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师|葬一个好风水地方,对后世子孙有什么大的影响吗?

 hnr360 2024-04-23 发布于广东

怀师 怀师精舍 2023-06-27 08:02 上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怀
南公怀瑾先生著作摘录

修道千万不要迷信,什么算命看风水,我也学过,是为了修道才学的,不是为了想做算命先生,学会了我一辈子不用。你说风水坏嘛,我专在那个坏的方向坐,我就看看怎么坏法。心正则万法皆正,一切唯心,方位也可以变嘛,这个地球是圆的。不过宇宙的法则,那个大自然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你能抗拒得了吗?除非你有一套,一套什么?就是功德,要多做善事,只有善行慢慢可以抗拒,其他没有力量可以抵得住的

——我说参同契

学员寅:现在很流行看风水,您怎么看?

南师:风水、算命,现在大家都偏于这个迷信,太可怕了,不要去迷信这个,我告诉你不要相信。风水是个环境的保护与和谐,有没有道理?有它的道理。风与水就是环境嘛,地下也有风有水,避开了大风、邪风,避开了水患,环境安全和谐美观了,当然好啊但是说风水可以保你发财、怎么好怎么好的,不要迷信,没有这个高明的人古人已经批评了迷信风水——“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葬师”就是堪舆先生,俗称风水先生——土地山川如果能讲话,风水先生就很难办了

还有他刚才问的医药问题,有句话“肺腑而能语,医师色如土”,五脏六腑如果能讲话,医生就难办了,因为常常误诊的。

风水是一个环境科学,但是现在很多人学得不怎么样,还到处骗钱

——漫谈中国文化


胡松年:有人问说,人死亡之后,择地埋葬。依中国人的习俗,有风水之说,其与后代子孙的运势颇有关联,不知是否有其道理;如有,则火葬是否也需依照风水原则葬之?

南师:这就是说,在美国他们学佛的同学,也不只美国了,各地都有,中国也有,就是看风水的讲,死人埋葬要选一个好地方,因为与后代子孙有关系的。

这个问题牵涉到一个大问题。关于尸体的处理,全世界的风俗,有很多种不同;我们中国同印度的一部分,以及阿拉伯人,都是注重土葬。土葬的方式就很多了,中国人过去对安葬父母很重视,对生命很重视,人死后由子孙埋葬。在秦始皇、汉朝这个阶段以前,也就是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没有像现在这样注重风水;但是另有一种注重,古书上叫“卜葬”,用占卜来选择。有时严重的,帝王亲自打卦,决定墓地好不好。

中国的儒家是注重安葬的。儒家重视人生,儒家在春秋战国前后,注重对长辈养生送死。死了以后,子孙为了孝顺,必须选一个好地方,使遗骨有个安详的住所;并不是为了保佑子孙后代发财升官。古代只是一个孝心,孝的感情,死后给他找一个好地方土葬,保护他的遗体。

东汉以后,魏晋一开始,中国人就喜欢选地了,不再是卜葬。这个选地就要懂得地理,现在讲就是地下的环境选择了,认为关系后代好不好的。这种学问,晋朝以后才开始大流行。要选形峦,就是地理的形势环境;形峦以外加上理气,阴阳五行的风水,运气好不好等等,一直流传到现在,认为墓穴是影响后代的。中国人严重地受这个影响,到现在也跳不出这个观念。

遗骨是不是对后代真有影响呢?这可以说是迷信,没有这个道理。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其他地方的人,他们不用这个风水的葬礼,后代也是一样活得很好!发展得很好啊!

