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州古城系列丨城墙与护濠

 昵称68915313 2024-04-20 发布于江西

赣州古城原周长约7300多米,1958年扩城修路时,拆去东门经南门至西门段约3650米,现存城墙主要为西北部和东北部西津门至东河大桥段的3660米,因防洪所需未被拆除(全部濒临章江、贡江);南部城墙仅存拜将台(弩台)相连的一段52米。城墙高度一般为5~7米,最低在涌金门一带,高4米;最高在西北一带,高11米多。因赣州城西北高东南低,故西北段城墙至新北门,城墙高程相差4~5米。从八镜台至东河大桥段,约2000米城墙保持6~7米高,为洪水经常浸淹区。城墙原贯串有城门13座,即东门(百胜门)、南门(镇南门)、西门(西津门)、北门(朝天门)、涌金门、建春门、小南门(兴贤门)。现存4门(西、北、建春和涌金门),但除西津门保留民国原貌外,其余建春、涌金和北门均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修复。总结现存赣州古城墙有如下特点:

一是持续有维修和发挥防洪作用,至今仍是赣州城的防洪屏障。赣州城区的水患多因贡江,近千年城墙屡次维修,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元后期至清末较大规模的维修就达33次,其中水灾坏城占4/5,东段古城墙维修最为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现存城墙因仍有防洪和文物保护的需要,自1988年始至2005年,先后对东段(临贡江的八境台到东河大桥,全长约2000米)和西段(临章江的八境台到西津门,全长约1660米)城墙采取两种不同的修葺方法。

其中,东段城墙分别启动于1988年和2000年,由移民办和水利部门主持,分两期完成,总投资1200万元,自筹800万元。一期是自八境台至涌金门段城墙。做法是保持城墙夯土夹心不动的情况下,外包钢筋水泥保护层,城砖在拆除后归位后,不够部分再用现代仿宋砖补砌,城墙相应增宽加高,并修复涌金门城楼;二期是自涌金门至东河大桥段城墙。做法是将现存城墙就现状全部掩埋于外包钢筋水泥防洪层和外包仿宋砖内,并将墙城增高1米左右,同时修复垛墙、警铺(后因不好管理又被拆除)和建春门城楼。西段城墙的保护维修开始于1994年,一直到2002年,全部由市博物馆主持实施,先后分六期完成,总投资约370万元,自筹约100万元。

图片

  赣州东段城墙(龙年海 摄)    

图片

    赣州城墙涌金门   

图片

东段城墙建春门

整个城墙的维修,西段因地势较高,水患兵祸影响较少,保留下较多自宋以来历代维修的基本风貌,文物价值也较高,故维修时完全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因此,具有文物的真实性、历史的可读性等特征;东段城墙因防洪需要,因此,基本上改变了文物的原貌,当然这也是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的。当时对这段城墙的规划定位是以防护为主,首先要确保赣州市的防洪安全,其次为保护文物和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做到防洪、古城墙保护、城市建设三结合。

图片

赣州西段城墙北门点               

图片

赣州西段城墙花园塘点

二是仍保留了许多军事设施。赣州古城除城墙、城门外,城墙上现存马面、警铺、拜将台、炮城等军事设施。如八境台炮城平面呈扇形,分上下两层,有藏兵洞18个。因清咸丰五年(1855年),时太平军石达开部自湖北入江西,4~6月三次攻城,由巡守汪报闰、赣守杨豫成紧急增建。而西门炮城则呈外园、内梯形,有藏兵洞2个、城门洞2个、警铺2个、炮眼5个,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巡道周玉衡为抵御太平军而建。这些都为研究军事防御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是保留下宋城墙和宋以来100多种铭文砖。现存赣州古城墙建自宋代,后经宋、元、明、清和民国历代构筑修葺,墙体上留下了各时代修葺时的铭文砖数以千计。现据李海根先生等的研究成果,已经调查收集的铭文砖达521种,其中宋46种、元2种、明39种、清42种、民国3种、纪年砖12种、纪地砖14,其他还有纪地砖、纪事砖和不确定年代的铭文砖。这里面最早的铭文砖为宋熙宁二年(1069年)。我国现存古城墙以明、清为多,宋城极少,而有众多历代铭文砖者更为罕见,其文物价值自然更高更大。

图片

赣州古城墙北宋“熙宁二年”和南宋“绍熙二年”铭文砖

图片

赣州古城墙明清铭文砖

赣州老城三面环水,南面是又宽又深的护城河。据明嘉靖《赣州府志》载:“延袤十里有百武,广十有四丈”,清同治《赣州府志》则载,西门至南门“有濠计长五百五十二丈,阔十三丈,又自南门至百胜门计三百八十五丈。深五尺有奇,阔十四丈”,合计长约3900米,宽约43米。护城河的深浅不一,据填埋时测得的濠深为3.3~5.3米,壕塘底至城墙基高差10~12米,而此段城墙据查高11~12米。

1958年拆除城墙时开始填埋城濠,但填埋城濠较集中和彻底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中期这十多年里,原来基本延续的护城壕塘被不断填埋建房,现已完全没有踪影了,唯有从“下濠塘”这类的地名中,尚能理解到这里原是护城濠地带。

图片

作者

简介

万幼楠,男,1959年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赣州市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建筑专家、省文化厅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有《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赣南围屋研究》、《桥・牌坊》、《塔》(另有英文版)、《斗拱》、《赣南围屋》(另有英文版)、《牌坊》(另有台湾版)、《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等;参与撰稿的专著有《赣文化通志》、《中国民居建筑》、《客家民居的世界》(日文版)、《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等;发表论文有《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关于客家与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赣州,宋代城建博物馆》、《强势族群与客家意识》、《赣南风水塔与风水信仰》、《赣南客家祠堂调查》、《王明阳与围堡民居的兴起》等60余篇。

另在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研究、传统建筑和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学有所长,是赣南客家研究(联谊)会的主要创会成员之一;在城镇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和仿古建筑设计等技术方面,也颇有心得。主持设计作品有:赣州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春门城楼、翠浪塔、龙南关西新围保护、临川文塔、赣县文昌阁等。

作者:万幼楠

排版:吴明生(见习生)

审核:李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