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绘本《石头汤》∣当至刚的石头遇见至柔的水,如何巧读串起村民的变化线

 读读镇 2024-04-21 发布于广东

《石头汤》

图/文:琼 ·穆特      译:阿甲

绘本内容及精读角度

什么使人幸福?”一个复杂的人生命题竟然和一锅《石头汤》发生了联系?在成人的角度,绘本的书名,已然透出了禅意。

而在儿童的角度,吸引眼球的是:石头也能煮汤?这神奇的石头究竟有什么魔力?

来自凯迪克大奖得主的作家,琼·穆特就这样以独特的想象,为我们烹煮了故事性、文学性、教育意义都堪称上乘的大作《石头汤》。更妙的是,他用的还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他对中国文化的谙熟在绘本创作中可谓信手拈来,譬如村民的衣着服饰、譬如饮食文化、譬如民间艺术,又譬如灞桥送别的柳树、面条组成草书“教”字透出的教育伦理,甚至氤氲云雾中村庄、远山、钟声所营造的氛围,都隐隐传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唐诗意蕴,令人叹绝。

作为一本畅销书,故事的内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三个和尚分别叫福禄寿,他们怀着度人之心来到一个饱受战争、饥荒之苦的村庄,为他们开悟“什么是幸福”。初到村庄,失去信任的村民紧闭大门。三个和尚就开始在村子里点起柴火煮起了石头汤,袅袅炊烟飘进了家家户户。在一位充满好奇且勇敢的小女孩的带动下,村民们终于走出家门,围拢着圆圆的大锅慷慨无私地分享出家里的食材调料,纷纷放进了只有石头的大锅里,从而煮出了一锅美味的分享汤,在融洽热闹的长桌宴中感受到了幸福的真谛。

绘本的教育意义从来都是润物无声,正如和尚用石头汤来教化村民,袅袅炊烟和浓浓的汤香宛若触动心灵的太极之手。感受村民的前后变化,成为读透绘本不可或缺的一个角度,以下来一起精读封面及几个关键页面。



01
封面赏析

封面的艺术性极为高妙。三个和尚和小女孩,他们是故事的主角。三块石头,如神奇的药引。圆圆大锅上的天空,如一轮太阳,带着能量照进了村庄。黑色的石头和小女孩黑色的头发,不止于颜色相通的关联,故事中,小女孩和石头,都成了和尚与村民之间的关键连接。和尚往锅里放进三块石头的定格瞬间,他的大手,彷佛是在招手和呼唤,这是要唤醒村民自我封闭的内心吗?

和任何艺术一样,好的绘画都会给读者再创作的空间,这是作者和读者超越时空的交流。当然,这样的赏析并非要和小孩去解读,而是可以根据小孩的程度去共同感受和欣赏,去交流自己的理解,从而浸润于审美、熏陶于文化、驰骋于想象之中。

02

封面的逻辑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

对于尚处幼儿阶段的儿童,封面也可从视觉空间智能和逻辑智能角度去启蒙。

和尚往锅里放下三块石头,这需要三维空间的视觉来识别,幼儿基于二维平面的认知能力还不能理解到这一动作。

先来引导小孩观察统整,把图画中的元素组合联系成有逻辑关系的整体。

亲:“封面都有哪些人?”

子:“三个和尚和一个小女孩。”

数字敏感期的幼儿,对数量有浓厚兴趣。

亲:“封面中央,还有三块黑色的......

子:“石头”

亲:“三个和尚和一个小女孩,她们在干什么呢?”

不同程度的儿童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或说玩石头、或说要去抓石头,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是伴读的必要姿势。

接着,父母就要说出绘本的书名了:“这个故事叫《石头汤》......

子:“哦,他们要煮石头汤啊!石头怎么煮汤呀?”

亲:“对呀,石头怎么煮汤呀?别急!再来看看封面,所以,你看,这圆圆的是什么呢?”

子:“煮汤要用汤锅,圆圆的是.....汤锅吗?”

亲:“是的,这是一口大锅。所以,和尚是在往锅里放.......

“石头!”。

“对了!封面画的是和尚往锅里放下三块石头。他们都凑在锅沿边上往锅里面看呢。而且,后来,还引来越来越多的人,你看——”

这时,可以出示正文中的另一个画面,促进视觉空间的认知。


在延伸活动时,还可以和小孩一起通过拍摄活动来体验封面的视角。用圆桶或着纸箱子,把手机置于桶或箱子的底部,从下面往上拍摄,可拍到上方桶的圆圈边沿(或者纸箱的方框)以及我们探出的头,如再拿个玩偶的头凑近一起拍摄就更好玩了。玩过拍摄后,孩子对这一仰角画面的认知,将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激发培养他动手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03

石头汤的智慧及其引发的变化

坚硬至刚的石头,与至柔之水的交融,烹煮出全村人互为睦邻的人和之汤,这里的阴阳之道及和合理想,或许又是作者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炊烟袅袅中,汤慢慢煮热,村民的心扉也渐次打开,并开始由一而多、由多而众地参与分享。

这些变化,可以从几个页面来感受,比如可挑选:进村前、进村时、打开窗户、率先分享、更多分享、争先分享、大团圆的页面来精读,从而串起整条变化线,而这条变化线,也正是村民们明白“什么是幸福”的路线。