阿拉伯人的伊斯兰教葬礼,也是土葬,不过与我们不同。中国重视葬礼最严重的是儒家,有“衣、衾、棺、椁”四个字。埋葬前,给死人衣服穿好;衾,是被子,给他包围好;棺材弄好;棺材外面还有个套子,棺壳,叫椁;再加上坟墓,花费很大。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前后阶段,儒家都是这样。

“衣衾棺椁”是厚葬,但是反对的人很多,道家就反对这个;跟孔子同时的墨子,更是绝对反对的,墨家是主张薄葬。孔子在《易经·系传》上也讲,上古的人死后,后人找个地方把他埋葬,“不封不树”。不封,不是不盖棺,而是不另外划一块地起坟,属于自己家里的。不树,也不建一个碑或种一棵树,都没有。

后世的人重视衣衾棺椁,是重孝道的思想,父母死后舍不得,搞这个厚葬,是儒家的坚持。道家是笑这个事,死是很自然的事嘛,“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死了跟回家一样,死后随便怎样,不要注重这个形式了,只要把他收拾好下葬就好了。墨家呢,墨子这一派影响很大的,反对厚葬,主张薄葬,简单明了,葬了就好了,也没有管后代,风水影响后代是后人加上的思想。

回族人的葬礼也很简单,他们忌讳说“死”,因为伊斯兰教把离开人世当做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它理解为“嘎来布”(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终结。他们把去世叫“无常”或“毛提”,或“归真”。“毛提”是波斯语,就是逝世的意思;“归真”是对宗教人士逝世的称法。回族有句俗话说:“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主张“入土为安”,人“无常”在哪里,就埋在哪里,不必回家乡安葬。而且主张“三日必葬”,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把尸体擦洗干净,用白布包裹了,放进棺材,抬到挖好的坟坑那里,抽开棺材下面活动的板,尸体落进挖好的洞穴里,平躺,脸朝向麦加圣地的方向。再把洞口用土坯砌好,把空棺材抬回来。回族人“无常”后忌火葬,主张土葬,而且忌设灵位,忌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奠。这个等于墨子所说的薄葬,简单就好了。因为身体也是地水火风,物质变的还归物质,身体还归大地就好了。

其他的民族还有其他葬法。西藏流行的主要是天葬,这个日子,还有专门天葬的师傅,把尸体解剖了,一块一块放在那里,给鸟来吃掉,供养众生,归于天然。

还有些地方,譬如东南亚有水葬的风俗,把尸体放在水里,让他流走。西方有些国家也有水葬,把尸体放在特制的船里,有的还放上鲜花,任其漂流。

所以,地、水、火、风都可以清理尸体,埋在土里自然变成土;丢在风里也会风化掉的。

火葬是佛陀提倡的,“一火能烧三世业”,一把火把这个身体烧了,这个身体是三世因果的一个产物,用火把它清理了。

佛学讲业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一火能烧三世业”的“业”,不是“孽”,“孽”是完全属于恶业。我们一辈子的行为,只有三件事情:有时候做善事,思想行为善;有时候恶;有一种无意做的,自己不知道,意识上并没有为好事或为坏事而做的念头,就是无记业。譬如夜里睡着了,有蚊子咬,你随手拍打,然后又睡去。早上起来,见到血迹,原来打死了蚊子!这个不属于故意杀,是属于杀业中的无记杀业,法律上就是没有杀的动机。再譬如我们坐在这里,一把刀不小心甩出去了,结果到楼下伤了人,也属于无记业。

所谓“一火能烧三世业”,只不过在身体外相上把三世业烧了,这个身体也是过去、现在、未来因果的一小部分。不要以为“一火能烧三世业”,什么因果都不用还了,当然要还!因为因果报应是烧不掉的。这个是唯心的道理,阿赖耶识把你做事的种子都留着呢,时候一到就报应。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记录在阿赖耶识里,变成种子,因缘成熟时,变成现行果报。身体不过是阿赖耶识的极小极小一部分作用和现象,不过是三世因果中的一小段,一个小现象。现在是讲唯物身体方面,特别注意啊!“一火能烧三世业”,是讲身体,不是唯心方面。

如果说一个墓地,会影响后代子孙发不发,这个是言说道理,讲讲而已。也可以说,是人类自己的观念造成的道理,观念上认为风水会影响后代子孙。

如果把全国的人做个统计,有些人后代很好,也许祖先并没有一个好风水葬地呢;有些葬地很好,后世却很坏;所以这个不是真理。我们刚才提出来,这是言说道理,是一般人自己认为的,然后构成了意识上的一套理论,硬说是对的,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风水是什么?是葬地不被雨水淹,不被风乱吹,这个是孝道精神。等于我们坐在这里,说你后面窗子关好,避开风,有风或有雨水来是有伤害的,所以把衣服穿好,把膝盖头盖好,保持温暖,是这个道理罢了。现在提倡火葬了,所以也不必为了孝道,非要找个地方土葬不可。

