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辈子都离不开,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懂

 金明书院 2024-04-21 发布于河南

朋友是位老师,常常自嘲:“越教越不会教了,愁人。”

到底什么原因?老师还是那个老师,早先都能教得好,按说随着经验的累积,能力的不断磨炼,应该是越来越强才对啊。就像大夫,越老越有经验,就会治病治得越好,技能越加值钱,师者越被尊重。而现实中的老师却不是这样,除非已不在教学第一线,成了可以对一线指手画脚的专家。这究竟是老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变低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弄清不改变根本的话,长此以往教育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一线老师的亚健康状况也会越加严重。身边有几个老师就患上了抑郁症,牺牲的也有。他们硬撑的居多,精神实际苦闷,所谓的幸福感并没什么。说白了,许多老师的自信在随着教龄的变久逐渐消散。随着慢慢自我封闭的师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育愈显沉疴越发苍白。

什么原因?

专家的推广的花样学不来。专家一般都地位超然,很自然就会对一线老师评头论足,自以为是的指点江山。可是,每个人的思想能力所面对的学生情况千差万别,他们并不考虑。都知道中医治病一方一人,哪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神方啊,可在教育就是格外任性。按专家所说,效果不理想,能怨敢怨专家吗,只有老师自怨自艾。但是,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学生越来越不像学生了。今天的学生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不得。实际上,连野生的动植物都不如,起码还有个所谓的自然淘汰。到学生就不行了,包容宽容爱护等等一套组合拳下来,“。”都知道教育孩子,没有家法也不行。而学校是一个公众场合人多也乱,教育时对学生这不敢那不敢,除了一个说教,实际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手段。一切吓唬人的话都是纸老虎,现在的学生学不学但都精得很。

怎么才能把教育办好?

这首先就要明白教学的本义是什么?学,繁体作“學”,原作“斅”。《说文》:“斅,覺悟也。从敎从冖。冖,尚矇也,臼声。學,篆文斅。”甲骨文作,金文作 (盂鼎),(沈子簋),构字意图为:“子”是小孩,小孩生下来懵懂不会懂知识“爻”,就在知识“爻”与孩童“子”之间加个蒙布“冖”,这时的孩子称为“蒙童”。为了让孩童“子”的脑袋直接靠近知识“爻”,教师伸出两只向下的手“臼”来拿掉孩童脑袋上的蒙布“冖”,即所谓“启蒙”。孩童本能是不爱学知识的,教师就手拿棍子(攴)敲打督促。这一套教师督促启蒙、孩童接触知识的活动叫做“斅”。学童当然不愿总挨打,后来“學”就省去了老师手中棍子“攴”。但老师是不会放掉棍子的,故“敎”字没有了“冖”,却保留“攴”,甲骨文作教 ,古文省变作、。则“斅”分化为“敎、學”二字二义,一表施事,一表受事。

所以,真正的教育必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慈,就是平时所说的爱孩子;一是严,即惩罚。

社会教育就是,除了各种宣传提倡(慈),就是各种处罚惩戒(严),如此,社会才能得以稳定发展,缺一其后果可想而知。

家庭教育,严父慈母就是一被历史所验证过家教方式,如果只有慈爱,必成溺爱,溺爱三年毁青春,溺爱十年毁一生,杀人的初中生是怎么养成的?初中生杀害同学,我们的教育怎么了?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今天的学校教育,笔者认为只有一个“慈”了,各种爱铺天盖地。唯独老师不能“严”不敢“严”。一条腿走路,实在是有病。

对不敬老师的学生,该整治了。一味强调爱学生的专家,真该反思了。一切纵容和不从实际出发的教育都是对人民的犯罪。

不忘初心: 为人民谋幸福。

牢记使命: 为民族谋发展。

真正的充实自己,真正懂得了教学,重回了教育自信,教育才能真的好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