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州:“三十六条街 七十二条巷”

 昵称68915313 2024-04-20 发布于江西

图片





















 【编者的话赣州古城是中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尤其是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眼下走进赣州古城如同置身“宋城博物馆”,“36条街72条巷”藏在其中、韵在其中、美在其中。小编陪同您走进赣州条条古街、条条古巷,感受宋石明砖清瓦的沧桑巨变和岁月静好,感知飞檐花楣雕窗的能工巧匠和传奇色彩,尽情为您创造一个有层次、有韵味、有节奏、有故事、有历史深沉感的游历空间。





























图片
赣州“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
(总  述)
图片
图片

  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被文字第一次记载的、活动在上洛山一带的大量“木客”,于赣南绿色林海中砍伐巨木顺赣江运往长安,崇山峻岭中飘逸的山歌荡漾着生命的激情,最先搅热了赣南这块神奇的土地。赣南从此为外界所认识。

  公元前201年,即汉高祖六年,汉大将灌婴一路横扫,大军最终驻守在赣州西南蟠龙欧潭一带(县治记载溢浆溪),并于此地设置赣县县治,赣州从此有了自己最早的名字。之后,先后在水东镇虎岗、七里镇驻防。
  500年后,当年灌婴屯军使用的码头都成了古董。公元349年,即东晋永和五年,郡守高琰始选章贡二水汇合处筑土城,并构设了阳街、横街二条主要街道,赣州城初显端倪,面积约1平方公里。以“泉涌出水”闻名的光孝寺即为这个时期所建,赣州与水诸多的因缘由此开始。
  唐开元四年(716),为补足北方丝绸之路的日渐衰竭,韶州(关)出身的宰相张九龄督大军重凿梅岭古道,大唐连接海外的“丝绸之路”自此开辟,赣州有了之后一千多年的商贸繁荣历史时期,赣州城一举成为唐“开元盛世”之全国四十个经济大州之一。赣州极负盛名的古天竺寺、慈云寺及赣县田村镇20里开外的宝华山的宝华寺等,便是于这一时期建成的。赣州城与这整个盛唐的辉煌步入了第一个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唐末及五代前期,赣州由卢光稠武装割据自任虔州刺史33年。这个时期,卢光稠开始了赣州五代最繁荣时期,他将赣州城面积由1公里从北向南扩大到3平方公里,期间,卢光稠修建了皇城、拜将台、寿量寺(卢家庙)、百胜门、建春门、镇南门等。赣州城市建设史上的最灿烂时期,也是城市最和平繁荣的时期,被卢光稠营造出来了。

  宋朝(960-1279)时期的赣州,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鼎盛时期,它因水陆便利、资源丰富、经济繁荣,而一举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十座名城之一。城市建设也迎来了再一次巨大的发展——街巷迅速发展为六街,即增加了斜街(今阳明路经和平路至南市街)、阴街(今坛前经灶儿巷、生佛坛前接南京路)、剑街(今濂溪路接中山路)、长街(今赣江路接百胜门)。这时的赣州城,自卢光稠以来,长期处于地方割据状态,为朝廷所扰,官吏们认为这虔州名带虎头,有凶险之势,便于公元1154年将虔州改为赣州,取章贡双江合流之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为虔州宋朝这段辉煌历史,有了宋城说法。宋代文明为今天的“宋城文化”缔造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赣州宋城历史地位的成功构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在已改为砖石城墙基础上再冶铁浇铸,并于东北隅城墙上建八景台,构筑了赣州最辉煌的城市篇章;二是苏东坡依孔宗翰的虔州图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极大地传扬了赣州的名声,并因此为中国旅游文化史上营造了一大创举,虔州“八境”文化从此影响全国乃至日本纷纷效仿。而在此间,州守刘彝创建了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城内排水系统福寿沟,另几任州守刘谨、洪迈、周必正先后修建了西河、东河、南河浮桥,为完善赣州城市体系分别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赣州城市文化开始得到淬炼,有了地域特色,有了精粹与经典意义。明末清初,明兵部尚书杨廷麟清水塘以身殉职之大规模悲壮抗清卫城战,使得赣州赢得了“铁城”“忠诚府”之数百年美誉。同时,赣州的城市建设及其街巷文化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城市除了在形态上维持卢光稠构造的六街基础,细化了更多的街巷、充实了更多的内容物、附庸了更多的人文景观,“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的顺口溜便于这个时期形成。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更多的诸多“三山五岭八境台,十个铜钱买得来,还要添一个(天一阁)”“夜光山、二码头、三潮井、慈姑岭、五道庙、六合铺、七姑庙、八角井、九曲巷、世臣坊”“龟角尾为虔城尾,镇南门为虔城头”等等与地名有关的传说故事。无疑,这些街巷的形成,构筑了老赣州城城市格局与肌理,而这些地名文化的传播,既突出了赣州的城市个性,也极大地鼓噪了赣州城市的声名鹊起。

