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吴式太极拳讲义》摘录 吴公藻 ![]() 吴公藻(1900年~1985年),吴鉴泉次子,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於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34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人国武术考试,任湖南省教。1937年南下香港,与兄吴公仪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2年香港沦陷前回沪。1980年八十七岁高龄,在香港出版「吴家太极拳」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一种学术能流传于久远而不替,且世世代代发扬光大,战后更发展至南洋、美加等地,定有其必传之价值,兹综其要而言之: 一、以盘架为体,在强健筋骨,调和气血,合乎现代生理学与病理学之理,能防疾病于未发,亦能疗之于已发,祛病延年,为后天养生之术; 二、以推手为用,循太极动静之理为法,采虚实变化之妙为用,合乎心理学和力学之理,以柔克刚,以刚济柔,可以得技击实用之效; 三、应敌时随屈就伸黏连不脱,能因人之势,借人之力而致敌于败,非力敌,而系智取; 四、太极拳为道家之行功,注意武德修养,每一姿势无不中正安适,每一动作无不轻灵圆活,决无刚猛激烈致敌于死地之意,此为仁; 五、以养气蓄劲,柔中有刚,精神内敛,意存丹田,则愈练愈精,愈练愈微,由微入妙,由妙入神,而至形神合一,达到大勇无畏境界。 太极拳一不用气,用气则滞;二不用力,用力则断;三不用法,有法则尽(唯初学者则不能无法,须知先有规矩后成方圆;先有法而后无法,则臻最高境界)。而系以棉、柔、巧为行功要旨。其动也,则全身无不动;其静也,则全身无不静,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动静互变,无笨重迟滞之弊。男女老幼皆可习练,动作纯任自然,物来顺应,学之毫无困难,苟能精勤研究,历久不懈,获益非浅。 第二章太极原理 孔子(551-479B.C.)赞易,始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周颐撰“太极图”推道体之本原曰:无极而太极,如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昧之本体,是太极也。太极乃宇宙生化之原,虽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然一切形象,声色皆有太极生化而出。是以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此可知太极者,动静而已;阴阳者,太极而已。在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中,太极永处变动开合之状态。举凡天地万物,一往一来,无时不刻尽在变动之中,此即太极之微旨。在拳而言太极者,因其原理由太极之动静、阴阳、开合之变化而来。其基本在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而其动作则主要研究虚实,虚实即是阴阳。是以学者首先应知阴阳动静之理,然后循序渐进。 第四章 入门基础 太极拳以盘架为体,推手为用。初学盘架时,姿势务求中正安适;动作必须轻灵圆活。 兹将八大要点列述如下: 一中:心气中和,神清气沉,立点在脚。重心紧于腰脊,精神含敛于内,乃能中定沉静。 二正:每一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虽或俯或仰,或伸或曲姿势繁多,其重心必须稳定。重心稳定则开合灵活自如,进退有序;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虚实不清。 三安:安然之意,切忌牵强。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动作均匀,呼吸和平,神气镇静乃无气滞之病。 四舒:舒展之意。姿势动作务求开展,使全身关节节节舒展,然非用力伸张,而系自然徐徐松展,自能得到松活沉着之趣。 五轻:轻灵之意,然忌漂浮。动作轻灵缓和,往来自由自在,久之能生松沉之劲,进而生粘黏之劲,故轻字是练拳下手之处,入门之径也。 六灵:灵敏之谓。由轻灵而松沉,由松沉而粘黏,能粘黏即能连随,能连随而后能灵敏,则可悟及不丢顶。 七圆:圆满之意。每一动作务求圆满而无缺陷,则能浑成一气而免凹凸断续之病,推手用劲,非圆不灵,处处能圆则活矣。 八活:灵活而无笨重迟滞之意。上述各节融会贯通后,则屈伸开合,进退俯仰皆能自由。 第五章 身法要义 人身可分三部九节,三部即脊椎,两臂与两腿。 属于脊椎者:一头顶,二胸背,三腰腹,此三节为人体之主干。 属于两臂者:一两手,二两肘,三两肩,此三节为人体之上肢。 属于两腿者:一两胯,二两膝,三两足,此三节为人体之下肢。 身法分上中下三盘。胸背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膝腿以下为下盘。 三盘功夫非每人能兼而有之,因人体之长短,体力大小而不同。所以矮者多取高者之中下盘,高者专打矮者之中上盘。身小灵活者善走,身高体重者善守。力大者多攻势,力小者多守势。 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为武功身法主要部分,进退顾盼之时,必须立身中正,四末自然就序。太极拳用腿之时甚多,如单双摆莲、分脚、蹬脚、金鸡独立、胯下势、进步搂膝、退步倒撵猴等等皆是。而用腿之时必须腰胯松沉,上下四平八稳,以两膝两胯旋转之法而出之,所以要涵胸、拔背、松肩、垂肘、裹裆、护臀、松胯及尾闾中正。 太极拳身法是由上而下,所以上盘功夫最为重要。每一动作全是圆形,运用连续不断。点有点之转法,线有线之转法,面有面之转法。轴心与车轮之面积虽有大小,而圆周一定是三百六时度,转法分寸全靠自己掌握。 