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大祭司

 花间挹香 2024-04-23 发布于河南

孔德是社会学的创立者,他主张“社会现象”可以像自然现象那样加以客观研究,即社会学应当成为关于社会的自然科学。继休谟之后,孔德成为经验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图片

奥古斯特·孔德肖像

现代哲学对古典形而上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反叛,除了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方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在古典形而上学中被统一在理性的框架之内。然而,形而上学的解体导致了实证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分离。非理性主义把理性限制在日常生活范围内,随后抛开理性去探究生存的非理性本质,而与之相反,实证主义则尽可能地寻求理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现代实证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休谟的经验主义,并发展出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等。这一现代思潮起源于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所建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诞生

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一词,并宣布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专门研究社会。鉴于孔德的贡献,后世奉其为社会学的创立者。然而,对于社会学的创立也有不同意见。

有人认为,社会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的《政治学》《伦理学》中涉及了广泛的社会主题,对古希腊社会组织和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有人认为,社会学起源于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其著作《神学大全》中系统探讨了政治、法律、道德等社会问题,并将神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现实研究,为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人认为,约翰·洛克、孔多塞、亚当·斯密,以及后来的圣西门都不同程度对孔德的社会学产生影响;此外,有人认为马克思是社会学的先驱,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阶级斗争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变革的可能性,对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见,孔德虽然首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但社会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涉及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的探索、积累和贡献,他们相互借鉴、吸收、发展,共同推动了社会学的创立。

然而,孔德的社会学更注重实证,他最早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实证哲学”。他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可以被当作一门和自然科学一样被精密确证的科学。自然科学到牛顿就基本完备了,但人类自己的社会生活却因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误导迟迟没有形成科学。他主张把科学延伸到对社会生活的研究中来,因为科学这个万能的手段不仅可以考察自然界,还可以来考察人类社会,其目的是改造社会。

由于科学关心的并不是事物背后的原因,只注意经验和实验向我们提供的现象关联,也就是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样”,因此科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拒绝一切神学或形而上学,只探讨对人有用的知识。那么,与科学结合的实证哲学,在孔德看来,便是对一切形而上学的超越,是人类发展至今所获得的唯一正确的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说明。

大革命后的法国

1848625日夜,打破巴黎宁静的枪声令奥古斯特·孔德心绪不宁。激烈的巷战已经持续了四天,他已预感到这场血腥冲突的后果,并对此深感不安。他写道:“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斗,其间我们数以百计,也许数以千计的弟兄们和儿子们倒下了”。时年五十岁的孔德是在他那“最远离喧嚣的房间”里写下这些文字的。此时的他已在社会学领域颇有建树,然而,这一夜他有了新的领悟,对社会理想的实现有了新的思路。他决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决心不再担任任何政治职务,并拒绝行使投票权。

孔德的新领悟是什么,新思路又是什么?他为什么拒绝担任政治职务并拒绝行使投票权?那晚他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战斗,敌对双方是谁,结果如何?让我们来一个个解开这些谜团。

这场战斗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月起义”。1789年至1848,是法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被称为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革命时代,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影响了法国政治、社会和文化,并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革命时期(17891799):这场惊天动地的政治革命的起因是人民对君主专制和不公平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革命在巴黎爆发,人民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和彻底的社会变革。1789年714日,巴士底狱被攻陷,标志着革命爆发。随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国民议会成立(1789)、君主立宪制建立(颁布《1791年宪法》)、路易十六被废黜并被处决(1793)、雅各宾派施行恐怖统治(17931794)并在热月政变(1795)中被推翻。

拿破仑时代(17991815):大革命后,拿破仑·波拿巴崛起,并于1799年通过政变掌握了政权,1804年自立为帝,建立起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对外通过一些列战争扩张法国的势力范围,对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颁布《民法典》,促进法国的发展。然而,1815年滑铁卢战役的落败使拿破仑最终流亡圣赫勒拿岛。

复辟王朝(18151830):拿破仑的流亡让君主制的拥护者看到了可乘之机。路易十八回到法国并恢复了君主制,但他的复辟统治并不被法国人民所接受,尤其是希望保留革命成果的自由主义者。