  至民国,赣州老城区的面积有了一定的外延。东大街外向南延伸至马坡岭,与赣州最早的汽车站之喧嚣汇成了一片;镇南门向南延伸到了南门浮桥,与章水风流融为一体。三十年代初,赣州的街巷进行了扩建,地名也有了两次局部性修改。第一次是在1932年3月9日,赣州市发布“开办市政”布告,旋即组织市政公署,“专司改良市政,开辟马路”。这一年,许多街名予以新名,如青云街改为至圣路,厚德路取代了马市街、鸳鸯桥路,牌楼街改为阳明路,棉布街、世臣坊改为和平路,瓷器街及大坛前街与寿量寺一带改为百胜路、寿量路,环绕赣州公园,又辟有公园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城东外东大街辟为东郊路。随后又相继开辟了建国路、文清路、濂溪路、大公路等新地名出现。地名更多地注入了时代色彩,儒家思想也得以了一定的扩充。第二次街名的修改,乃时任赣州专员的蒋经国所为,他将办公场所从米汁巷迁于杨老井街后,为迎合他推行的“建设新赣南”运动,便改杨老井街名为新赣南路,另将棉布街改名为中正路,将百胜路、寿量路改名为中山路,将公园南路改名为南京路。还将章贡两江一些木桥、浮桥,改名为中正桥、忠孝桥、新赣南桥。这一时期,是赣州城街巷史发展频变时期,同时,也是地名文化再次升温时期,诸如“大码头的水、二城门的风、光孝寺的钟、大庙里的神、营角上的嘴、东门井的酒、阳明巷的赌、忠节营的鬼、坛子巷的嫖、姚衙前的烟”十个“赣州之最”,便在这时期形成并广为流传。而这一时期的赣州,因为偏安一方,抗战初期远离战场,使得众多的来自大城市或外省的避难学者、名士、豪商、巨贾、小贩等各类人物,纷纷来到赣州寻求清静与生存空间,赣州的政治、经济一时竟然繁荣空前,甚至一度被号称“跨入了全国十四大都市之行列”,有了某个特定历史意义上的第三次辉煌。

  1958年,赣州城开始较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扩建。曾经是“古城逶迤护河碧波,城内池塘星罗棋布,卵石小巷青砖灰瓦,鳞次栉比枰中万家”的赣州城的建筑风貌较大程度地被改变掉了。百胜门、镇南门及其城墙被拆毁,护城河全面填充造屋修路,大多庙宇、旧街被夷为平地。城市现代化气氛营造了不少,但二千余年历史文化遗产大部分被轻易地放弃了,一个本来可以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相比美的宋城构架毁于一旦。至文革时期,赣州的街巷名迎合时势,便有了诸多政治色彩的修改,诸如反帝路、反修路、健康路、人民路等等便是在这一时期才有的。直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1984年,这些政治化的街巷名才基本恢复旧名,赣州宋城文化的气氛才重新部分弥现。

  改革开放后至今,或许还有一个更长的时期,赣州的城市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城市不断由北向南延伸,逐渐有了红旗大道、文明大道、滨江大道,城市面积扩大了十数倍。城市文化与时俱进,文明、时尚、风雅、休闲的氛围愈加浓郁,犹如一颗美丽的明珠,一个中等规模的文明城市,正以其古老而年轻的骄人形象耸立在京九铁路线上。所以,这一时期,无疑可谓是赣州城市第四个辉煌时期。

  在城市发展的跚跚步伐中,赣州城逐步形成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之地名文化,对于赣州城里的人来说,是条家喻户晓的口头语了。它直观地概括了旧赣州城构造。其实,它反映的仅仅是明末清初时赣州城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街巷纵横之状况,并通过街巷的变迁客观地反映了古赣州城作为一座22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人文、商业繁荣景象。事实上,以这种说法来说明赣州的街巷并不是很确实。翻开清同治年编的,赣州府志城区图,随意数来赣州城也远远不止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至于赣州人流传“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之说法,则有着极深的“文化数字”涵义。36加72即为108也与《东周列国志》《岐路灯》两书有108回、《水浒》有108位绿林好汉、《红楼梦》有108位“脂粉英雄”一般,表示极多之寓意,取得36、72或108等数,只是个象征数。且其构成中36即天罡之数、72即地煞之数,充满了《易经》学问,足可见当初确立这“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说法的人,绝非一般人物,是个极其智慧之人,才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数字文化与地名文化。然而,无论如何,赣州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之提法,在全国所有城市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赣州要感谢历代的人文骚客们,是他们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淳厚的情感与人文故事。