人体虽有三部九节,身法亦分上中下三盘,然应用之时则须完整一气,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节节贯穿,自能得心应手。 第六章 推手法则 太极推手是甲乙双方处于对等地位,进行互攻互守,目的虽在战胜对方,然非敌我斗争,而是同门之间互作技术研究,冀理论实践相结合,用以锻炼手法、身法与腿法。也即是锻炼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一升一降、一沉一浮、一屈一伸、一开一合与劲走圆圈之功夫。 推手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谓之“问”,被动谓之“答”。彼有所问,我必“听”而后“答”,主动采取各种方法进攻,背动者亦采取各种方法以系重心,一攻一守、一问一答,时而反守为攻,反答为问。以意探之,以劲问之,矣其答复,再听虚实,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 互作攻守之时,平面进退状如波浪,有起有伏;立体升降则如螺旋转动,旋上旋下作弹性伸缩;圆圈方位分横圈、纵圈与平圈三种,横圈是上下旋转,纵圈是前后旋转,平圈是左右旋转,再加一种 比 旋转,用之于周身,就如一颗九曲球,令对方感到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太极拳讲究阴阳,说对待,论动静。何谓阴阳、对待与动静?则由推手实践中体会得来。当双方对立而未有任何动作是谓静态,阴阳未分。挨*一方拟有所动而在将展未展之际,谓之动机。静态象征太极,一动则阴阳已分。由无而有,互相对待,一理二气,四象八卦种种变化随之而生。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主攻,阴主守;阳以进为长,阴以退为消;阳以变为开,阴以化为合。进退伸缩,盼顾旋转尽在变化之中矣。 太极推手有不动步推手,进退步推手。大履步步法于九宫步步法等多种。不动步推手谓之四正,进退步推手谓之四隅,大履步步法又名八门五步。八门者,四正方四斜方,五步者,上三步退两步。九宫步步法所走方位与儿童学习书法之九宫格同,甲乙双方各进退四步,二人互踏中央戊己土。太极拳步法均按五行、八卦、九宫步法变化,其他如川字步、丁字步、八字步、弓腿、坐腿、骑马势全在其中。 第七章 致学十要 一中定:伸屈与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道之本也。 何以守中?无过不及。何以能定?不为起使,不为利诱。伸屈开合,进退顾盼,互争者中也。中者,以脚为立点,以势为重心,以动作为枢机,故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虽技之一端,实为全体之纲领。 二虚领顶劲:顶劲即顶头悬。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标漂浮不没。 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转攒;任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三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应互生,人于精微。推手互相问劲、找劲,即是锻炼感觉与反应,感觉灵敏,变化无穷。 四听劲:听者权也,即权衡轻重,推手时侦察敌情谓之听,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掌,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听而后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 五量敌: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而量敌,以计胜负也。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策;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 量敌应问劲,问其动静,听其来劲方向与重心所在。彼此未进入攻守之时,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不存主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当彼此相互承变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 六知机:推手分三个功夫阶段,由不知不觉而后知后觉,由后知后觉而先知先觉。当阴阳未分,动静未明,姿势未成,虚实未知。似有征兆时谓之机,此唯高手能知之。能知机则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低手则反之。高手心气沉静,姿态雍容,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低手则进无门,退无路,攻之不可,守之乏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 七双重:无虚实谓之双重。双重之病有双手与双脚之分。拳经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又曰:'有数年纯功而不能运化者,率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是故双重之病最难自知自觉,非知虚实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则听劲。感觉。虚实。问答皆融会贯通。若以双手按对方之上盘,而对方力气极大,攻之不可,则采×虚实之法,以双手 履其肩,左手由彼之右肩下履×,右手击其左肩,此时我双手作交叉十字势,同主一方,而发劲成一圆圈,则彼必侧斜而倒地,此即发劲偏沉所致也。 