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汤美学:品饮之别

 空山茶话 2024-04-22 发布于河北

人们日常总说品饮、品饮,但本质上二者分别指向着不同含义诉求

先说“饮”,饮食之饮,就是喝,吃喝的喝。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对水分、液体养分的摄取,如喝水、喝茶、喝汤、喝粥、喝药。它直接对应于某种功能或功效,如补充水分、摄入能量、发挥药效等。日常所说的“品饮”更多指“喝”。

再说“品”,一种主观感受过程,欣赏、享受之意。它是在人们满足了生存需要后逐渐产生的审美诉求,不关注任何实用价值,只在审美价值上一门深入。如音乐、绘画、文学、舞蹈、戏剧、电影、诗歌等。它们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美,不美,或更美。

吃喝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而审美则是需要后天熏陶、学习、培养的。徘徊于饮食层面的人对比之下也能分别出哪些比哪些更好,但他并不能具体指出好在哪里。而对于再高级的内容他甚至无法分别好与不好,一片茫然。

这里有一个Bug,最高级的审美过程即便深谙此道者也很难描述,这就给“不懂装懂”带来了机会,也的确层出不穷。但这不重要,因为审美本身是个人化的主观感受,他装懂与否跟你是否真正感受到美并不存在任何相关性,由他装就是了。

喝具有明确目的,自然就有了效率的概念,或者说它追求。三口并做两口,快喝快吃快饱。而品正相反,它是要尽量充分捕捉审美信息,而这注定是一个的过程。没见谁两倍速听交响乐的。

一快一慢决定了两者的不同:慢下来不一定就是品,但品一定是慢的。快只能加速对物质的摄取却无法加快对美的感受。当你不自觉的想加快感受速度时,说明你还在喝。相反,如果你越来越慢甚至刻意对抗快时,你就是在品了。你之所以慢就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你快不起来。同时也说明你具备了感受巨量信息的能力。

喝可以附加如上诸多功用,但品则单纯指向审美享受。品赏过程一旦掺杂功用目的审美就变得不再纯粹,或者说这个审美对象、审美者是“假装”的。

又回到了那个大前提——审美出现在“满足生存必需后”。意味着审美是在吃饱喝足后的活动,饥渴状态下无法进行纯粹审美。很多人在这里理解错了,说“饿上三天啥都好吃!”其实是“啥都想吃”,这只能获得饱腹感、满足感,但绝不是审美。过去有人力车夫临近晌午回去买二斤肉,扔给二荤铺的师傅给切切炒了,再烦劳人家给烙两张大饼,肉炒得一张饼里倒一半,热热乎乎卷着吃。大口大口吃绝对过瘾!满足感爆棚!甚至会有幸福感!但这终究不是品,你所感到的也只是生存层面的幸福。

若是品味美食,我不会饿着肚子去,反而是要先垫吧点儿,不那么饿了才去。因为饥饿会让你变得不那么挑剔,不那么克制,不那么讲究。我们会对某一口食物津津乐道,彼此分享,由此展开,这已经超越了生存本能。

人们习惯于进食过程中就水、就汤,为得是提高进食效率。但若是品则需改掉这个毛病。因为食物的高级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直至下咽后还会有余韵。汤水只会稀释、冲淡食物的风味信息,导致风味损失。对品而言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要改。

说回喝茶,大口喝茶总让人联想到“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还是本能。而品是小口,那一小口就足够澎湃。是小中见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