  骄傲着,赣州就这么几百年从传说中走过来了。

  今天,早已突破这些囿困赣州城发展的旧街老巷,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中的许多街巷,已铲为平地化为高楼改为新街溶为新景了。只是眼睁睁看着街巷变化的老赣州人,久蕴于灵魂深处的这“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之情结难以消释,冬日暖阳下,老巷茶坊里,总有许多老赣州人在咀嚼着这“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的昨日与今天的故事,有些受感动。于是,我们不妨也借着文学之笔,重走一回那韵味深长的“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既感受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之厚重,也为后人留下有关这座城市的些许风雅、些许古韵味。
图片

图片

今天,小编带您领略部分街巷的风采

东大街



















      东大街,又称东门大街,位于现在的赣江路东段,东南自东河大桥拱桥下(当年的百胜门)起,西北至中山路、大公路相接处止。东依逶迤古城墙、滔滔贡江水,远眺巍巍崆峒山与马祖岩,是自宋以来最壮观的大道之一。

  在今天东河大桥桥头的稍南数十米,有一巨大的污水出口(俗称水汊口),简朴无华,却流淌了近千年的岁月,原来却是全国绝无仅有孤品级国宝——福寿沟。宋熙宁年间虔知州刘彝在州城作水窗十二个,以息水患。可惜,现仅存龟角尾、八境公园内与这东河桥头前三个水窗遗址了。全长12.6公里的福寿二沟,为城内两个城下排水系统,全城雨水与污水全通过二沟排入章贡二江。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寿沟之刘彝的伟大丝毫不亚于八境台之孔宗翰。
  东大街外曾有先农坛,当是祭祀人类先祖神农氏炎帝的处在,从地图上看,应是现天竺山附近的位置了。有趣的是,古天竺寺却并不在今天的天竺山内,而是在隔河相望的马祖岩下的一处山腰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亲临古天竺寺,写下了吟咏赣州的最古老的诗篇:“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既写出了古天竺寺乃杭州天竺寺分寺之渊源,也表明了赣州天竺寺是个美丽境界。后来,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来过这里,又47年后,受贬惠州途经赣州的苏东坡又循父亲的足迹再度踏访天竺寺。于是,“天竺晴岚”之八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内容,便愈加声名旺盛起来了。
  今天,赣州城3664米古城墙的东起点便是昔日百胜门旧址,从这里登上城墙,赣州八境竟有五处风景扑面而来——东面的“马崖禅影”、南面的“宝盖朝云”、西面的“雁塔文峰”、隔岸的“榕风窑韵”、脚下的“城堞桥浮”。隔岸的古天竺寺,因失了浓郁的森林之庇护也同时失了“天竺晴岚”之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古天竺寺老树新芽,于马祖岩下、贡水岸上再现新姿。



















信街


















  诚信街位于赣州城区东南部,贡江南岸的城墙内侧,可能有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诚信街在哪里,的确诚信街就在现在我站的这个位置,西北至建春门到中山路的中段,原叫太平街。

图片

  以前的诚信街它大多经营杂粮生意,什么是杂粮生意呢?即经营豆、麦、瓜(瓜子)等等一些杂粮行。因诚信街靠近建春门附近,建春门有码头,水运特别的便利,有很多的生意往来,建春门外的水运码头离诚信街近,起卸方便,费用节省。该处地段,发散豆、麦、瓜、麻杂粮也方便。故在清末民初时期,大坛前、坛前、六合铺、梁屋巷、太尉庙(大公路东段),有许多店铺经营杂粮。

  据赣州城杂粮行的老人说建春门一带,早在1881年(清光绪七年),赣州城内大坛前、建春门一带就开始出现经营豆、麦、瓜、麻的杂粮店。当时有曾法圣开设的慎威号、肖崇佐开设的怡福号、李誉镛开设的李生茂号。到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相继开业的有李辑五的鼎丰号,康丽光的恒丰泰号。至20世纪初,杂粮销售蒸蒸日上,杂粮铺不断开设,有裕泰号,益和祥号等。这杂粮行大多集中在诚信街、坛前、六合铺、中山路等处。



















