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这句诗词记载了南唐后主李煜对失眠的无奈和惆怅,可见,失眠问题从古至今都困扰着人们。中医拥有特色的失眠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方药等等,并具备丰富的经验传承,那么,中医有哪些治疗失眠的方法?中医治疗有什么特色和优势?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邢佳、硕士研究生孟得心。 “在西方,远古时期没有制药工艺,酒作为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很好的镇静、放松,甚至入眠的作用,但人们在使用酒精时也逐渐意识到它的副作用。”邢佳介绍,研究发现,人在酒醉时会产生失控、失忆、共济失调等问题,长期使用会损伤心脑及肝脏,甚至上瘾,并不是很好的“安眠药”。同时,尽管酒精可以加快入睡速率,但是人们在后半夜的睡眠质量往往更低。 “后来随着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的镇静安神作用被相继发现,安眠药的成瘾性、毒副作用逐渐降低,安眠药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邢佳提醒,但安眠药的通病就是都有一定的耐药性、成瘾性与呼吸抑制作用。因此,即使疗效明确,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临床上不愿长期服用药物来改善睡眠的患者不在少数。 那么,究竟有哪些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可以有效的补充和替代药物改善睡眠呢? 邢佳介绍了自己接诊过程中的一位失眠患者,陈女士,61岁的她已失眠十多年了,时好时坏,近3年逐渐加重,现在每天晚上需要服用安眠药辅助睡眠,虽然这样能有效缩短入睡时间,但她自觉睡眠质量下降,并在了解服用安眠药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后,经常尝试停服安眠药,入睡则又需要两到三小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患者对此十分苦恼,因为睡眠问题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患者经常白天困倦、精力不足、记忆力下降。 邢佳认真询问了她的病史及睡眠规律,“在充分评估其情绪、认知状态及脑功能后,我们对她进行了详细的睡眠规划,包括具体的起居作息时间和日间的行为指导,并根据'急则用针,缓则用药’的原则,针药同施,既起到了缩短见效期,又达到了巩固远期疗效的治疗目的。”邢佳介绍,同时患者长年失眠伴发了过度担心睡眠的焦虑情绪,因此同时结合经颅磁刺激的物理治疗,调节皮层兴奋性,配合针灸和睡眠行为疗法共同改善患者的过度觉醒,帮助患者提高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经过8-12周的治疗,患者可自行入睡,自觉睡眠质量好转。 “在我国医学中,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中医有很多调神作用的穴位,比如神门、百会、四神聪、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平时按揉这些穴位就像启动身体的“睡眠调节机关”,具有一定的安眠效果。”孟得心告诉记者,“电针调神法”是指针灸刺入这些穴位,结合现代电针加强对穴位的刺激,增强治疗的效果,临床治疗均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这些穴位为什么能够治疗失眠呢? 据孟得心介绍,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心气出入之门户,为安神效穴;百会、四神聪穴位位于头部,能很好的疏通局部气血。其中,百会位于巅顶之上,“百脉之会”,连贯周身经络穴位,平衡人体阴阳,是临床治疗失眠的必选穴位之一;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经,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有很好的宁心安神、调和脾胃、活血通络之功;足三里在《下经》中有言“胃不和则卧不安”,人能否安睡与胃的健康与否密切相关,临床上很多人胃口差,烧心反酸,胃胀,同时会伴有入睡困难,足三里具有良好的补脾和胃,调补气血的作用。 “我们不仅再临床中大量证实古籍记载的这些调神穴具有很好的安眠效果,在临床研究中也验证了它的效果,并初步探索其机制。”邢佳说。 除此之外,还有经颅磁刺激治疗,这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它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的生理效应,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邢佳提醒道,经颅磁刺激治疗需要个体化定制,每个人的皮层阈值不同,因此需要在专业的有经验的大夫指导下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根据患者自身的阈值,制定相应的强度、频率的参数,定期调整。 经颅磁刺激的优势在哪里?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疗效明确。相对于药物治疗,其起效快、副作用小,不易成瘾。由于它是非系统性疗法,所以不伴有用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恶心、嗜睡、口干等。”孟得心说,经颅磁刺激可以在门诊开展,长期费用较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麻醉镇静,可以完全保持清醒,安全性高、无痛苦、不会影响认知功能,对学生、上班族来说,业余时间来做,随治随走。” 中医常用的第三种治疗失眠的方法是刺激耳穴,“根据全息理论,耳朵是一个倒立的婴儿,耳垂相当于人体的头部,耳廓相当于人体的脊椎,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叫做耳穴,耳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孟得心介绍,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 “刺激耳穴的方法很多,如针刺、埋针、放血、耳穴贴压、磁疗、按摩等,临床上通常会选择耳穴的皮质下、神门、交感神经、心、胃、胆、肾、额、枕、颞、耳窝上、大肠、三焦等相关位置进行失眠的治疗,需要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取穴。”邢佳提醒。 除了上述方法,中医还有许多养生功法能够帮助治疗失眠。 “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邢佳告诉记者,六字诀可以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此外,我国流传较广的传统导引术八段锦也对治疗失眠有效,“八段锦功法动作柔缓,协调连贯,强调形体、呼吸、心理三者为一。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达到促进气血运行、阴阳调和的功效。”邢佳说。 孟得心介绍,“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心肺调”“调理肝脾须单举”主要以上肢带动躯体运动,通过手臂上下左右牵拉胸廓、腹部,扩展胸腔、按摩腹部脏器,可以增加肺活量,调节心肺功能;增加胆汁、胃液分泌,利于消化,促进糖脂代谢,气机舒畅则可改善情志。“双手攀足固肾腰”“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以脊柱关节活动为主,通过脊柱的折叠、扭转,牵拉督脉及两旁足太阳膀胱经,可以改善脊柱关节病的症状及躯体功能。“单手推足阴阳跷”“背后九颠百病消”通过对下肢足三阴三阳经及阴阳跷脉的摩运,刺激肝、脾、肾经,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三经舒畅则下肢运动自如,对于以关节、肌肉症状为主的风湿性疾病有显著效果。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兴毅 通讯员高婉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