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面复盘“四渡赤水”:不是蒋介石不会打仗,实在是毛主席太厉害

 凤凰山居士 2024-04-21 发布于江西

来自: 如水138 > 《中共历史与毛主席诗词》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华时,高度盛赞毛主席指挥的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大型战役相媲美。可是,毛主席却表示,“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作。

从“四渡赤水”的历史地位来看,这场战役,是毛主席拯救红军的关键一战,是他的运动战军事思想的重要实践成果。现在,人们再回顾这个光辉的历史时刻,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文章图片1

说实话,在当时的困境中,尤其是联系“四渡赤水”前后发生的事件,人们会发现,这场战役确实是系千钧于一发。

那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场战役?为什么能被毛主席称为其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得意之笔”?

文章图片2

艰难困苦的时期

翻看中央红军的长征地图,从瑞金到陕北,整个历程并非直线向北,而是先往西边走,然后折回来再北上,就是在遵义这个地方,缠缠绕绕了很长一段路程。

用线条将整个行军路线串联起来,遵义后的行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绕来绕去的“结”。这个“结”就是四渡赤水期间留下来的。

文章图片3

大家可能会好奇,四渡赤水怎么会那么麻烦,总是绕圈子?要回答这个问题,人们还是需要了解在遵义开会后的一些情况。

遵义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随着领导班子的更换,我党和我军的相关政策也进行了调整。

文章图片4

鉴于当时我军已经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央红军的有生力量仅剩三万余人。大家又对毛主席指挥的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记忆犹新。

各种因素叠加下,大家对重新获得指挥权的毛主席,是充分信任的,也希望他可以带领队伍跳出困境,化险为夷。

文章图片5

说实话,当时的情况的确不能和前三次的反“围剿”行动相比,没有内线优势,获得情报信息非常艰难,队伍招募也面临困境,大家的战斗意愿有所减弱。

而对于毛主席来说,在没有后勤支援的情况下,指挥大兵团流动作战,他也是第一次。

文章图片6

虽说1929年离开井冈山时,红四军有类似的经历,但毛主席并没有直接参与指挥战斗。而且当时进行战略转移时,蒋介石逼迫的不太紧,部队规模也不太大。因此,我党和我军在这方面,值得参考的经验非常有限。

文章图片7

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蒋介石的部队有约40万人,装备先进,给养充足。反观中央红军仅有3万余人,没有后勤补给,武器配备方面,几乎没有重型武器。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军属于流动作战,需要不断行军赶路,非常被动。敌军是以逸待劳,处处对我军进行围追堵截,握有主动权。

毫不夸张的说,双方军事力量悬殊之大无异于天差地别。

文章图片8

有人曾形容毛主席面临的困境是“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于败军之际”。那时,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央红军。

在此背景下,四渡赤水,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军情,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战斗战略。很多人不愿称四渡赤水为战役,就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且连贯的作战方案。

文章图片9

四渡赤水

客观来说,四渡赤水,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利的教训。它的开局,并不符合人们的期待,而是恰恰相反。战斗序幕刚刚拉开,我军就传来了战败的消息。

土城之战,这是严重失利的一仗。很多人会认为,失败有什么好说的,最终结果胜利就可以了。

文章图片10

但是,毛主席作为最高指挥者,他清楚知道,只有总结好失利的原因,才能寻找到胜利的策略。

正是土城的受挫,中央红军才有了向西走的战略,也有了第一次抢渡赤水的经历。

在此过程中,摆脱危境是主要目的。故而,军委果断下达命令,让士兵轻装上阵,顺利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

文章图片11

需要理清的一点是,转移行军路线,不意味军委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只是红一、二师前进和攻打城镇受阻,我军才改变策略,向云南境内前进。这也就有了后来的“扎西整编”。

扎西整编前因,就是土城一战,红军伤亡约四千余人。这也是仅次于湘江之战的重大损失。

文章图片12

这次整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压缩编制,虽然当时扩充了三千兵源,但却依然无法实现师一级别的建制,指挥人员层层下任,很多骨干都进入了战斗连队。在当时,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扎西整编期间,军委会议上,毛主席总结了土城战斗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三点:敌情没有摸准、我军轻敌、兵力分散。