南市街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市街长340米,宽4米。它为什么叫南市街呢?这个是有出处的,早在明嘉靖《赣州府志》、清同治《赣县志》及民国三十五年的《赣县新志稿》都记载:“明、清及民国时期均名南市街,以处赣州城东南隅得名。”早在宋朝之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山野岭”,之后就开始有一些客家人迁徙定居到这里。
  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这里以前居住的都是什么人呢?和六合铺一样,它是一条商业街吗?其实我们从南市街的建筑就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建筑装饰非常漂亮,也非常大气,以前大多是一些商人、教师、医生的住宅。这里有刘甲第的大房子,刘甲第是曾经赣州城的大商户,曾任商会会长,他很会写字,赣州城许多商店的招牌都是请他题的牌匾。曾经在赣州城东北路还开设了“中华大旅社”,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
  这里的建筑依然保留着当时的门、当时的窗,每一处的雕刻、装饰都十分讲究,令人赞叹不已。现在当你再次走进这里,你会不会想起曾经的老人和你说的夜光山的故事,曾经和其他小伙伴在这里玩闹的场景。
图片
图片

攀高铺街

图片
图片
图片
  攀高铺,东近涌金门码头,西近百家岭,在清代的时候,街区有着大量的店铺,其中有非常多的小客栈,供过往客人落脚。因临近府学,许多十八县市区的,来参加应试的学子大多都会居住在这儿,所以得到了一个“攀高铺”的美称,寓有“高中”之意。还有一条寓意“平步青云”的青云街。“青云”“攀高”可见古人对功名的追逐。
  在民国初期,这里的店房有许多家改建为居宅,其中有罗家、曾家等。他们都是殷实户,在街的西侧有一家较大的爆竹店,叫做“庆恒丰”。在北端口;有一栋砖木结构的大房,是生佛坛前巷邹家的房宅。后来,这房当作嫁妆,新郎是李振亚先生。李振亚从小就爱好书法,他能左右手同时开工(笔)书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令人赞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攀高铺又开始有了烟火气息,这回聚散的倒不是外来客,而是繁衍生息的赣州百姓。那时起,天未亮,郊外的老表担着新鲜的蔬菜,披晨雾,踩浮桥,穿涌金门,来到攀高铺,在街道两侧,摆出林林总总的地摊,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农贸大市场 。至今,老一辈赣州人还记得,挑拣菜品,讨价还价的闹哄哄场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开始一户户搬离这里,烟火气也越来越淡,至今再无泛起。在攀高铺街进进出出的,除了有一些为了抄近路的附近居民,也只有那些钟情于江南宋城历史的文化爱好者了。
图片

五道庙街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道庙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道教有五斗米教之俗称,而有五道庙的称谓;二是因赣州五道庙信奉“琼山道人”道教南派五祖白玉蟾,所以称谓五道庙。到了今天,真要完全把这道理讲清楚已经越发难了,因为五道庙在上个世纪中便泯灭了,道观不存,又何必再追寻它的名由呢?
  这周边的文庙和慈云塔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光孝寺,翻看相关书籍得知,光孝寺建于高琰筑土城的晋代,民间有句谚语: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州南华寺。因寺内有泉水出露,又名出水寺,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寺僧成广重建,之后,嘉庆、同治又有重修历史。
  光孝寺在郡城东南廉泉右。晋时建,后废,唐高宗时,指挥邱崇重建。寺内掘地得水,极为甘冽,故俗称出水寺。康熙五十三年,僧人成广募款重修,后有藏经阁,嘉庆、同治年相继重修。五十年代前,赣南周边各县,甚至广东及东南亚一带信民,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都会来此朝拜,香火极盛,影响甚广。
  光孝寺的左前方不过数十米便是三潮井,估摸该是当年寺院用井,后来辟成书院后,竟独立一隅,有了些冷落寂寞,却也有了些别致,它与喧嚷一墙相隔,有了自己一份守望平和安宁的自由。这里有“章贡第一泉”——廉泉。廉泉旁原有“廉泉亭”,因有了当地名贤阳孝本与贬惠州之苏东坡彻夜长谈的历史,遂成了“夜话亭”,有了清乾隆43年的“光风霁月”之颂赞,有了后来的文清楼、阳明院,有了历代文人骚客对这光孝寺、廉泉、夜话亭的无数歌咏,有了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在这里。
图片
嵯峨寺巷
图片
图片
图片

  “嵯峨”这个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淮南小山》:“山气巃嵷兮石嵯峨”所以“嵯峨”一词最早的本意就是:形容山高而险峻的样子。