七月革命(1830):七月革命爆发于1830年,起因是对当时的国王查理十世统治的不满。查理十世被废黜,并建立了七月王朝,由路易-腓力一世统治。

二月革命(1848):这场爆发于巴黎的革命推翻了路易-腓力一世的七月王朝,结束了长达十八年的君主立宪制,标志着法国第二共和国的诞生。

尽管二月革命带来了法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然而这场革命并没有解决法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经济困难、社会不平等和政治分裂仍然存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工人阶级的诉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未见改善,加之政治上的不稳定和权力争夺加剧了社会动荡,一场新的革命正在酝酿。

“六月起义”正是这种种不满情绪和矛盾的总爆发。1848622日,愤怒的工人举行游行示威,表达对自身权益的追求以及对政府的不满,然而,政府对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激烈巷战持续了四天。最终,六倍于起义工人的政府军和别动队镇压了这次起义,导致了如孔德所言数百甚至上千人的死亡

革命时代社会秩序的探索者和构建者

1798年,孔德出生于法国蒙彼利埃一个中级官僚家庭。蒙波利埃是法国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上不少名流学者都曾到此讲学或访问,其中包括约翰·洛克。孔德出生和成长于大革命之后的动荡岁月中,他深刻体验到了革命的残酷,一生都在探讨如何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1814年,孔德进入巴黎工业大学读书,期间参与了学生的示威活动,反对学校执行政府支持的陈旧考试形式。学校被主管部门勒令关闭整顿,学生们被要求重新注册。这对那些反对因循守旧的学生们来说是一次清洗。孔德对此大为不满,愤然离校。他本来有机会返校重新注册,继续学业,但他放弃了,在巴黎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开始了独立谋生。期间通过自学掌握了大量的数学、哲学、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知识。

做过家庭教师的哲学家和做过图书管理员的哲学家一样,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亚里士多德、塞涅卡、笛卡尔都做过帝师,霍布斯、约翰·洛克、亚当·斯密、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等也都有过做家庭教师的经历。

1817年,十九岁的孔德结识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亨利·德·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后来成为圣西门的秘书,二人开始了七年的学术合作。此间,圣西门的许多思想对年轻的孔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逐渐接受了“科学能够改造社会”的思想。1824年,二人分道扬镳,表面上的原因是二人在论文的署名问题上产生争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治倾向上的分歧。圣西门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主张鼓励实业家和银行家自由经营,强调要果断地改革当时的法国社会。与之相反,孔德强调理论先行,他认为,对于当时的法国而言,建立一套科学理论比实际的改革行动更重要。

孔德离开圣西门后自立门户,尝试着用实证哲学研究社会问题。1830年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1833年被聘为巴黎综合技术学校数学教师,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著作全部出版。此时孔德已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1848年孔德组织实证哲学研究会。他的第二部巨著是四卷本的《实证政治体系》于1851至1854年间出版。他一生著述颇丰,还著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哲学概观》(1848)、《实证主义手册》(1851)、《实证教义问答》(1852)、《向保守主义者的呼吁》(1855)、《主观的综合》(1856)等。

遗憾的是,在孔德生前,他的著作影响不大。这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他的实证主义思想既不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不被资产阶级理解。孔德晚年一直处于困顿之中,生活依靠支持者的捐助,1857年在巴黎逝世,时年五十九岁。

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

孔德的理想是改造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具有关于社会规律的知识,即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需要以其他科学和哲学观点为前提。孔德认为,中世纪及其之前的世界观代表着人类不成熟的思想阶段。现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为社会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即遵循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规律或事物中存在的恒常关系,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样获得的知识就是实证知识,也只有实证知识才能成功地被应用于人类的其他实践领域。

社会学领域当时还缺少这种知识,那么,人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效仿先进的自然科学所使用的方法来获得它。这个任务落到了孔德的肩上。孔德就这样很自然地与经验主义思想家们站在了一起。继休谟之后,孔德成为经验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孔德认为,总体而言,人类智慧的进步是历史变化最显著的特征,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智慧的进步史。他在《论实证精神》中写道:

从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的原始著作,到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开创的伟大的天文学革命,科学精神不断发展。毫无疑问,人类智慧总是沿着一条精确选定的道路前进。事先对这条道路的认识,可以使智者能预料到社会的发展方向。