文章图片13

同时,我党还开展了思想教育,营科级以上干部再次学习了遵义会议精神,军队干部统一了思想。

一系列的动作,为改变一渡赤水以来的被动局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文章图片14

二渡赤水是四次战斗中最振奋人心的一仗。当时川、滇军的主力逼近扎西,要形成合围之势。中央红军迅速撤离云南境内,再次东渡赤水,重入黔北地界。

趁敌军未进行转移之际,中央红军攻占了桐梓、娄山关、遵义城等地,还俘虏约三千敌军,缴获两千多支武器。

文章图片15

这次的胜利,属于长征开始后的首胜,甚至是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最大胜利。

它的胜利,意味着打乱了敌军的部署,为我军争取到了主动权。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毛主席等人的领导地位,新的核心开始形成。

文章图片16

“三人军事小组”也是在此时成立的,在优化了战斗中指挥结构的同时,也表明了各级领导干部对毛主席军事指挥才能的认可和肯定。

然而,在庆祝大捷、军心大振的同时,求大胜和领导干部迫切希望立新功的急躁情绪,在高层指挥者中开始滋生。这也导致了后来的鲁班场战斗形势对我军非常不利。

文章图片17

鲁班场战斗算是一场恶战。当时的红军集中主力,围攻鲁班场坚固防御内的敌军,这个做法有些不妥。

本来在战斗前,敌军周浑元部队的两个师,已经在那里设好了野战工事,四天的休息时间让对方得到了充足的给养。

文章图片18

我军虽攻占了一些城镇,但武器装备未得到补充,官兵因休息不足还处于疲劳状态,但前边的胜利,让人们都忽略了我军当时的短板。

故此,在我军发起总攻时,敌人叫来了飞机进行掩护,我军伤亡较大,一天内未能攻克此地。而且,敌人援军的一个师及时赶到,使我军的处境岌岌可危。

文章图片19

最终开始了第三次的渡河,再次进入川南地区。笼统来说,三渡赤水和一渡没有太大区别。

过程就是,因战斗受挫,丧失主动权,被迫转移,渡过赤水,寻找新动机。

文章图片20

在这之后,我军发布了《四度赤水河的行动部署》文件,命令我军“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东向”,这次渡过的是赤水东岸。也是整个“四渡赤水”中最具决定性的行动。

文章图片21

当时,川、滇军和中央军即将完成对我军的合围态势,军委紧急命令部队,秘密再渡赤水河,出其不易东返黔北地区。

这个决定,一下子让我军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为赢得主动权争取了时间和创造了条件。

红军迅速南下,后在马鬃岭、长干山、枫香坝等地,通过佯攻、诱敌等方式,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接近乌江。

文章图片22

我军主力部队渡乌成功后,转战赤水河附近区域,流动作战,终于摆脱了数十万敌军,重新获得战场的主动权。而敌军还停留在乌江以北地区,四处搜寻红军踪迹。

紧接着,红军进云南,经金沙江入川,和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合。

四渡赤水让我军冲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赢得了战略转移途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文章图片23

会理会议的召开

现在,我们将时间线拉长,整个四渡赤水过程中,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战略方针和行动目标的频繁更换,还有难以捉摸的行动路线。

部队减员无法及时得到补充,渡过乌江后,部队的人数只有两万余人。

文章图片24

因行军路线长达五六千公里,离根据地越来越远,新的苏区又没有开辟出来,偌大的部队,一度连个落脚点都没有。

这些现实情况,没有被胜利的喜悦所掩盖,而且有隐隐爆发的倾向。毛主席看到此种情况,在会理召开了会议。

文章图片25

会上,毛主席针对大家的抱怨,一一解释了为什么要绕圈子、多走路,也说明了选择流动作战的原因。

文章图片26

通过会理会议,确认了红军今后的行动方针。

无论是从大局、团结的角度而言,还是从统一思想认识,消除不满情绪来说,会理会议基本上实现了这些目的。

文章图片27

这从侧面进一步佐证了,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行动是正确的,以毛主席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挽救了危难中的我党和红军。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新的中央领导的权威。

文章图片28

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如此看重“四渡赤水”行动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