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冒险筹建红军游击组 1935年8月,姜宗仁从南召师范毕业。他遵照鄂豫边工委对这届毕业生党员发出的“各找职业掩护,继续开展党的工作”的指示,从县教育局领到一张校长委任书,到离家十五里的磨屋小学接替了父亲在该校的校长一职。该小学是姜峻嶽于一年前受聘于当地的富户士绅在磨屋北寨外古庙中创办的,无其他教员。宗仁在磨屋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这里便成了南召区委秘密活动的据点。妻子方黎明此时带着大女儿姜振环(生于1935年5月)亦随宗仁到磨屋,掩护党的活动。 姜峻嶽将磨屋小学交给宗仁后,便回家种地和开药铺掩护工作。已成为共产党员的姜峻嶽,此时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对子女的婚姻问题,他摒弃了过去包办婚姻那一套旧俗,主动解除了给大女儿宗孟自小订下的婚约,由儿女们自主决定婚姻大事。由于这时候家里的生活进一步窘迫, 无力支撑在城里上学的子女们的生活和学业,除了宗孟还在师范女师部读书外,其他孩子都辍学回到家里,有时到磨屋学校跟宗仁读点书,有时在家放牛拾柴。 此间,中央红军长征后不久,留江西根据地参加坚持斗争的王国华同志,根据上级指示返豫。经过数月辗转,于1935年3月回到郑州。因河南省委被敌破坏而同上级失掉了联系,他便回到确山。由于豫南党组织连续遭到破坏,他立即着手恢复和整顿党的地下组织。5月,王国华到唐河县毕店镇西张心一村找到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商议决定将鄂豫边工委和豫南党组织合并,8月成立鄂豫边区省委(鄂豫边系沿用旧名,实际上只管南阳和豫南两个地区),省委书记张星江、组织部长仝中玉、宣传部长王国华。统一领导豫西南、豫南的唐河、桐柏、泌阳、南召、邓县、新野、南阳、镇平、内乡、淅川、方城、新蔡、信阳、确山、遂平、汝南、正阳、西平、叶县、舞阳等22个县党的工作。省委采取鄂豫边工委的工作方法,不设固定的领导机关,主要领导人分片指导工作,定期开会,集中研究问题后分头实施。 姜宗仁到磨屋小学后,按照边区省委星江书记在南召开展游击武装工作的指示,与乔全义、王明章、祖庚尧、张万举、姜峻山、马廷举、以及南召红军朋友会的李老三等人开始了筹建红军游击组的工作,由姜宗仁任筹建组长。他们当时商定准备卡一部分土豪的枪支,再争取一部分土匪武装开展游击活动。为此,张星江书记还派来了在唐河县养伤的红二十五军的两个战士老汪和小陈来区委传教游击战术,姜宗仁安排他俩以杂工身份在磨屋小学住下。 1935年10月,鄂豫边区省委派镇平区委书记杨德诚(注7)接任南召区委书记,姜宗仁任组织委员,分工管南召县南部的工作;另外还有一个委员郭老八(郭伦传,农民党员)。由于地域阻隔和交通不便,区委的工作一般都由杨德诚和姜宗仁研究决定。 此时,姜宗仁通过红军朋友会的李老三,联系到了在南召县留山镇东南三尖山一带活动的绿林首领刘建林,便积极对刘开展思想工作进行争取。刘建林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打土豪、不侵犯农民。这支农民武装,有30余人枪,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具有一定的绿林流民习气。他们主要采取,夜聚明散的办法,打富济贫,有时为了生计,也免不了出现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现象,从而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注视。加之这支武装,刚与南召区委建立联系,区委还没有来得及派干部去进行整顿。在这种情况下,南召、南阳两县国民党政府派重兵对其进行围剿,刘建林率部英勇抵抗,激战一天,终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刘建林战死后,国民党当局将其头颅割下,悬挂在南河店寨墙上以恐吓群众。 