  到了唐宋,“嵯峨”又有了更深层的寓意。“李白坟三尺,嵯峨万古名。”以及“习气不解老,壮心故嵯峨。”这两首诗中的“嵯峨”形容的是人的形象或意志高大。

  而到了明朝,“往事千端,闲愁万斛,世情无数嵯峨。”中“嵯峨”的词义又发展为:形容人生命运坎坷。

  “嵯峨”本身就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词语。它从最初描绘自然事物中山、云的多、险,发展到人伟岸高大的形象,然后影射到人生、社会的坎坷和跌宕,最后意寓人类的不屈与抗争。

  对于这条巷子,除了“嵯峨”这两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什么呢?这里有一所百年名校和一棵将近500年历史的老榕树,这里还可以通往,曾家巷、天王寺、坛子巷、吕屋巷,这里以前有一座寺庙就叫嵯峨寺,巷以寺得名。

图片
图片
杨判巷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民国时期也有人叫这条巷子羊判巷(山羊的羊),可能是当时这里有人养过羊吧,又或者当时的人写字时图简化,取“羊”的谐音替代木易“杨”到底是什么原因已经没法考证了。不过,这种地名取谐音,随意简化、改变地名的情况,在清代、民国时期的赣州城内比比皆是,比如斗富巷也叫做豆腐巷,三佛坛前叫做了生佛坛前等等。
  明代嘉靖的《赣州府志》以及清代同治的《赣州志》对这条巷子都有过记载,可见杨判巷这个老巷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这条巷子不是很长,200米左右,宽也就2到3米。
  民国时期,家喻户晓的赣州城三代元老谢远涵和四大家族之一的刘筱云都住在这里,我们之前在介绍南市街的时候就说到过他的儿子刘甲第,他曾任赣州商会会长,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人物。字写得很好,经常给别人写牌匾。
 老赣州赫赫有名的大户人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分别是我们刚刚说到的刘家,还有生佛坛前的邹家,荷包塘魏家大院的魏家,以及协记大药房的何家。此外著名的家族还有华萼巷的王家,东门井的邵家,坛子巷的邓家,油滴巷的李家,阳明路的金家等等,许多大宅院至今还保存着。
图片
图片
东门井巷
图片
图片
图片      说到东门井有个传说,在五代时期,杨筠松为卢光稠占卜风水后,卢光稠心想,这可不行,以后如果杨筠松被其他诸侯抓住了,那不就个个诸侯都能够拥有这样的风水宝地了吗?于是他就在杨筠松喝的酒里下毒,想要除掉杨筠松。杨筠松察觉到自己中毒以后,告诉徒弟说:“自己告诉卢光稠的方法并不完整,还需要他在赣州的一处十字路口开凿水井,这样卢光稠的后代才可以世世代代都为天子”。卢光稠最后上当了,在四个十字路口挖了东门井、皇华井、四贤坊井、太阴井,结果中了计,最后背上生疮,痛苦不堪,自杀而亡。当然传说的真伪我们没有必要去讲求计较,但东门井与其他的古井却从此滋润了赣州百姓千百年。

  民国时期,有了大码头的水,二城门的风,营角上的嘴,忠节营的鬼,东门井的酒等等十个赣州之“最”。那时,东门井的水甘洌可口,有一户酿酒人家就用这里的水开始做烧酒生意。做出的酒很好喝,于是就有了万源酒栈,之后的之后就有了赣州酿酒厂、赣州酒厂,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赣州酒厂的赣泉酒了,那是老一辈赣州人一定喝过,赣南城乡最普及的酒,后来赣州酒厂在关刀坪生产后,做赣泉酒用的水也都还是用东门井的井水,直到东门井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退隐历史之后,赣泉酒才成了一代人的收藏品。

  说到水井,赣州的水井有很多,除了东门井之外,还有金家井、太尉庙井、狮姑岭井、三潮井、凤眼井、东园井、龙船庙井等等,不知道你有没有打过井水呢,在当时那个年代天还没有亮,大人们就开始挑着桶排着队来这里打井水,如果技术不过硬,桶就会在井里一直漂浮着打转,打不到水,后面的人就会开始催促,越被催促,越是手忙脚乱。后来装上了自来水,挑水的人就少了,但井水的甘甜依然留给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图片
图片
灶儿巷
图片
图片

