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神书一定逼自己读完!

 aiaiweiwei 2024-04-22 发布于新疆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直接看红字或者加粗字体,也ok~
图片

这本书可能有点太厚+晦涩,但是非常好用,给我带来了震撼的进步。。所以我给大家准备了这本书的精简版原文去看,记得领~

在决策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但是人类往往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

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大家好,我是小游。

开门见山,《思考,快与慢》。

图片

这本书太好太强,好的离谱。
只是它的神奇很难被发现,因为1.太长了而且不好读 2.太多人推荐了大家觉得烂大街。

如果不是特别用心读,就不会发现他神奇在哪。

大家可以不用买这本(太太太厚,译本有点晦涩),给我发消息输入“思考快与慢”只看这本书的主干就好。我把这本书的精华原文都摘出来了做成精简版,比原版体验要好一点。

这本书是干嘛用的?

拔毒啊!
清醒思考,我敢说你理解他的观点和方法以后,就能拥有一个正确的思考方法,然后,在以后就很少做错决策了。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这本书最棒的方法,最核心的思路到底是什么样。

让我试一下。

图片

这套方法是什么?
人们有两套思考系统,系统1是快思考,系统2是慢思考。
这个快慢,不是指你作出决策的速度,而是指思考的速度。

这本书的核心方法就是这三段话:

试着去培养慢系统2的监督和校正能力,减少由快系统1产生的认知偏差、错误决策、沉迷当下情绪,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幸福的选择。
 
对于体验自我(快系统1),培养它的觉察力,了解当下的感受和需求。如果沉迷不良习惯时,如过度刷抖音,要满足系统1,也要设定时间限制。同时也要做一些有益于系统2的事,可以冥想、写日记、与他人分享,帮助我们反思并理解自己的体验。 

对于记忆自我(慢系统2),我们要调整心态,对结果的关注转向过程的专注。设定目标时,要关注过程,享受成长与收获。未达到预期时,宽容接纳,理解成功需时间与努力。当遇到一个问题,你的脑子里最先出现的那些想法,就是快系统1在工作。
然后,我们展开慢慢讲。

图片

用这篇文章致敬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老先生,行为经济学真的很有趣,谢谢您的启发


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在理性思考,因为他们作出决定的时间并不短,也经常思考。

但是之后很长时间的决策,都是建立在当时用很短的时间想出的快思考系统1的成果。这种结论,就像你很快就确定了论文题目,之后花大量时间做实验,写论文。

但是论文标题方向没选好,做不出来;
论文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质量不高,论文被拒稿。

在之后的时间,人们用精密的,推理的慢思考系统2来解释,合理化,完善系统1的判断。

所以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能解释的很合理。

所以,往往觉得事情没处理好,方法不太好之类的,是因为一开始想错了,主要是想简单了。

所以,系统1,快思考,可以和直觉等同。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在说,人们做错决策的根本原因,在于将简单的问题替代复杂的现实问题,用简单的思考过程替代复杂的真实的思考过程。

图片


而这本书的核心方法,就是和直觉抗争,识别出和绕过常见的思考错误,一开始就用系统2分析问题。

快思考应用广泛,效率很高,比如在你的专业领域,那些很专业的、精准的知识也会通过不断的日常应用,形成直觉。就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自动驾驶,不经过思考就能高效一天,依靠的都是快思考的系统1。

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体现水平的时刻,很重要的决策,就不是系统1出场的时候。
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一个决策,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获得进步,

那就一定要在一开始就用慢思考的系统2,把快思考的系统1的直觉一条一条的排除。

直觉的特点是做自己——即便只给你一点点信息,你也能思考出一套完整的方法。
因此,在一开始接触难题形成的粗浅印象,大部分是依靠我们的直觉、幻想来补齐。

所以做这件事的过程,基本上可以说是建立在我们的想象之上。

大部分人的直觉不准,而需要解决的问题够复杂,并且没有可预见性,也不能长期训练就能发现规律,成为经验,所以大部分一次性决策的结局都是,判断错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但是不进步,做了好几件大事都失败了,原地打转,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思想始终不变,用的自己的旧思想,用自己的想象做事情。

在难题前做自己,而不是就事论事,回答难题——给了难题一个出乎预料简单的回答,给了难题一个自己的想法。

所以无论多少件事,多少次实践,都是做自己。

按照老师的话:“你们每天就是瞎搞胡搞乱搞,还搞得很开心。每天心力交瘁练了半天,把5分的水平越来越熟; 但你最好一开始就要用9分的方法,开始慢但是方法极其对路,就像拆解八卦掌的慢动作一样,之后重复的都是正确的思考,速度慢慢就上来了。你们看别人又快有准,无一例外都是把对的路练了好多好多次变成直觉。

图片


自己的5分方法尝试的次数多了,善于复盘的话,会逐渐发现自己暴露的错误(毕竟经过了结果考验),和获得一些事情的本质,属于难题本身的属性,就不再坚持自己的偏见了,调整。

最终也把事情做成了,但是绕了一大弯。
就是因为在问题一开始,人们用一个简单的回答,替换了复杂的回答,拒绝了更慢,更深刻的思考。

但这种情况大部分都能避免,因为往往在思考的时候,理智的空隙会察觉到:

我好像太快得出答案了,可能错了,我要不要再检验一下?

