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秦国大将白起曾在长平之战中,杀尽了赵国40万投降士兵。

 大百科全书 2024-04-22 发布于广东

论及战国时代的著名将领,众多英名跃然纸上,而白起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位。

作为被广泛赞誉的“战神”,白起的一生几乎所向披靡,尤其是他在长平之战的。然而,长平之战不仅彰显了白起的辉煌,也成为了后人对他诸多指责的源头。毕竟,坑杀四旬赵国战俘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冷酷无情。

公元前260年,为了争夺上党这片肥沃之地的控制权,秦赵两国陷入了僵局,不久便点燃了战火的硝烟。后来,因为赵国粮草不济,不得不强行突破重围,结果不幸落入白起的包围圈中,赵国就此战败,秦国取得大胜。

然而,在战胜秦军之后,白起下达了令人发指的命令,将在长平战场上的四十五万俘虏悉数活埋。而这些俘虏之中,不仅仅是赵国的战士,还有不少平民也在其中,可想而知,白起这一决策是多么的惨绝人寰。

鉴于长平之战的结局太过惊人,加之时间久远与战火纷扰的影响,历史文献中关于此战的详细记录相对较少。关于长平之战的史料,仅在《史记》中留下零星的记载。然而,直至1995年,随着考古工作者对坑杀现场的挖掘,那些令人震惊的史实才得以重见天日。

1995年5月,时光已悄然流转,距离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竟已跨越了千年的光阴。

事情发生在位于晋城高平市东北方向10公里处的永录村,一位姓李的农夫正在田地里劳作,意外地在自家的田地里发现了一堆令人心惊的白骨。在这些骨骼中,有几块明显可以辨认出属于人类头部的骨骼。

此外,在遗骸附近,他们还留意到了若干古怪的物品,这些物件显然历经岁月的洗礼。最初,李老汉并未太过在意,毕竟在村里发现骨头是常有的事。

可随着他不断地挖掘,发现的骨头数量急剧增加,宛如地底深处藏有无数遗骨。此时,李老汉惊得汗毛竖立,冷汗直冒。他意识到情况恐怕并不寻常,随即便向地方政府汇报了这一情况。

当地文物局在接到相关线索后,立即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迅速派遣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勘查。初步判断,该地点极有可能遗留自著名的长平之战。随后不久,负责人员便将这一重要发现分别报告给了市和省级相关机构。

为了弄清楚这些骸骨和吴文的由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城文化文物局等机构联合组建了一支专业考古团队,并对该地点实施了彻底的发掘工作。

经过深入考察,他们确认了这一埋有众多遗骨的深坑,正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战场所在。这些遗骨,皆为战国时期,白起将军所率军队坑杀赵国四十万士兵的悲惨遗迹。

在进一步的挖掘之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包括刀形货币、织物货币、半两钱币、箭头以及钩状饰品等珍贵历史文物。这些物品无一不是深入研究长平之战的关键物质证据。

经过现场挖掘任务的完成,专家团队对出土的遗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检验。结果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相:大量遗骸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刀斧砍伐及箭矢伤害痕迹,这一发现至少表明,墓坑中所葬的赵国战士实为死后才被安葬。

关于白起采取极端措施的背后,众说纷纭,诸多解释流传于世。有些观点推测,或许是因为当时秦国的人口基数并不庞大,若要常规性地囚禁并安置那四十万赵国俘虏,实际上似乎难以实现。

但也有人推测,赵国子民的凝聚力或许颇为强大。若不能将其彻底消灭,一旦有机可乘,赵国必定迅速复苏,这对秦国而言无疑构成极大的隐患。正所谓,斩草除根,彻底解决后患。

对于白起采用的坑杀手段,的确是极其残忍的。所谓坑杀,就是将俘虏集体处决后,将遗体累积叠放,形成的景象宛如一道耸立的城墙,场面很是血腥,使人瞠目的一种残忍程度。

除了李老汉揭露的这处遗址,众多其他地区同样发现了长平之战坑杀的痕迹。这些地方或多或少残留着遗骨。因而,不少区域基于这些历史事件而命名,例如“屠杀之谷”、“悲泣之谷”等称谓。

后来,出于对四十万惨遭杀害的赵国同胞的缅怀,当地居民们主动筹资建立了祠堂,旨在让这些逝去的灵魂得以安宁。

综合来看,白起在长平之战的举措,虽然极大促进了秦国的战略目标,但其手段之激烈。战争是残忍的,它不分胜败,唯有留下遍体鳞伤的输家。

主要信源:1.光明网·山西晚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2.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