所以你问葬一个好风水地方,对后世子孙有什么大的影响吗?答案是没有。拿佛学道理来,包括我们的祖先,包括我们的后代,包括朋友的祖先后代,所有遗骨,通通是一个本体,一个生命功能的现象。这个生命功能叫阿赖耶识,同体的,各有自己的因果报应。并不是说,我好他就不好,他好我就不好,不是这个道理。这里头的学理讲起来很多,用《楞严经》上一句话,“不作圣解”,不要把这个当成了不起的道理就是了。

那你说为父母找个好地方下葬,自己心安,这个是对的,是孝道精神;如果是为了墓地对自己好,对我后代好,这就不对了。“若作圣解”,自己认为有这种理论,“即受群邪”,那就是疯了,是着魔的思想,不是真理。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风水这东西有时也真邪!你说不信吗,有时候还真灵;不过有时候也不尽然。我们中国看地理是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你懂了这些以后,便不要看风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虽然如此,过去大家还是很重视它。在我们历史上出将入相的人很多,像宋朝的范仲淹、朱熹,也是一代大儒,他们的风水都很高明。孔子的学生们也很注意这个问题。孔子死后,他的墓地是他的学生子贡看的。当时三千弟子会议如何来葬夫子,结果选了地(就是后来葬汉高祖的那块地),子贡看了说:不好,这块地不行,因为这块地只能葬皇帝,不能葬夫子;我们夫子比皇帝伟大!所以子贡选了山东的曲阜。但是子贡又讲了:这块地固然不错,只是这条水有问题。若干年后,下一代女家差一点,再下一代又好一点,再下一代又差一点……由于过去重男轻女,女家好坏大家认为不算什么。这么一块千秋万世的好地,虽然有这一点缺陷,也总算是块好地了,于是孔子便葬在这里。

这些故事说明中国文化中,古代的读书人必须要通三理——医理、命理、地理。为什么要通三理?

因为中国文化讲孝道,一个做儿女的人要懂了这些,才能为父母尽孝。父母年纪大了,做孩子的一定要懂得命理。孔子在《论语》中就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为什么?知道了父母是多大岁数了,自己出远门能不能回来,自己心里有数。算一算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关口,怕有麻烦,早点准备,要特别小心。第二点,万一有病了,自己懂得医理,知道治疗。不幸死了呢?懂得地理,找个地方安葬父母。所以一个读书人就要能懂得命理、懂得医理、懂得地理。

到底地理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我小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当时有一个老前辈,又会算命又会看地,我们老喜欢跟着他跑,一边跑一边听他讲些道理,讲些学问。那时候不用笔记,完全靠脑子记忆,有时候一件事要他讲好几遍。记得有一次走到一个山上,看到一座坟墓,这一家是我们都认识的。他说:这家的后代一定很不好,我们要帮帮他。我说我们又没有钱,又没能力,怎么帮法?老师带我们站在山上说:你看他的祖坟下面出了毛病啦!我们站在山上看坟墓,一片白白的,很多坟墓,都一样呀!老师说某某家的坟墓里有水,在我看来却跟别家的坟没有什么两样。

过了半年,听说这家要迁坟了。那时候还小,怕看棺材、怕见鬼,不敢去看。老师说不怕!我带你去。年轻人多学些经验,于是便去了。到那里还没有开始挖坟,老师说这个棺木有问题,里边都是白蚂蚁。结果把坟挖开了一看,不但棺木变了方向,而且已变成黑色,外边还干干的。再打开一看,棺木内一半都是水,棺木上全是白蚂蚁。想想老师的确有一套。