图片

  灶儿巷在明代叫做姜家巷,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条巷子的两个牌匾都是不一样的字,一个是皂儿巷,另一个是灶儿巷,在清代有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衙役的服装是黑色的,又叫皂色,所以也被称作皂役,因此他们居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了,之后谐音为“灶儿巷”。
  清末民初时期,巷子里有很多都是外来经商的商人,这些商人在巷子里购买、改建了许多房屋,在不同商人的喜好下,短短一条小巷就呈现出了很多不一样的建筑风格,
  这里是曾经的“筠阳宾馆”它建于光绪十九年(1893),是高安的一位商人兴建的会馆,这里曾经是外地商人的落脚点,也是进行公共聚会的地方。
  这里是义兴号,义兴号在清代是一间烟馆,主要经营烟草、烟丝,在当时闻名于周边各县,生意很是兴旺。
  这里还有钱庄,叫做瑞昌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两种猜测,第一种是它的创始人来自九江瑞昌,第二是取祥瑞、昌盛之意。
  继续前行,便能走到第二保育院的后门,这里之前是各商家自主成立的赣州商事会保安救火队,相当于民间的义务消防队,1911年改名保安救火会,1926年改名为赣州保安水龙总局。
图片
图片

景凤山巷

图片
图片
  这口井叫做凤眼井,这口井所处的位置在景凤山巷,也叫做景凤山井,这口井和东园古井一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住在这里的老街坊,也见证了景凤山的历史变迁。

图片

  历史上的景凤山巷有大王庙,景德观等等很多的庙宇。其实在清朝的时候,赣州的坛、庙、观、祠比比皆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秋天,这里的玄帝庙改建成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解放之后,这里有过景凤山小学,就是现在的章贡区第六保育院。

 这里曾经还有育婴堂,一听这个名字,你可能会认为是国外传到这里的,其实不然,宋代刘彝在这里任知州的时候就有了。

 这里可以通往凤凰台,宋代淳祐年间赣州通判罗必元有《凤凰台》诗:“振衣快上凤凰游,极目中原泪欲流”,又有宋代绍熙年间赣州知州杨万里《登凤凰台》云:“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清代石逢尧所写《八境台八景》:“凤凰驻龟冈,台空凤久去”。

 关于凤凰台,老人们回忆说,解放后,很多居民没有房子住,当时凤凰台因白蚁泛滥,又年久失修,破旧不堪,随时面临倒塌风险。所以才被拆除,建了房子供居民居住。凤凰台不大,但比郁孤台、八境台还要精美…

图片
图片
云峰巷
图片
图片
  云峰巷,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巷子,在当时,估计从其他地方远眺这里还能发现炊烟袅袅,那种云雾缥缈的感觉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图片
  除了造型独特,云峰巷因地制宜的建筑特色还为居民雨天排水解决了一大难题。巷道两旁的房屋规划因地制宜,顺应拱形山势营造得十分巧妙。查阅史料之后你会发现,云峰巷自建成以来,从未发生过内涝,这主要归功于云峰巷的“拱桥”造型。云峰巷地处山岭之中,地势中间高两边低,因而雨水会顺应巷道自高往低流,从不会积聚在巷道内。
  这条巷子里的古建主要有店铺、民居等,巷道两旁的建筑大多是百姓自己居住的。虽然都是砖砌建筑,但它们的风格却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赣南客家建筑、赣中天井式建筑、徽派建筑等多种样式,体现出赣州城市建筑的多元性。
  赣州城的街巷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唯独云峰巷被誉为“最具观赏价值的古巷”。“不去云峰巷,就不算到赣州”,在我们赣州人眼中,云峰巷不仅是赣州城街巷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还是老赣州人心目中首屈一指的美景古巷。
 云峰巷,这条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砖、清瓦,垒叠起一段段逝去的流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彰显着独特的客家风情;青石板、鹅卵石、石雕刻,飘逸着一抹浓浓的古色韵味,让人一走入便陡生亲切与怀想。
图片
图片
田螺岭巷
图片
图片
  田螺岭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因为闻名遐迩的郁孤台就在它的上面,据明嘉靖《赣州府志》以及清同治《赣州府志》记载:这里原名王将庙巷,王将庙巷以庙得名。清末始以岭得名。此岭还有一雅名叫“贺兰山”。

图片

  其实真正的贺兰山在宁夏内蒙古甘肃一带,田螺岭之所以又叫贺兰山,据说与宋代那些具有时尚、进步精神,又极具文化情结的人有关,喜欢附庸风雅,就像“涌金门”“拜将台”一样,把别的地方的地名给套用到了赣州来。因岳飞曾到赣州来对百姓有恩,而岳飞曾作词《满江红》中有一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所以又把田螺岭叫做贺兰山,其实田螺岭还有一个传奇故事,有很多的老百姓都知道,田螺和马的故事,如果你也知道不妨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这里是田螺岭10号,这幢房子是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机关旧址,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成立于1928年,机关就设在田螺岭10号,中共赣南临时特委成立之时,赣南各县的农民武装暴动均已受挫,各县党的领导机关都被迫停止了活动,直到5、6月间才设法与赣县、南康、信丰、于都、兴国、宁都、寻乌等县党的组织取得联系,恢复了领导关系。这一时期,赣南党的组织得到发展,党的力量日益壮大,党员由1927年底的630多人发展到1928年底的1700多人。