一天夜里,李老三领着刘建林部被剿灭时逃出的刘某来到磨屋小学,姜宗仁安置他们住下。第二天他们到磨屋北寨外庙会看戏,刘某以前曾在这一带劫过路,在庙会上被人认出,当即被抓送南阳南河店第五区公署。李老三也从庙会上跑不见了。 姜宗仁获悉情况后,为防发生意外,遂于第二天清早离开学校暂避。宗仁走出寨子,就发现村口来了一队人,情急之下赶忙绕道出了村。南河店第五区公署区长卢肇瑞(外号卢大牙,邓县人,解放后镇反时被枪决)果然带领十几个团丁押着刘某前来磨屋学校,以通匪嫌疑抓捕姜宗仁。当时,仅方黎明一人在家,她突然想到家里尚有党内文件藏得不严实,急忙把文件夹在一摞书中准备转移。当她走到门口时,卢大牙带着人赶到了,质问:“你拿的什么东西?”方黎明将书朝他眼前晃了晃,卢瞥了一眼说:“是书么?”未作检查,便带着团队到屋里搜查了一遍,一无所获地带着团队走了。后来,刘玉明被敌人以“土匪”罪名枪毙。 由于这件事的风波,姜宗仁不便继续在磨屋教学了。 1936年1月,姜宗仁与杨德诚再次碰头时,二人研究决定:杨德诚离开南召前往边区省委汇报工作,姜宗仁暂回杨树沟家中隐蔽。由于国民党镇压了刘建林部,姜宗仁被人供出,几近暴露身份,党在南召发动游击战争的计划受挫。 杨德诚在去镇平寻找省委汇报工作的途中,得知镇平党组织因叛徒出卖已被破坏,敌人正大肆搜捕共产党员,杨德诚也上了敌人的黑名单。在这种情况下,省委不可能继续留在镇平活动,可转移到何处又无从知晓,到镇平去那无异于自投罗网,回南召也有很大危险。经考虑,杨德诚决定外出找党。从此,他踏上了去山东衮州、开封、北平等地历时近两年的寻找党组织的艰辛历程。 由于杨德诚没找到省委,也未回南召来,一时间南召区委与上级失去了组织联系。 1936年2月,姜宗仁一面在贺寨马廷举家召集乔全义、李延唐、尹祥春、藏惠民、马廷举等党支部负责人开会研究,在和鄂豫边省委失联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开展党的活动;一面派李延唐,藏惠民去唐河找鄂豫边省委主要负责人汇报南召情况。当时省委已组建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省委主要领导人多跟随游击队活动,接头地点辗转不定,所以这次未能和省委取得联系。 在此情况下,姜宗仁鉴于在南召一时无法解决自己的职业掩护问题,与同志们商量后,决定转赴内乡执行鄂豫边省委书记张星江1935年夏间给他布置的,对王觉民(王大道)、王逐萍等人的政治考察工作任务。 1935年夏,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因方德鑫的被捕到南召时,姜宗仁向他汇报了南召县中教员王觉民、王正朔(原名秀宜,内乡城郊乡东王营村人。1938年12月牺牲于山西抗日前线)、王逐萍三人时常有停止内战、要求抗日和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进步言论,并且对当时中共南召特支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南召县县党部赵广心夺取师范、县中校长职权的学生罢课斗争,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鼓励。张星江当时即指示姜宗仁以进步学生的身份去接近他们,进行考察了解,摸清其政治面貌。 王觉民是四川大竹人,与南召县教育局局长徐维善是四川同乡,1935年春徐维善安排王觉民当教育局督学,在师范教课,并安排王逐萍和王正朔在县中作教员。姜宗仁的妹妹姜宗孟在师范女师部上学时,王觉民是宗孟的老师。他常给宗孟一些进步书籍看,并提出介绍张明河(注8)与姜宗孟恋爱。南召学潮罢课斗争中王觉民、王正朔、王逐萍都支持了学生运动。后来由于受到南召教育界旧势力的排挤,三个人先后在1935年底离开南召,王觉民和王逐萍转移到内乡西峡、赤眉教书;王正朔转移到许昌霸陵中学教书。 姜宗仁决定了去内乡后,和南召党的同志们约好了以后的通讯联系方式,又到南阳东关王正朔的临时住处找到王觉民,谈妥了去内乡西峡口教书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