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踪夏朝  第一篇  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二十二章 夏朝早期考古文化新砦期的夓(夏)族徽

 澴川黄饮冰 2024-04-23 发布于湖北

追踪夏朝 第一篇  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二十  夏朝早期考古文化新砦期的夓(夏)族徽

核心提示

一、新砦遗址是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关键性遗址是夏朝早期族群聚邑的典型中心之一

二、花地嘴遗址、东赵遗址等新砦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新砦期”是真实存在的。新砦是夏启承旧启新,开创新文化之地,夏启开创的新文化就是“新砦期文化”

1花地嘴遗址证明了新砦期郑州地区不仅仅只有新砦遗址存在

2东赵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新砦期文化并非个体存在新砦期文化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承上启下关系且证明了龙山文化晚期、夏朝时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历史的连续性

三、根据夓(夏)的造字原理,在花地嘴发现新砦期是夏文化的最强力的证据:新砦期夏族徽

四、按照同样的思路演绎,二里头同样找到了“夓”

正文如下

一、新砦遗址是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关键性遗址是夏朝早期族群聚邑的典型中心之一

考察夏朝文明,我们会发现以下现象

1、在新砦遗址,下层是龙山文化晚期,中层是新砦期文化,上层是二里头文化。其文明发展逻辑是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在东下冯遗址和二里头遗址,文明发展的逻辑是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

2新砦类遗存集中见于今郑州地区北不过黄河,南不过禹州,呈现明显的地域性;二里头遗址几乎覆盖古代的中原地区,向南到达湖北,显现明显的广域性。 

3、新砦文化,有东方文明因素存在。二里头文化,没有东方文明因素存在。

对于这三个现象,我的解释是:新砦期文化是夏启并蓄东方创造的文明成果。新砦期文化泯灭于东夷的崛起,没有发展成夏朝的主流文化。夏朝的主流文化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在龙山文化晚期的基础上开创的,二里头文化最早萌发于东下冯遗址,因为最早发现于二里头,所以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遗址,就是夏都安邑。帝禹登帝位,遵从帝尧帝舜惯例,以冀都平阳为都城,帝禹设居于安邑,因安邑“金雨”,再设居于晋阳。冀都平阳在“启干伯益”的争帝战争中被捣毁,所以帝启在冀都设夏都于安邑,以示夏朝承接帝禹的天命而建立。

新砦遗址是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关键性遗址是夏朝早期族群聚邑的典型中心之一。在龙山时代和夏时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这个古城遗址经考古发现于新砦,故得名新砦考古发掘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墙和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的大型城址,整个城址总面积逾100万平方米。

新砦城址内出土的遗物数量众多,做工精美。不仅有制作精美的陶器如子母口瓮、簋形豆、双腹豆、猪首形盖钮等,还出土有玉凿、红铜容器等高规格遗物以及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纹饰相类似的兽面纹、雕刻精细的夔龙纹等,反映出这一遗址的邑性质。

实际上我早就给出了答案:新砦古城是夏启的黄台之居。

二、花地嘴遗址、东赵遗址等新砦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新砦期”是真实存在的。新砦是夏启承旧启新,开创新文化之地,夏启开创的新文化就是“新砦期文化”

1花地嘴遗址证明了新砦期郑州地区不仅仅只有新砦遗址存在

花地嘴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村南的较为平坦的台地上,是新石器时代至夏代的遗址。遗址中现存“新砦期”时期遗存的面积约35万平方米左右,共发现重要遗迹有:环壕、祭祀坑、房址、灰坑及陶窑。出土有骨、石、蚌器、陶器玉器朱砂绘陶礼器、诸多动物骨骼及农作物颗粒。

花地嘴遗址,证明了新砦期,郑州地区不仅仅只有新砦遗址存在。特别是花地嘴出土的墨玉牙璋,把石峁城跟新砦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石峁墨玉文化因素传递到来新砦期,证明了新砦期与石峁期的文明联系,这就为夏启从石峁到新砦的假说做了备注。

牙璋,是夏启的权器。所以石峁期、新砦期的创立者,都是夏启。

2东赵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了新砦期文化并非个体存在新砦期文化在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承上启下关系且证明了龙山文化晚期、夏朝时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历史的连续性

东赵遗址是考古发现的郑州地区的夏代城墙遗址,位于河南郑州西郊的高新区沟赵乡赵村(东赵)南、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遗址面积100余万平方米。迄今为止已有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等重大发现。

在发现新砦古城的时候,由于新砦古城文化是孤立文化,新砦文化的承接性并不被学界承认。东赵遗址的发现,证实在河南郑州地区,的确存在一个前承龙山文化晚期、后接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文化”。

三、根据夓(夏)的造字原理,在花地嘴发现新砦期是夏文化的最强力的证据:新砦期夏族徽

1、这里再次重复,夓(夏)的造字原理:据小篆字形,从頁,从臼,从攵。頁(xié),人头。臼(),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

夓不是夏的异体字,而是夏的本源。夏是頁(省略“儿”)+攵组成,是对夏朝留居中原处于殷朝统治下的夏朝遗民的本相的记录。当然大地湾女神偶也可以解释成“夏”。

甲骨文夏与夏

2、根据夓(夏)的造字原理,我认为大地湾女神偶是夏,半坡人面鱼纹图是夓

夏与夓

马家窑文化夓族徽

3、夓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夓简略成“人面(人头)”。

人头(人面)实际应该省略“儿”。“儿”代表的是与身躯链接的“颈”

庙底沟文化、大溪文化、营盘山文化“人面(人头)”

4、在石峁古城遗址,既有“夏”简略而成的“人头”,也有略有变异的“夏”

石峁古城遗址“夏”简略而成的“人头”和略有变异的“夏”

5、近期展示的一个新砦期花地嘴遗址修复的陶器上的图案,根据夓(夏)的造字原理和夏的演变规律,我对这个图案的解释就是“夓”。

这是花地嘴遗址出土的带“人鼻子”的彩陶

这是花地嘴出土彩陶的修复件

根据这个图案,我基本可以肯定新砦期的夓(夏)属性。

四、按照同样的思路演绎,二里头同样找到了“夓”

二里头夓(夏)族徽

二里头的这个“夓”族徽,跟石峁古城的下面图案,惊人一致,这也证明了石峁古城—二里头的在文化上的承袭性。下图也看到了良渚文化的“虞”徽的存在。我的对诸文化的联系都是从释图开始建立的。很多人不识“夓”“夓”“頁”,且将“夒”“夔”与“夓”混淆在一起,所以更加不知道“夓”。我坚持说,有机会就说,也在于让愿意认识“夓”的人来认识“夓”,不认可,就各说各话吧,没必要纠缠。

石峁古城遗址变形“夓”,这里也看到了良渚文化的“虞”的存在

黄饮冰2024423日星期二(以上很多是重复,别见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