  我们经常会往这条巷道经过,可能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建筑是什么,这个悬空的小楼阁叫“更楼”,这是赣州城区目前唯一存在的“更楼”,什么是“更楼”呢,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古代打更的人住的地方,旧时一个夜晚分成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城区还有打更夫在大街小巷巡逻打更。这里在明清时期还有赣州邮舍,所谓邮舍,就是古代传递文书的人住的地方。

  田螺岭不仅承载着闻名遐迩的郁孤台,这条古朴的巷道自唐以来的1200多年,不知道留下了多少墨客骚人、名人雅士、高官名将的足迹。如果你有空,不妨也来这里放松放松,探访一番幽静的田螺岭巷,发掘一下田螺岭上的传奇故事吧。

图片
图片
油滴巷
图片
图片
  油滴巷,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以前这里有榨油作坊,这条巷子不是很长,40米的样子,这个门头是油滴巷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还有我眼前的这棵树,从我记事开始它就在这里了,你还记得那个时候在这棵树下乘凉的故事吗?

图片

  这里曾经有过榨油作坊,榨油作坊曾经也叫打油槽,所以这条巷子又叫做油槽巷,清同治《赣县志》里叫这条巷子油底巷,其实从民国开始,这条巷子就没有打油槽了,更多的是小型的榨油机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榨油,后来这里卖油的商户就变成卖寿材的店铺了,其中有一户姓李的商户他家也比较有钱,不仅在这里有烽火砖墙的豪宅,在阳明路上还有家绸布店,生意也是相当的红火,据说那家绸布店的招牌叫做德美(字号),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赣州有很多以行业命名的街巷,比如说烧饼巷、柴巷、纸巷、上棉布街、下棉布街,瓷器街等等,我们通过地名可以反映出过去的商业活动情况。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这里的繁荣和兴旺,但时过境迁,这里已经人去楼空,估计只有这些建筑和这棵树还保留着当时的记忆吧。
图片
图片
坛子巷
 说到坛子巷,可能有朋友会说,因为它的地形像坛子。

图片

  或者是跟坛子有关,其实不然,清同治《赣州府志》曾记载,坛子巷叫唐子巷,唐是唐朝的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坛子巷曾经有一位姓童的大户,在这个地方(所以)又叫做童子巷,但是由于口音的问题,以讹传讹,传成了坛子巷。坛子巷南端,连通民国时期繁华的阳明路,曾名扬一时的裕源福百货的老板邓艺文,就在坛子巷内建有一间大宅院。
  巷子里还有一家专门做戏服的商店,直到解放初期,一直都是赣州最专业的店铺。当时赣州有名的戏班都在此定制戏服,店内的龙袍、盔甲等服装,都是店内的老裁缝一针一线手工制作,样式十分精美,许多老一辈赣州人至今记忆犹新。除此之外,坛子巷里曾经还出现过澡堂,劳动介绍所,酱货厂等火爆一时的店铺,其中的酱货厂后来搬到了光孝寺里,这家酱货厂生产的酱油十分地道,口碑极佳,可惜时至今日,这家酱货厂连同光孝寺一起消失无踪了。如今的坛子巷,整个巷子里很多房子已经是人去楼空,上面都贴着赣州市历史建筑的标志牌,这些房子的建筑年代不一样,有清代的、民国的、近代的,但相同的是,都是具有一定历史保护价值的房屋建筑。
图片
图片
罗家巷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条巷子曾经是一些小手工作坊的聚居地,当然这里还有一所小学叫做荷包塘小学。罗家巷可以通往五道庙、荷包塘、金家井,长约350米 这里的居民大多都姓罗,之前这里还有罗家祠。民国时期,这里有经营竹器、木器的小作坊。另外还有一所小学,卓英小学,在当时是以罗卓英的名字命名的。解放后,易名为荷包塘小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魏家大院,它是赣州城内最大的清代建筑群,也被称之为赣州小故宫。

  魏家大院是赣州城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九厅十八井式建筑,魏家先祖魏宗长,于清代乾隆年间由福建连城迁到了赣州城。是典型的倒迁入赣的客家人,魏家以做木材和钱庄生意发家,之后成为民国期间有名的赣州四大家之一,这座院子是魏宗长侄子。魏天机于嘉庆年间始建,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1905年,魏元浚夫人郑氏百岁大寿,魏氏族人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装修华美的祠堂来为郑氏庆寿。