八舍己从人:舍弃自己主见,依从对方动作,随其所适,因而取之,顺而成之,合而解之,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能造机造势,而后得机得势,处处随曲就伸,则无往而不利。 九鼓荡:气沉、腰松、腹净、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节节舒展,动之静之,虚之实之,开之合之,刚之柔之,此种混合之劲谓之鼓荡。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鼓荡之劲乃生。由于心气贯穿,阴阳变化顷刻而来,犹如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在同门之中运用鼓荡劲,多是高手指导低手,使对方腰腿生长弹性抵抗力,增强感觉敏锐,久之则感应灵活。在应敌之时则用来摧毁对方之守势,牵引对方之重心,使其立点不稳,扰乱对方步骤,疲劳对方精神。 太极拳最高境界尚有名曰采浪花者,全以鼓荡之劲震撼对方,使其如航海遇风,出入波浪之中,眩晕无主,倾斜颠簸,自身重心难以捉摸,即是鼓荡之作用。 十重心:研究太极拳劲之平衡作用,即是研究各种姿势与动态之稳定而求其重心。无论站立或俯仰,各有其重心存在,推手原理即在各种动态中研究力之平衡关系。如稳定则重心升高,如为不稳定则重心降低,如为中立则不升不降。更应知稳定平衡之时,重心必须在最低处。 第十章 五行要义 一粘劲:粘者,如两物互交,粘之使起,太极拳中谓之劲。此劲非直接粘起,实间接而生,含有劲意相兼两义。如对方实力强大,体质坚实,气力充沛,椿步稳固,似难使其掀动或移其重心,然用粘劲即可使其自动失中。其法系以意探之,使其气腾,全神上注,则其上重而下轻,其根自断。此系对方之反动力所致,我只是顺其反应以不丢顶之劲引其悬空。其劲似松非松,不即不离,主动吸引对方,是为粘劲。 粘劲如掌之与球,一抚一提之间,运用纯熟则球不离手,球随手转,粘之即起,所谓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之谓也。 二连劲:连者,贯也。不中断、不脱离,继续连绵,无停无止,无休无息,是为连劲。此劲属被动,其意即在接触之中始终跟进跟退,不自停息。 三黏劲:黏者,黏贴之意。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升,彼沉我松,使对方感觉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黏如贴,难解难分。在我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有机则乘,无机则俟。其进也引而困之,其退也截而击之,于被动中争取主动。 四随劲:随者,从也。缓急相随,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己从人是谓随。拳经曰:'因敌变化示神奇,须在随字下功夫’。要在对方得意处使其失败,此即被动中取胜之道。 五不丢顶:丢者,开也;顶者,抵也。不脱离,不抵抗,不抢先,不落后。五行之源,轻灵为本,是为不丢不顶劲。 双方互作攻守时,心要平,气要静。心之所使,意之所达,气之所行,进退变化,攻击防守,粘连黏随,体无不备,用之不赅。 第十三章 缠丝劲要旨 缠丝者,犹丝之互缠。用之于推手,即彼此互相听劲、互相问劲、互相拿劲、互相化劲、互相争取主动、互相进行包围运动战术也。 缠丝劲有里缠、外缠、上缠、下缠、进缠、退缠等六法。用之于臂,用之于腿,更用之于腰胯,以至周身连绵运用,如环之无端,连环用之如丝之缠也。 缠之为用即是圈转之法,有前后、左右、上下、进退等方向。包含粘、连、黏、随、不丢顶之变通,以及堋、履、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中之劲。 懂缠丝劲者感觉敏锐,听劲准确,能随屈就伸,运用自如,易争取主动,不懂者出手多是直出直入,横进横退而欠圆活,且多棱角,多缺陷或多凹凸之处,易受制于人。 运用缠丝劲并非死缠不放或相互纠缠不清,而纯系柔软圆活之运用。在情势变化之中,运用发、拿、打、化之时,尤须注意顺逆、呼吸、收放、吞吐: 顺:从动为顺,是因敌所适之意。 逆:背驰为逆,是逆转对方动作。 呼:膨气为呼,是膨腹而应之意。 吸:收气为吸,是收腹而引之意。 收:取之于敌,是顺势而取之意。 放:适可而发,是准备放射之意。 吞:待敌自投,是设网而伺之意。 吐:擒而复纵,不厌诈以观其变。 以上四种相对动作,主要在于精神而非气力,是以心意为主,以气力为辅,正如拳经曰:“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位骨肉臣。”也。 ![]() ![]() 第十五章 授受关系 练习太极拳,每因学者性情之不同,而功夫造诣各异,虽同一师乘,而对拳理之领悟,盘架之姿势及应用之法则各有不同,所以教者应因人而教,学者更应自知个性之优却点而学之。 性情大约可分刚柔两类。刚者急而烈,刚之上者为强,刚之下者为暴。柔者温而顺,柔之上者心气中和而笃敬,柔之下者则意志簿弱无进取心。 刚之上者喜争强斗胜,不屈人下,学习多务于刚,刚之者暴燥而鲁莽,学者多务于猛。柔之上者性喜和平,学者多务于柔,柔之下者心意不坚,不求甚解。太极拳讲刚柔相济,必须锻炼到刚不过,柔不弱,如此乃能进德修业。 柔之上者学习太极拳,容易增长功夫,性情刚之下者每每误解慢与不用力为懒散儒弱之意。其实慢与不用力正是锻炼功夫之要旨,犹如炼钢,由生铁而熟铁,由熟铁而成精钢,非长期火候不为功。 所以必须由慢而成及不尚气力而尚用意者,因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以沉气松劲,纯任自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有若无、虚若实;逆来顺受,无中生有;不丢不顶全由慢与不用力锻炼而得之。 慢所以能静,静所以能守,守之谓定,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心气中定而后神安,神安而后气沉,气沉而后精神团聚,一气贯通。 快则心粗,心粗则气浮,气浮则心无所守,散乱之病生,虚实更无由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