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魏书生,教学要民主:十、要注重和加强人文教育(3)(三十六)

 魏书生研究院 2024-04-21 发布于山东

第五、民主式教学的教育教学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理论以培养人的一切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用以指导教育教学。

八、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所作的概括,认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解释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变化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就是其中的一条。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化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 

十、要注重和加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能力和处理能力及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不仅要重视“真”,也要重视“善”和“美”,“它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具有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人文教育尊重人、体贴人、爱护人。人文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开发智力、培养技能,而且要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增加情趣,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充实。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向他们传递一定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信念。

以前的应试教育不管人的需要,用社会的观点、科学的观点规定和限制人的发展,用科学限制人的人文发展,限制和忽视一部分人的发展。现在人文教育在开发青少年智慧方面的意义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到,科学史表明,人的创造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人的人文底蕴有高相关的联系,它不仅起动力作用,也起技术性作用。

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认识世界的重大发现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成果,都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高度融合的结果。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而离开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则是残缺的科学教育。竞争诺贝尔奖的人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需要大思路、大智慧、大视野。接受知识需要理性,创新的灵感则依附于悟性。科学创新不是前人知识的逻辑推导和理性演绎而是感悟式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人的感悟能力需要人文教育培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绝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这种结合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当国家竞争加剧、高科技自然科学人才需求成为突出矛盾的时候,科学主义就甚嚣尘上;当社会矛盾激化、人性得不到舒张的时候,人文主义就会高扬头颅;而当信仰危机蔓延、国家威信受到挑战的时候,社会理想主义则会精神抖擞。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钟摆现象”。

人文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英国一个大哲学家讲过,中国与其讲是政治为主体的国家,不如讲是一个能够幸存的最古老的国家。事实也证明了,政治上的侵略和军事暴力是很难消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假如从文化上侵略,消灭一个民族就易如反掌,可见人文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是多么重要。

人文教育关系到社会的进退。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青少年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犯罪活动,足以证明没有人文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不仅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反而给社会带来灾难。人文教育涉及到人思想素质的高低、人格的是否健全和人品的优劣。社会人文程度越高,人的文明程度也越高。

人文教育不仅对于社会课程的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德育方面也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人文教育在使学生亲近自然课程方面也起基础性作用,在智育方面亦具有基础性作用。人文课程在改善青少年的思维品质方面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艺家创作的执着精神和创新的追求”。①人文教育是我们的教育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文学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学强调主观感受。有生命的存在并不等于有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人文性、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

1988年,全世纪健在的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会议结束时发表了一个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东方文化经过重新锻炼,必将焕发青春,鉴照今天与未来。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属于过去,也会照耀未来。”正如梁濑溟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未来文化之早熟,世界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拿破仑的“狮”喻,就是他根据中国的历史与发展、洞察中国文化底蕴、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中国的真正强大之处,看到了事物的质的慧眼之识,是他对孔子时期就已经形成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类未来文化及其该文化所铸就的中华民族魂的肯定和赞美。具有中华民族魂的威武勇猛的睡狮,“当它行动起来,整个世界将为之震动。”而“睡狮”之“睡”则是拿破仑对当时中国软弱可欺现状的最恰切描绘和解释。

高度重视东方文化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今后的世界将以东亚为中心……把世界统一为一个地球村。”哈佛大学教授洛吉的话则像是对上述观点的注释,他说:“西洋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而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在今后的世界经济战中,集体主义文化将比个人主义文化占优势。”该观点既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更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肯定,新中国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在欣赏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华文化的肯定和赞美时,也不要忘记“东方文化经过重新锻炼”这必要条件,东方文明“绝不能因为别人青眯而摆出一副待价而沽的姿态。它也要接受现代的选择”必须获得新的提炼升华,逐渐扬弃那些与人类未来不相适应的东西,而去把握那种能够贯通人类起始状态和终极状态的隐秘。在人类文明史上,东方文明维系着起始和未来,而西方文明的优势在中间阶段。现阶段的许多领域,我们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五十年甚至更多的差距。正是基于此,伟人邓小平在他的三落四起重新主持中央工作后,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李岚清同志在代表国务院主管教育工作期间,在许多场合下都强调了艺术教育(人文教育的一部分)的重要性,他说,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的人“需要文艺家的灵感、需要文艺家的好奇心、需要文艺家创作的执着精神和创新的追求”。人文教育是我们的教育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