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拉开与思维之间的距离,把意识投射在当下,才能建设稳定的内心能量

 抑郁那些事 2024-04-22 发布于重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地把意识投射在外在的事物上,所以,我们追逐五光十色的生活,我们沉醉声色犬马的生活,这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我们我们无法接纳事物的另一面,所以,我们极度抗拒衰败、凋零、孤独和痛楚。

当我们不断把意识向外投射,那么我们就会不断通过比较来衬托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无法从内在筑起一座心灵大坝,建设稳定的精神能量,那么所有对自己的认识就会严重地偏离事实,就会在头脑世界塑造一个似是而非的我,那么在现实当中我们表现出来,要么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自负,要么就是毫无理由的自卑!

当我们不断把意识向在投射,那么我们的思维长此以往变得散漫混乱不集中,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会变得单一而刻板,我们无法自由地表达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世界的真实不断地离我们渐行渐远。

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更加地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锚定我们内心的感受。所以我们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否则我们就会感到敏感自卑。

在抑郁症状态下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的自我,而在焦虑症状态下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塑造一个不安全的自我,在社交恐惧状态下,我们塑造出一个自卑的自我。

就这样在思维情绪的参与下,离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自己也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随着头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加深,人生就在不断内耗中 ,人生活成了战场,一生与自己作殊死的搏斗。

寓言故事记载:有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小儿子卖扇。雨天,她担心小儿子的扇子卖不出去晴天,她担心大儿子的生意难做,终日愁眉不展。一天,她向一位路过的僧人说起此事,僧人哈哈一笑:“老人家你不如这样想:雨天,大儿子的伞会卖得不错晴天,小儿子的生意自然很好。”

所以,我们在头脑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中,不断交错纠缠,让我们身心不堪重负,生命负重前行,我们不知道我们该如何抉择,所以我们不断内耗自我攻击,意识不断被错误分配,在心境障碍下,混乱和混淆更加错综复杂。

无论是抑郁、焦虑还是其它的心境障碍,都是意识错误分配的结果,所以我们要重整自己的意识秩序,把投射在外在的意识不断内收,把投射在过去和未来的意识拉回,放在当下的内心世界。

意行疗法认为:我们首先要学会放下头脑的努力,拉开与思维之间的距离,在一呼一吸之间把自己锁定在当下的频谱。

禅宗公案记载:时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学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庭前柏树子。”】

祖师西来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我们去追问他西来的原因都是我们每个人主观的猜想,就如同门前那颗栢树,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我们也无法考究它的来历。

通常我们受困于头脑逻辑思维的惯性,我们总是试图用头脑逻辑思维来解释这个世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本质上只是一叶障目。

就如同我们习惯性地去解读别人的语言,去过度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表现,都是逻辑思维的自制陷阱,让我们一辈子生活在思维囚禁的牢笼,活得战战兢兢。

所以,无论是抑郁状态下的反刍思维还是焦虑状态下的灾难化思维,都是严重偏离当下既定事实,只是头脑水中捞月镜中取花的游戏。

所以,禅宗就是要我们学会放下头脑逻辑思维的联想,放下头脑的努力,活在当下即是禅。

禅诗有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头脑的特性是为了打翻的牛奶哭泣,所以我们通过思维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不是在对过去悔恨,就是对未来恐惧。

如果时间是一条河流,那么它永恒的姿势就是流淌。这无关起源、延续和意义。生命就是我非我,世界非世界的状态。

因为只有在当下这种状态,才没有一切生灭变化可以被见到,所以无法定义过去现在和未来。

《百年孤独》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假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无色无形无相,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非世界,是名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