我们一般人讲风水,风水是什么?什么叫做风水?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所以我就问老师,棺木怎么会歪呢?里边怎么会有水呢?他说这是风的关系,地下有风,风的力量就那么大,把它吹动的。水呢?水是从附近集中来的,所以看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这意思就是,不忍心父母的尸骨在地下还受风与水的浸袭。老师还讲了很多故事给我听,好风水的地方的确不同。记得家父四十多岁的时候,自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摆起来,坟墓也做好。这是中国的老规矩,免得子孙们麻烦。在开始为家父做坟时,老师来了。指定要挖下去一丈二尺深。一般而言,并不需要挖那么深。因为这是块金色莲花地,挖到一丈二尺深的时候,中间有块土是金黄色的,像莲花一样。当时我们也很稀奇,跟着去看,果然慢慢地挖出黄土。他说还要挖、还要挖,一挖下去果然有块土跟蛋黄一样,像不像莲花,当时也顾不到了,只感到很惊讶。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事情。

那个时候,既没有大学地质系,也没有仪器来测量,到底他是怎么知道的?所以中国许多的学问,都是根据科学的原理来的,都是最高的理论科学。但是很可惜我们一般后代人,大家都把它用到看风水、看死人上去;用到办公室搬位置、换桌子什么等等来挑运气,那实在太小啦!我个人一辈子不在乎这个,有人说我办公室位置不对,不能坐!我偏要坐,因为我不需要鬼神来帮助我。一生行事无愧无怍,了无所憾,所以什么都不怕。但是各位千万不要学我,因为我是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大家不要迷信,但也不要不信。

说到迷信,使我想到现代人动不动就讲人家迷信,有些问题我常常问他们懂不懂?他说不懂,我说那你才迷信!自己不懂只听别人说,便跟着人家乱下断语,那才真正是迷信。当然,不但科学不能迷信,哲学、宗教也同样地不能迷信。要想不迷信,必须要自己去研究那一门东西,等研究通了,你可以有资格批评,那才能分别迷信与不迷信。这是讲到地理的时候,对我们一般人看问题的一些感触。

——易经系转别讲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孟母三迁”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现在孟子的这位伟大的母亲死了,“孟子自齐葬于鲁”,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奔丧。在中国古礼,奔丧是件很隆重的事,一直到六十年前,这种风气还存在着。我们看历史,宋、元、明、清好几位官员因为没有回家奔丧,就被专门骂人的言官提出弹劾,结果皇帝下令“永不起用”,永远不封官职了。这就是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的精神。但是如果身为军人在前方打仗怎么办呢?同样地要回家奔丧。除非是特殊情况,这位将军离不开前方,于是由皇帝特别颁布“移孝作忠”的命令,戴孝上阵。

孟子料理完丧事后,“反于齐”,又从鲁国回到齐国,“止于嬴”,半路上走到嬴这个地方的时候,“充虞请曰”,充虞是孟子的学生,他利用休息的时候问孟子,“前日不知虞之不肖”,前几天跟随老师回鲁国,为太师母料理丧事。注意!老师的母亲称太师母,不是师婆,现在很多年轻学生带了孩子来,喊我师公,实在是没有这种称呼法,照《礼记》应该称“太老师”。师公、师婆这些头衔,大概只有在扮演张天师画符念咒时才出场的。

充虞说,承蒙老师看得起我,“使虞敦匠事”,让我负责棺木以及坟地的建造工程,当时“不敢请”,我有问题也不敢问,只是闷着头照老师的意思做。现在看老师心情比较平和一点,不再那么伤心,所以有个问题想请老师指教。什么问题呢?“木若以美然”,棺木似乎太贵了,太浪费了。

过去对丧礼非常重视,一切费用也都很可观,所以人实在是死不起。讲究的棺材往往要好几十万。从前最好的棺木是西康建昌(现在的西昌)的建材。我有位朋友,是个孝子,现在已经过世了。当年他在大陆时,不论到哪里都带着他老太爷的棺木同行,后来到台湾,他老太爷的棺木也运来台湾。这些运费算算,实在相当可观。

孟子对学生的疑问怎么回答呢?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孟子从古代历史文化的演变说起。在上古时候没有葬礼,人死了往旷野里一埋就好了。所以孔子在《易经》上就说过“不封不树”,没有坟地的界限就是“不封”,也不树立墓碑作为标记就是“不树”。后来慢慢发展演变,就有了“土葬”的葬仪制度。