但是马上又有一个想法:不想了!如果错了还要再想好麻烦,赌一把,看看对不对?于是选择了让错误蒙混过关。

深度思考是一件事的必要条件,你不一开始就想,就要在后面想。

在看到了可能的不利方面,自己没考虑到的方面,选择了忽略,认为不会发生,不考虑没有影响;

这就是只想自己做了什么,站在自己的优势角度想问题认为理所当然会成功,没有站在竞争对手角度思考,忽略竞争条件,也就是自己没做什么。

这是信息的巨大遗漏。

所以,如何作出正确决策?
我们很容易识别什么问题是复杂的,那就要从一开始就用系统2,排除直觉。

图片

1.目标特别特别明确,这是一条解决问题+你期望的结果组成的主线。有了它,你就能排除一切无关信息。

2.排除直觉。一切信息都要转一圈思考“它是从哪来的”。用一个空的心态去看这个问题,抛弃印象,预判,感官上的东西。

3.实事求是。抛弃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这是两大自觉和思想毒素。

这里我拿出我总结的自己常见的直觉干扰:
1.我只做想做的事情
2.大脑中频繁出现的念头,你就会去做
3.认知自信。强化自己看到的东西,忽略没看到的东西。倾向于快点做决定,即使意识到不妥也不想求证,就想赌一把。
4.侥幸心理。已经预料到了一些不利后果,但是认为不会发生。
5.路径依赖。以前这么做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各种领域都这么搞,调研变少了。
6.错误的自我评估。潜意识总是认为自己肯定对,以后的研究都是给自己找理由。
7.把想象和现实混淆了。焦虑太重,把小事扩大影响;把可能发生的事,当做肯定发生,影响心情和浪费时间。

以上是通过观察我的一贯表现,找出的错误点。

作者给出的方法是什么呢?
1.提前验尸
预想这件事会失败,思考会在哪一步失败,哪一方面失败,提前预防。

2.别闷头做决策,听别人的意见(因为别人没有你的直觉干扰,他们旁观者清)

我还有一个经过很长时间的失败和观察得出的方法,也写出来,万一帮到一个人呢?

3.和正确的路径、解决方法做对比,而不是直接拿来用。

《思考,快与慢》里也说过,当人们看到一个对的方法,就会马上忘记自己原本的做法,而立刻采用新方法。

举个例子,直接用新车压过旧的车辙,你知道你之前的错误在哪儿吗?往往还会因为新旧重合感觉自己一开始就是正确的,这就是在用系统2去误导自己,尽量重合。

所以反复的犯错误,也没法吸收学习新的方法。

以前和朋友看球,他说球员是不是故意想伤对面球员,很容易就看出来。就看他的脚是对着球去了还是对着腿。

然后他给我看了一个7秒的铲球视频,动作快的不行,我倒了10多遍才看清,他笑“你就不能调慢速看吗?

图片

这句话,突然就让我和其他的事情通了。

之后我再分析卷宗、作文章,不会再让我的思路和正确的混合在一起。而是要记住,要写出我一开始的想法,然后再对比官方的答案(指导案例)。

一步一步对比和官方文本的差距,解法是不是最优的。

然后就找出了各种偏差,还有习惯性错误。

一份是看的慢了,但是看一份算一份,都是在往正确的方法修正自己,修补bugs,添加程序。

调整动作,把现有的5分水平慢慢调整到6,最后到9。

而不是把5想象成6-7,最后看到解法再给自己加两分,认为自己差点就是9的水平。

生活没有标答,所以复盘就很有意义。无论是发现哪里疏漏一开始想错了,还是厉害的方法如何操作,你要想和他们一样,就要用逐帧对比自己哪步犯规了,用精致的思考力(系统2慢思考)去调整动作,你用过一次就会发现,这样是最快的进步方式,这才是最快最精准的方法。

比起绕路,还不如一开始走对了;

比起依靠想象,不如早日直面现实;

比起不那么谨慎的给论文选题,

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既不是一无所有,也没有那么精准。

而且你和精准的距离,从未如此拉近,

然后把正确的动作拿过来,重复上演一万次,

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你就是最优秀的那个呢?

最后:时隔4年,终于有留言功能啦!大家可以有什么想跟我说的,都可以发啦、好想认识大家~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end



分享喜欢是更好的鼓励~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