以下,仅以进村前、进村时、打开窗户的页面为例来精读。

1

进村前的冷漠
和尚刚进村的时候,作者用一个个鲜活形象的体现了村民的全貌。

父母可以打乱顺序读出交代各自职业身份的文字,让孩子指认相应的图画,如此听读结合培养小孩的专注力和对职业的理解。

文字写道:“村里有一个农夫、一个女裁缝、一个木匠......”。

这个画面,重要的是读出他们的神态心理,先鼓励小孩说出村民们的表情,然后,再用几个恰当的形容词词卡或者图像表情卡让孩子来选择。(结合小孩的情况来开展)

父母:这里有几个形容他们表情卡,你觉得哪些是适合他们的?把它们挑出来:

热情的、冷漠的;

警惕的、放松的;

傲慢的,谦恭的。

挑出词卡的同时,还可以领着小孩一起模仿相应的动作,以扮演增强趣味,以动作带动思维。

2


刚进村时,隔着一堵墙
画面色调灰暗,一堵厚厚的、高高的、长长的墙横亘在读者眼前,把和尚拒之门外。连村庄大门都似乎有一双充满防备心理的眼睛,冷冷地打量着这三个陌生人。

画面的象征意味,对于大一些的学龄儿童,可以结合小孩的阅读程度来引导互动体会。

亲:三个和尚在外面,村民们全都躲进了家里,关上了窗。你看到了吗?和尚和村民之间隔着什么?

子:隔着一堵墙、隔着两扇门。

父母作必要的补充:对,隔着一堵厚厚的墙、隔着两扇厚重的木门。如果跳出图画,我们来想想,他们之间,其实是隔着什么?


在忽闪着眼睛想的时候,还可以回看朗读第一页的文字:“.......村民们不相信陌生人,甚至还会怀疑自己的邻居。”

由此引导可以得出:“村民们与和尚之间,隔着一层信任。”(没有信任,就更谈不上分享了)

这样的互动,可以更深刻领会村民们的心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延展对图画语言的领会,并提升图文结合、前后文结合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继而,隔着一层窗户纸
翻页后,文本承接开篇的正文第一页的主题,再次点题——
“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尚们说。

图画的上方,只画出窗户的一小部分,那是村民依然心存的寄望。再细看,在窗户纸的后面,有村民依稀窥视的身影。

这个重要细节,需要引导小孩去发现,从而与刚才的画面对比,体会到此时的和尚已经渐渐走近村民,和村民之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了。

年长的阿寿不愧是智者,他语出平常,却字字禅机。

“可是今天,”阿寿说道,“他们的脸庞像月亮一样皎洁,我要让他们看看怎么煮石头汤。”

他发现了,或者说他是在唤醒和激励,村民们的脸庞像月亮一样皎洁,那是本善的心性。

4


终于打开了窗户
当小女孩滚动着自家大锅去给和尚煮石头汤时,那个小圆圈(锅)终于如齿轮般,转动了村庄的大圆圈(圆形的门)。


村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户,纷纷探出了张望的头。


这个页面也可以分解出几个环节来精读。

环节一:读图猜测

可以先让小孩读出村民们此时的动作和表情。他们打开了窗户,目光都朝一个方向望去,他们在望什么呢?

待读图猜测后,再分段朗读文字。原来,他们正好奇地张望石头汤是怎么煮的。

环节二:想象

先朗读第一句:和尚们拨了拨火,一时炊烟袅袅。

稍停,和孩子一起想象一下炊烟袅袅的画面。

环节三:继续预测

接着再朗读第二段文字:左邻右舍纷纷探出头来。那堆火,那口大锅,支在村里正当中,真是稀奇古怪。

接着继续引导读图猜测:好奇张望的村民们,他们接着还会干什么呢?

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最下方的小图是一扇半开的门,由此预测情节的发展:村民会走出门去看和尚们煮石头汤。

此时再读出最后一段文字来验证预测:村里人一个接一个走出家门,想看看石头汤到底怎么做。

环节四:换字游戏

对于阅读经验较多的儿童,还可以进一步来探讨文本和图画的精妙之处。

父母:“我们来玩个换字游戏。听好了,我准备这样换,你觉得好不好——

“和尚们拨了拨火,一时炊烟袅袅。左邻右舍(换字)一个接一个(原文:纷纷)探出头来。

......

村里人(换字)纷纷(原文:一个接一个)走出家门.....

听听孩子的思辨,这是对文本和图画的深入领会。

作为思辨阅读,这也是开放性的解读:

从图画来看,村民探出头来基本上是不分先后或者说不强调先后的,“纷纷探出头”非常恰当;但只有一扇门是半开的,说明村民的心理状态在好奇、观望,在渐次打开心扉的同时伴随着从众的试探,所以文本准确地契合着图画和村民心理,是“一个接一个”地先后走出家门。

如果再深扒一下小图的布局和线条的考究,六个窗户在斜对角的方向上组成了三排,每一排上下两个窗户的对角连线,画出的三条线基本是平行的,恰切地表达出同时“纷纷探头”的动态;而下方开门的小图,成了率先走出家门的领头羊,领着后面的村民一个接一个走出家门。他们目光的朝向,恰好和对页小女孩的动线方向相汇,都往石头汤的方向走去。


于是,围着石头汤的热闹就要拉开帷幕了!

欲品其中滋味,嗯——

赶快翻开绘本《石头汤》,陪孩子一起精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