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算合格中医

 liyh65 2024-04-22 发布于山东

辨证论治——以人为本的医疗

四诊的任何一种方法,我们都不应该神秘化,将“不辨之辨”渲染为普遍,这样会误导病人,还会误导中医。“辨”,绝大多数中医是必须的,只不过因临床水平的高低、疾病的疑难程度,“辨”的时间有长短。

CT、B超、核磁、生化仪等是望诊的延伸,望的对象,是形,不是活生生的人,在细胞基因上尽精微,片面、局限、狭隘。四诊合参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临床症状的真实不是形态真实,是自然完整性的生命真实,是“谨候气宜”的真实——天地自然之气,人事人情影响的真实。

CT、B超、核磁、生化仪等看见的,即便蛋白分子、碳原子,也都属于物质形态之“象”。物质形态之“象”是白箱方法的认识,此“象”彼“象”各有界线,彼此分别。“阴阳应象思维”认识活生生的人。人是完整的,是多维联系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病衰康复亡的生命状态,有形,有神,有气,情感意志,饮食起居等等,方方面面与五藏阴阳联系起来。活人内外是一体的,自然是关联的,因应人事人情,以形态为目标的临床医疗,没有生命关联性的客观,缺乏人性。

“辨”的可靠性,中医理论是保障,四诊合参是基础。白箱方法认识之“象”,是物象,不是命象。命象,是动态变化关联性的象,离开活生生的人不存在。中医尊重活生生的人,察色按脉,问其所苦,了解贫富贵贱,结合季节气候,将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地“辨”,形成“知犯何逆”的结论而“随证治之”,所以说中医是人的医疗,是人性的医疗,辨证论治体现人文关怀。

问诊是“观其脉证”的重要手段,既要了解病情,还要“不失人情”。病情不问则不全,人情不问则不知。《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强调问诊了解病情、人情、人事的重要性,指出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的五种过失,并提出了中医标准。

中医标准是什么?《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有两个标准。

诊病标准。诊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生理病理、器质性改变,CT、B超、核磁、生化仪诊病,不是中医,缺乏人性。

治病标准。“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发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药理作用,有效成分,病理对应,不是中医,治的不是人的病,治的是肉体形态之病。

中医面对就诊病人,既要了解病情,也要了解人事、人情,“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不知人情,不明人事,诊断可靠吗?治疗有效吗?(参考李中梓的不失人情论)

西化的文化环境,令中医陷在生理病理、循证医学的泥沼里,不知道什么是中医,怎样作才能成为中医,临床过失越来越多。

《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总结了当时医生的四种临床过失:“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现在应该增加一失。废弃四诊,开单检查,把人交给机器,无视生命之应,就看器官组织、细胞基因,盲人摸象,此治之五失也。

因为临床过失,“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

“五过”是不了解人事、人情的五种过错,四失是医生修养太差,自以为是造成的过失。如今在切诊上有两种过失需要注意,一是就仪器检查、看形态结论不摸脉,二是忽视问诊,不了解人事、人情,只摸脉。脉象属于疾病现象之一,能反应病情,受人事、人情影响,不摸脉不对,将脉象神秘化也不对。《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批评到,“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脉象有被神秘化的倾向。有的中医,不要病人开口,摸脉讲病,以逞其技;有病人把摸脉说当作衡量中医的标准。不否认高水平的中医,能够“切而知之”,但那是极少数,若是都能“切而知之”,中医何必强调四诊合参?

人事、人情的情感经历,对于病情极为重要,是就诊病人自身的生命经历,只有“问而知之”。故“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

脉象,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象,是即时性的,不确定的,“胃神根”反应生命预后。在临床的现实,多种脉象可能同时出现,同种脉象在不同病人可能是不同生命状况的反应不同。脉象有真假,如火极似水会有涩脉,阴竭阳脱会有无根之浮脉,四诊合参才能去伪存真。

是中医,既要望诊,闻诊,问诊,也要切诊。片面强调摸脉,忽视了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合格的中医。

现实之中,美容化妆影响望诊、闻诊,CT、B超等淡化了生命体验,给问诊造成障碍。我们习惯于仪器看病,CT、B超、化验,检查出什么样的结果,就做出什么样的诊断,再多的痛苦体验,也不知如何表达。有人高烧、没精打采,说不出痛苦、不适,医生一问,什么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都有。人愚蠢了,没有生命自信,不知“我命在我”,除了仪器检查还是仪器检查。

西化令人们对中医有了很大的偏见。要了解病人的人事、人情,问生命体验的痛苦、不适,注意三点:一要有定力,不被病人的诊断性语言,如上火、湿重、炎症、血糖之类的语言所误导。二要引导病人讲出自我感受的不适和痛苦,但要千万不要凭自己主观去诱导,尊重客观,循循善诱。三是围绕病人主要的痛苦,全面了解病情,如久咳者,问是否咽痒、胸闷、背凉、有痰无痰,什么样的痰,什么时候咳嗽厉害,哪些饮食会加重,背恶寒还是背冷如手大,以及饮食、情绪、大小便、睡眠等等情况,成年女性还要了解月经。

四诊是从主观到客观的认识,“辨症”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思维。很多人只是强调客观,不讲主观理性。西医中医,临床医疗都是主观理性的医疗,遵循西医理论才有循证医学的临床,遵循中医理论才能辨证论治。如今中医,只讲结合,不讲区别,沦为“二西医”了。

中医的理论问题,《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已经解决,后世中医是运用理论的问题。有中医理论,还不是中医,会运用中医理论解决临床问题,才算中医。

中医是实践性的医学,是活人的医学。二千多年来,特别重视临床。“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名医类案》:“多读知病,多诊识脉,多用达药”。没有临床,哪来中医。寒心的是,西化管理,《执业医师法》、《药典》、《药品管理法》,堵死了中医的临床之路,以人为本辨证论治,就会有牢狱之灾,如2023年的侯元祥、侯静案。法不善,到处挥舞,其恶大焉,因此而入狱的中医不是个别。

“辨症求机”从四诊就开始了,而且随着临床积淀,在四诊过程中就能完成“辨症求机”,甚至可以达到感性和理性合一的“不辨之辨”的境界。在浓重的西化文化环境里,做以人为本的真中医,要名符其实,必须超越形态理论的话语体系,必须突破循证医学的逻辑框架,必须解除西化法律法规的脚镣手铐,树立起阴阳神气观——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观、疾病观和养生观、医疗观。

真中医是以人为本,绝非以形为本。“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四诊技能、“辨症”思维必不可少,《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理论必不可少。西化干扰太大了。教育西化,负迁移搅乱了阴阳应象思维;管理西化,制造了辨证论治的临床障碍;学术西化,误导了中医的理论方向。难道这个地球上的文化,不是为活生生的人保驾护航吗?没有个体差异,没有多维联系,不按物理法则西化,没有形态理论、实验认可,就违法了吗?西方文化、物理法则,目中无人,是人类灾难。“未央绝灭”、物种灭绝,难道不是唯物唯利、为我唯争、贪得无厌的西方文化造成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