图片
图片

梁屋巷

图片
图片

  它在建春门的对面,当然这边可以通往云峰巷,那边可以通往六合铺,梁屋巷它和罗家巷一样。因为曾经有很多姓梁的人在这个地方居住,所以叫做梁屋巷。

图片

  还有说到梁屋巷,大家会觉得,这里还有一些其它特别的建筑。比如说群仙楼,梁氏为何许人也,已经没有详细记载了。梁屋巷中段的新安书院,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迁建过来的,民国年间曾作为安徽会馆,书院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现在只有这面青石牌坊了,新安书院是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安徽籍旅赣商人,利用新安书院及其公积金,创办了私立新安小学,解放后与南临小学合并为中山路小学。
  这里还有赣州人都知道的群仙楼,这栋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加上它边上的六合铺,当时有赌场戏院,生意相当红火。时过境迁,没了往日繁华景象,这里变成了商业转运站,数十年守着一份清淡,而如今这幢楼则更显寂寞了,梁屋巷和小坛前交汇处。
图片
图片

曾家巷

  曾家巷在天王寺巷和嵯峨寺巷之间,有一条缓坡下来,这条巷子全长315米,宽2.5到3米。

图片

  这条巷子曾经叫做单井巷,巷以井得名,可惜这口井已经找不到了。清朝末年这里住了很多曾姓人家,便改名叫做曾家巷。这条巷子,曾经有赣州商会会长刘甲第开的中山酒楼,中山酒楼和均井巷的民志酒楼,还有梁屋巷的群仙酒楼、六合铺的宾谷馆以及建国路的章贡楼齐名,是当时赣州特别繁华的酒楼。中山酒楼东北侧有两家酱货作坊

  一家叫做三多酱油厂,还有一家叫做韶州豆豉厂,两家都是城区很有名望的酱货厂。可惜的是,今天走在这里,已经嗅不到丝毫酱香味了。

  50年代赣州的商业中心都在标准钟这一带,曾家巷也是尽显繁华,点心店、面馆、餐馆、裁缝铺,商铺林立,人来人往,时过境迁。热闹的解放路、阳明路、中山路、濂溪路,开始落寞起来,而周遭密布的街巷更是洗尽铅华,宛然一夜老去,这里还有早年建的高楼,还有晚清和民国时建造的瓦房。

图片
图片
照磨

图片
图片

图片

  照磨巷,在阳明路和建国路交叉路口的位置,现在的建国路1号。就是以前天一阁的位置,所以照磨巷曾经也叫做天一阁巷,明嘉靖《赣州府志》记载这里叫瓦子巷,之后的清同治《赣县志》记载,因照磨署设在巷子里,故名照磨巷。

  我们经常听到的顺口溜,三山五岭八境台,十个铜钱买得来,还要添一个的添一个,说的就是这里的天一阁,历史上宁波的天一阁因藏书出名。

  将井改名天一井,上面的阁也从太阴阁改为天一阁,天一阁后的太阴巷,也被改作了天一阁后巷。后来几经损毁几经修复,也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赣州才知道,这里就是曾经的天一阁,照磨是一个官名,类似于现在的财政粮站,后勤服务部门的职务。民国20年左右,赣县公安局设在原来的照磨署衙内,靠近天一阁之后赣县公安局迁离,天一阁和照磨署隔墙打通。今天的照磨巷,与文清路、阳明路,建国路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路口。有趣的是,其他三条路都已经成了繁华路段,唯独这条照磨巷依旧寂静无。

图片
图片
均井巷
图片
图片

图片

  均井巷长250米,宽3至4米,属居民区。均井巷,顾名思义是个多井之地。但是这里已经是房门紧闭,看不到古井了,这条巷子的东段是卢光稠扩城之前的边界地带。所以,你会看到巷道明显有些地势低洼
  当时在巷道的中段东段。任意挖地一两尺,就可以看到井水冒出来,所以很多人家都会在家里打井,便有了均井巷这个名字。听老人们说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均井巷就有两名中医师,住在巷道南侧的叫刘奉章,住在巷道北侧的叫钟漱秋,他们两人都是医术相当不错的中医。
 均井巷有一栋吴氏宗祠,只是故事没有流传下来,有些遗憾,吴家祠对面也是一栋大宅,是原来的解放街道办事处。巷子里还有一家酒楼叫民志酒楼,热闹过好一阵子,这里还有一家旅社,叫做双江大旅社,这四处建筑,一定发生过非常多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综合章贡发布  | 编辑:初  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