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条文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外台秘要》: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若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主之方。 《医方考》: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医学心悟》:伤寒传入三阴,而未结聚成实,医早下之,以致胸中痞闷不舒者,为痞气。 《医学入门》:治心下痞满,软而不痛。 《奇效良方》:治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者。 古代剂量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 (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法 《伤寒论》: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医学心悟》:水煎服。本方加枳实五七分为妙。 《医学入门》: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奇效良方》: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饮食禁忌 《外台秘要》: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等。 临证加减 《温病条辨》: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古代剂量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煎服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随证化裁 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温病条辨》: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古代剂量 半夏(六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煎服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齐医生注 本人临证运用半夏泻心汤,既治疗过满而不痛的痞证,也治疗过疼痛剧烈、胀满不适的胃腹痛,其运用要点为:把握寒热错杂之病机,只要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就有使用半夏泻心汤的机会;若从六经辨证来看的话,半夏泻心汤为柴胡汤证误下后的变证所设,辨病大致属于阳明太阴合病的范畴。 注意:半夏泻心汤要“去滓再煎”,每天要“日三服”,这是其一;其二,治疗胃痛或腹痛时,大枣不能少,否则,止痛效果欠佳。如果夹有湿邪,可加苍术或白术、茯苓,但大枣依然不可少。 另外,根据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用药经验,半夏泻心汤还可以用于湿热证,若湿邪为主,加干姜、半夏用量,减少黄连、黄芩用量,或去掉其中一味药。若热邪为主,加黄连、黄芩用量,减少干姜、半夏用量。若脾胃功能正常,去掉人参、大枣、甘草;若脾胃功能虚弱,则保留人参、大枣、甘草。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