说起葬仪,西藏人很妙的,父母死后,儿女把父母抬到山上进行天葬,让秃鹰来吃,吃得越干净,表示儿女越孝顺,父母就可以升天。所以我们在西藏常看到一些鹰鹫,那张嘴大概是吃野兽、人肉吃多了,所以红红的。在西藏,买了肉必须盖在碗里端回家,如果像我们这样提在手上,被鹰鹫一口就给叼走了。至于印度,则流行火葬。另外北欧还有些地方流行水葬。而回教葬礼也很简朴,他们在人死之后洗干净用白布包起来,装进棺材,不看风水,抬到挖好的坟坑,然后把棺材下层一抽(是活动的),死人就落坑土葬,他们再把棺材抬回家,下次再用。到底哪一种葬法才对?怎么样才合乎孝道?实在很难说。

葬仪发展到孔孟时代,已经很具规模了。因此墨子就提出反对,他主张薄葬,当然也有他的道理。至于道家老庄方面呢?他们不管什么厚葬、薄葬的,反正他们看到为死人哭就觉得好笑,他们认为“生死一条”,生好比白天,死好比晚上,是请假去另外一个地方休息休息,有什么好哭的?总之,中国文化里,诸子百家,花样繁多,如果只读了四书五经就大言孔孟代表了中国文化,那就实在太幼稚了。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孔孟思想虽然伟大,却只是我们文化中的一环而已。

丧礼到了现在,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前面古乐、洋乐,再加上军乐队开道;后面则道士、和尚等,来个公开展览。等而下之的,父母一断气,就往殡仪馆一送,早点挂号,生怕去晚没有空位,就必须在家里多搁几天。到了殡仪馆,拿冰块镇住,然后排队,轮到了,就一把火烧掉,我们看了真要捏把冷汗。我在《论语别裁》里也提到过,照中国古礼,人死了在四十八小时内不能随便搬动的。这牵涉到医学。近代医学界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中国这个古礼是非常有道理的。一来为防假死,医学上有一种病无以名之,就叫“假死”,用医学判断,的确是死了,但是过一两天又莫名其妙地活了。二来涉及更深一层的道理,现在医学正朝这方面努力研究。照佛学理论说,人的呼吸停了,心脏脉搏停了,但是这个人还没有完全死,还有一部分知觉是我们旁观者无法体会也看不出来的。如果这个时候就把他拿冰块一冰,再打上几针防腐剂,岂不痛苦万分!临死还要再受一番折磨,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注意。

孟子这里说“古者棺椁无度”,古时候没有一定的葬礼,“中古棺七寸,椁称之”,到了中古时候,有了成规,棺木七寸厚,棺材外面的椁也要配合。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是这个规矩。“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漂亮、美观,才觉得尽到了心意;实在是父母去世,做子女的太伤心了,总要为父母准备一张好床,略尽一点最后的心意,才能心安。如果没有办法、没有财力购置名贵的棺木,就要斟酌情形而定,不可以过分铺张浪费。假如有能力、有财力购置上好的棺木,当然必须尽心竭力把这件事做好。孟子又说,如今,我虽然不是达官显要,但总在外国——齐国当个顾问,经济环境许可,当然必须讲究些。这是自古以来的风俗礼制,我为什么要例外呢?

“且比化者”,“化”就是物化、变化的意思。宇宙万物在道家看来只不过是“物化”的作用,因此他们觉得“死亡”并不可悲,因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万物随时都在变化,“死亡”只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一个过程,不是结束。从整体观念来看,人死了,肉体变成泥土,而后土地上长出青菜萝卜,青菜萝卜又维系了人的生命……如此循环不已的物化,就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孟子继续说,“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父母死了,如果随便就埋到地下,使得父母的身体和泥土、虫子等混在一起,做子女的内心会像刀割一样的痛。“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据我所知,一个大丈夫尽管心存君国,志在天下,但却不能为了“天下之事”而忽略了父母。这里又流露出中国文化中“以孝治天下”的精神了

——孟子与公孙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