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乐山有大佛 2024-04-22 发布于吉林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伤寒论》是东汉末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后经晋·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到了宋代复经林亿等加以校正,全书分为十卷,共三百九十七条,除重复和佚方外,计一百一十二方。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谢老师说道:“小王啊,自从《伤寒论》问世以后,无数医学家对它进行了注释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注解版本。近几十年,对《伤寒论》的研究报道文献就有几千篇之多,足以显示其在古典医书中的地位。所以,它之所以引起古今中外医药学的高度重视,关键在于它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迫不及待地问道:“那么,《伤寒论》的实用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伤寒论》的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辨证论治。在辨证方面,张仲景运用了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包括了'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等。而且这部经典融合了六经分证的基础,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方法。'

小王连忙做起笔记。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小王又向谢老师请教:“谢老师,我之前听过六经辨证,但我仍然感到困惑。您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吗?”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小王坐下。小王端坐在谢老师的诊所里,准备聆听谢老师的教导。

谢老师温和地说:“六经辨证源于《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

他伸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张六经辨证的图表,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六经的名称。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各个阶段所呈现之各种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名之曰: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之作为辨证论治之纲领。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小王仔细地记下了这些重要的概念,继续聆听着。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六经辨证把八纲辨证的内容落实到脏腑经络之上,以经络、脏腑病变为病理基础,使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阴阳为纲,用三阳、三阴的阴阳两纲总统六经。而且六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并能互相传变。其三阴三阳分证,客观地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规律。

小王思考了片刻,然后问道:“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在临床上,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将其归类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中的一种。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的特点。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小王点头表示理解,然后继续提问:“在实际诊断和治疗中,如何确定病人属于哪一种病证呢?”

谢老师微笑着说:“这就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观察他们的舌苔、脉搏,询问他们的病史和症状,以及体检结果。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您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阶段。

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1. 太阳病证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2.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证,为正邪剧争,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
  3. 少阳病证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又称半表半里证。
  4. 太阴病证指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5. 少阴病证是对外感病后期阶段出现的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证候的概括。少阴经属心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病至少阴,已属伤寒病的危重阶段。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衰的不同,病邪从阴化寒则为少阴寒化证,从阳化热则为少阴热化证。
  6. 厥阴病证指伤寒病发展传变到较后阶段,邪入厥阴,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的证候。

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太阳主一身之表,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邪,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外应皮毛,主一身之表;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邪抗争于肌表所出现的证候,即为太阳经证,经证有中风证和伤寒证之分;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内入而出现太阳腑证。

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证,为正邪剧争,邪从热化的极期阶段。阳明病证的发病,多因太阳病或少阳病失治内传入里,或因素体阳盛,外邪入里化热而致。主要病机为“胃家实”。“胃家”指胃与大肠,“实”指邪盛,即邪气亢盛,正盛邪实。由于其证候及病机的不同,又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阳明病之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多由邪在太阳、少阳不解,内传阳明,无形热邪亢盛,充斥内外所致。邪入阳明,正邪交争,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周身大热。热迫津液外泄,故大汗出。热灼津伤,汗出津更耗,故口大渴而喜冷饮。热势上腾,扰动心神,故见面赤心烦。热盛津亏,故舌苔黄燥。热壅阳明之经,气血充溢脉道,故脉洪大。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阳明病之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往往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形成。阳明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故身热日晡尤甚。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蒸腾,扰动心神,则见谵语、狂乱、不得眠。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刺,甚则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则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急,亦可见滑数。

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也就是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就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正邪交争的一种中医病证。它通常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症状。因病邪至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发无定时;半表半里居足少阳胆经,行于两胁,手少阳三焦经络心包,风邪侵犯此地,心气不能穿畅,故烦满;有时侵犯胸胁,所以又胸胁痛;病邪在表能吃饭,入里不能吃饭,在表里间,故只是不想吃,却没至于不能吃。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太阴病证

小王又问:'谢老师,学习太阴病证。我已经研究了一些资料,但还有一些疑惑。'

'很好,' 谢老师鼓励地说道,'太阴病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脾阳虚衰,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这些关键信息,然后问道:'那么太阴病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太阴病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满欲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缓而弱。'

小王听得非常认真,他深深地吸收这些知识,知道这对他未来的中医临床实践非常重要。

'这些症状是如何产生的呢?' 小王好奇地问。

谢老师继续解释:'太阴病证多由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邪传太阴,或脾阳素虚,风寒之邪直中太阴所致。脾属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太阴病为三阴病证之初期阶段,以脾虚寒湿为病变特点。太阴脾土主湿,中焦虚寒则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气机郁滞,故腹部胀满。脾虚寒湿阻滞,则腹痛阵发。寒湿中阻,升降失司,故时欲吐,食不下。寒湿下注,水走肠间,则自利。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寒湿内停,故口不渴,舌淡苔白滑。中阳不振,寒湿内阻脉道,故脉沉缓而弱。'

中医状元: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解

小王感到很兴奋,因为谢老师的解释非常清晰,让他对太阴病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谢谢您,谢老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请问您能给我讲讲辨证要点吗?我会努力学习,争取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谢老师微笑着鼓励小王:'很好,小王。太阴病证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为辨证要点。'

'另外,你也要考虑到这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这就是中医的灵活性,我们不仅仅看表象,更要深入病因,找到根本问题。'

小王听后恍然大悟,'谢老师,您的解释很清楚,我明白了。中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结合临床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我会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谢谢您的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