌军的重重包围,先到彭城向许叔冀求援,许叔冀不愿出兵救援,无耻地“遣布数千端”,送了一千匹无用的布料给南霁云,就当是回应了他的请求。

南霁云随后求见贺兰进明,贺兰进明害怕自己出兵后会被许叔冀偷袭,又忌惮张巡的威望,担心张巡与他争功,同样按兵不动。

贺兰进明虽无意发兵,但爱惜南霁云的忠勇,于是设宴款待,席间奏乐歌咏,南霁云食不下咽,泪洒当场:“昨出睢阳时,将士不粒食已弥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广设声乐,义不忍独享,虽食,弗下咽。”

一想到睢阳城内将士期月不食,今大夫手握重兵,却坐视睢阳失守,还大设宴席,歌咏声乐,我南霁云虽然想吃独食,难道能够下咽吗?既然我完不成主帅安排的任务,只能留下凭证,证明我已经尽力了。

话毕,南霁云拔出佩刀自断一根手指,众人皆被这位汉子的忠义所感染,一时间泣声不绝于耳。直到宴会结束,他都没有吃任何东西。

随后,南霁云连夜离开临淮,临出城时,张弓搭箭,怒射佛塔,箭矢贯穿砖墙,当场立誓:“吾破贼还,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图片

南霁云抱着必死的决心回到了睢阳城,途中他曾募集了三千兵士,但一路上且战且退,杀到睢阳城下时只剩下一千多人,乘着大雾天才得以杀出重围,全身而退。

叛军得知睢阳城孤立无援,攻势愈发猛烈。看着守城兵士为睢阳日夜奋战,许多百姓也自发加入了“供粮”的队伍。城破时,睢阳城内惟余四百人

至徳二载十月,尹子奇集结大军对睢阳发起了总攻。此时睢阳城内的守军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只有张巡还伫立在城头。

城破之际,张巡跪在地上,朝长安城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悲呼道:“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

睢阳城陷,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三十六人一同被俘。叛军首领尹子奇语带讥讽地询问张巡:“听说你每次督战,都激动到眼眶破裂、血流满面,咬牙切齿以至于牙齿都碎掉了,你何必这样呢?”

张巡直视着尹子奇,傲然答道:“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我张巡有心杀贼,只可惜如今力不从心,无法再为朝廷尽忠尽孝。

见张巡死到临头还不肯屈服,尹子奇勃然大怒,用刀剔开张巡的嘴,发现里面只剩下两三颗牙齿了。张巡破口大骂:“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

尹子奇被张巡的气节所折服,有意留他一命,但手下对他说,“这样忠义的人肯定不能为我们所用,如果不杀了他就是留下祸患。”

尹子奇又劝降南霁云,同样不肯降。当天,张巡与姚訚、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临刑前,张巡“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04 千载功名与谁说

可悲的是,睢阳城陷三天后,张巡苦等不得的援军终于来了。七天后,张镐率军收复睢阳,尹子奇兵败身死。

张巡死后,唐肃宗听从李翰等人的建议给予睢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将士们应有的表彰。尽管如此,当张巡食人的消息传开后,还是引爆了朝堂上的舆论。

道德派认为,张巡穷途末路之际应该自杀殉国,再不济也可以投降敌军,但就是不能吃人,一旦食人便越过了道德底线,就是不“文明”的。

彼时天下的舆论还不愿正视张巡等人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还是张巡的好友李翰及时站了出来,他在《进张巡中丞传表》中感慨道:

“贼所以不敢越睢阳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孤城粮尽,外救不至,犹奋羸起病,摧锋陷坚。俾三军之士,啖肤而食,知死不叛。及城陷见执,终无挠词,顾叱凶徒,精贯白日,虽古之忠烈,何以加焉!”

诚然,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活人相食在任何文明社会里都是无法容忍的残酷行径,可张巡之罪,不也是朝廷不发兵救援反而热衷于内斗所逼出来的吗?

我不仅要设想,如果当初张巡赢下了这场睢阳保卫战,那些批判张巡的人是否又会换作一另副嘴脸呢?

正如明朝的李贽所言:”张巡不依古法,人自为战,虽古大将不能过也。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号如此严明,足矣。何必如吴、白辈下毒手乎,勿以成败论英雄可也。”张巡的功过是非,还是留待历史评说吧。

五十年后,大文豪韩愈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挥笔写下了《张中丞传后叙》,他是这样评价张巡的: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五百年后,囚于狱中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下了这样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他把张巡和颜杲卿视为自己的偶像,激励自己不屈抗敌。

明清以后,张巡与许远被民间奉为“双忠圣王”,受到后人的祭祀与崇拜。

双忠信仰至今仍流行于潮汕地区,潮汕各县均建有双忠庙,仅潮阳棉城、贵屿就有三处。

图片

在我的家乡泉州,张巡和许远被尊为“文武尊王”,庙宇众多;雷万春被尊为“田都元帅”,至今仍是地方戏班的保护神;张巡杀掉的小妾被尊为“王姬娘娘”,不时有人到她的庙宇里上一炷香。

我想,历史的评判向来是公正的,人民群众的眼睛向来是雪亮。张巡的名字和他的赤胆忠心,早已超越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为千秋万代所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