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要欣赏杏花,就不能只欣赏杏花

 雲間花社 2024-04-21 发布于吉林

此时的长春,满城杏花开,伴着鹅黄娇绿的柳。

举目四望,真真如宋人宋祁写得那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吉林大学的杏花节又如约而至,人流如织。

杏花如此引人注目,不防探求一下它的内涵,在传统的文化意象中,深层欣赏之。

(一)杏花诗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这是南北朝时庾信的《杏花诗》。

茫茫原野上是淡远的绿,枝枝绽放的杏花是明亮的红,小心折入金盘中,如美玉般敬至宾客前。

在插花界,这首诗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并非因为它的文学性,而是佐证了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已有用盘插花的历史。

(二)红杏尚书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是宋人宋祁,官职为工部尚书。

这句诗,一个“闹”字写尽杏花盛放的热烈,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而宋祁,也正因为他写了这首诗,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

诗中绿杨,非杨树,实乃柳。古人写诗常以杨代柳。看此时自然现象也可知如是,因为杨树尚未吐绿,而柳色已轻青。

上图插花作品中,密集开放的杏花枝,突出一个“闹”字,辅以生了新芽的柳,低处设烟意。

配一古旧的书,则插花主题即为“红杏尚书”。

(三)杏坛

杏坛一词,已成为教育界的专用词,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

《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杏坛,成为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上图作品,意为“杏坛春晖”,花材为杏花、百合、小丽花等,一老者持书讲道,比喻教育界新气象。

(四)杏林

杏林,则为中医界专用词。

杏林一词,出自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的故事,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开始用“杏林”称颂医生。

医家也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医道非凡及医德高尚。

上两幅插花作品,以杏花为主花材,配以百合之香远,小丽花之美丽,君子兰之君子风,皆可取杏林仁心大爱之意。

至于花器,图二特择中医界经典表征之葫芦型花瓶花。

主题可为“杏林春暖”,也可为“杏林香远”。

(五)杏花及第与杏园

杏花因其花期与古代科举考试张榜公布状元、进士的日子相重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被称为“及第花”,是考试成功、金榜题名的象征。

唐代,科举考试的最重要的一场是在春天里——“春闱”。京城长安,街头巷尾栽种着许多的杏树,杏花盛开,考试结果揭晓,“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

而杏园,也是唐代及后世帝王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的地方,人称“探花会”。唐人李远《陪新及第赴同年会》诗:“曾攀芳桂英,处处共君行。今日杏园宴,当时天乐声。”

插花作品,即寓意“杏花及第”,或“杏园探花”。

(六)有杏不须梅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此为谐音对联。字面意思是:因为荷花而得到了莲藕,有了杏就不需要梅了。

而“荷”通“何”,“藕”通“偶”,“杏”通“幸”,“梅”通“媒”,意思是“既然我有幸,也不是必须等媒人玉成此事了”。

这句话常用于比喻由于某一原因而连带获得其他的好处,或者已有某一事物就不再做进一步的奢求。

今日一提是应用于插花上。

对杏花这一花材,越来越觉得象极了梅花,尤其今日折得粉色杏花枝,朵朵不簇簇,枝枝且虬曲,花瓣同五,花蕊针针,象极了!象极了!以至于还度娘求辨了一下。

有杏不须梅,对于在北国寒地插花而言,果真如此。

(七)娇容三变

之前探讨的都是杏花的正面形象,但“娇容三变”则负面得不得了。指品行不坚,用心不专,耐不住寂寞的女子。

在宋朝,杏花被文人评为“艳客”“风流树”。

原因就在于杏花在开放过程中的颜色会变化:含苞待放时,杏花的花蕾为纯红色;开放后,花瓣的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杏花的颜色又变为纯白色。

这独特的花开之美,被称为“娇容三变”。

这如果放在当代求寓意,分明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嘛!

(八)幸运与幸福

此寓意则为纯粹的谐音梗了。

由于“杏”与“幸”谐音,杏花也象征着幸福和美好的愿望。

了解了这些,此时再去赏杏花,似乎杏花已不是花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