孔德将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按照顺序逐步发展。

第一阶段神学阶段,即虚构阶段,这是人类发展的童年期。在这一阶段,人类以神人同形同性的方式看待事物,将事物存在与运动的原因归结为超自然的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人类还没有能力深刻认识世界的本质,虚构神的存在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暂时的、变通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帮助人类克服障碍,确立起存在于世的信心。这是君主政体和绝对权威的时代,其领导者是祭司和牧师。

第二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即抽象阶段,这是人类精神的青年期。在这一阶段,神学世界观被形而上学世界观所取代,人们用抽象的“实体”概念来取代人格“神”的存在。力量或本质被认为是各种事物所固有的,并且是我们从事物中观察到的现象的必然原因。有了这些关于原因的知识,其结果就可以推演出来了。形而上学阶段是民族主义和民众主权的时代,法理学家是主导力量。

第三阶段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这是人类精神的成年期。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局限性,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去发现现象之间的统一关系。自然规律取代了绝对知识。此时的目标已转化为通过实证的方法把握事实之间存在着的不变的规律。一旦那些规律被掌握,便能够反过来推测现象、预言未来了。作为人类发展最终阶段的实证阶段是一个专家的时代,一方面,专家们指导科学研究、启蒙民众;另一方面调节社会生产。孔德反对民主政治,因为这会使专家受制于愚昧之人。

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每个人的成长阶段相对应,人在童年是“神学家”,在青年是“形而上学家”,到了成年才是“物理学家”。孔德对“人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很满意,宣称自己发现了“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

社会学:“看见乃是预见”

社会学家通常以解释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学术起点,孔德理论所反映和解释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历史性时刻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工业的发展,科学被运用于工业和自由贸易制度,所有人都看到了社会财富的迅猛增长孔德据此判断,形而上学的阶段已走入末路,以实证为特征的、新兴的科学和工业社会时代正在到来。

孔德预言,到了实证阶段,社会动荡便会停止,永久和平将会到来。因为他认为工业社会里战争将不再起作用。过去,征服对那些从中得到好处的人来说是一种增加资源的合理手段,而在财富取决于科学地组织劳动的时代,战利品就成了过时的东西。然而,这一“和平预言”在历史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使得实证主义派的信徒们大失所望。

预言的失败并不能否定孔德理论的价值,也不能否定他为构建实证主义社会学所做的努力和对后世的启示。

孔德将构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任务扛在肩上。他相信各门科学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方法将会提供借鉴,并按照进入实证阶段的次序对各科学进行排序: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这体现出各学科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数学包含着最简单、最抽象且最普遍的命题,而规律越简单、越普遍,其应用范围也就越广泛,所以数学居于各科学之首并成为一切学科的基础。社会学,是实证科学等级中最后也是最复杂、最具体的学科,它依赖于此前的一切学科。

孔德的社会学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了一门经世之学。它有能力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给出答案,孔德提出了三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则。

第一个原则:整体优于局部。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孔德提出了“社会静力学”,用以研究社会现象的规律和秩序。孔德认为,不应该孤立地看待事物,应该在大环境中把握它们。在生物学中,如果不研究生命体的全貌就无法对某一器官或功能作出解释,若人为地把有机体割裂开来,得到的将是无生命的东西。社会现象也是同样的道理,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只有放置于整个社会之中,才能对其进行理解和研究。

但是,沿着这种思维路径走下去会遭遇一个困境——为了理解法国某一时期的某一现象需要理解全部的人类历史。孔德化解困境的方法是确立起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即人类历史。社会学在孔德的逻辑中成为一门纵观历史的科学,它要确定的不仅是曾经存在过的和现存的东西,而且还应当确定将会存在的东西。

“看见乃是为了预见”(voir pour prévoir)是孔德的一句名言,也是实证主义者的座右铭。它强调了实证主义哲学的主旨原则,即科学知识应该建立在经验和观察基础上,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并预测未来。

第二个原则:任何地方的社会变迁都会经历相同的过程。这一原则表明,如果某地的社会比较进步,那么它将是一种预告,告知我们其他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方向。西欧的工业社会具有先进性,它便应该成为一种典范,全球不同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都将分享它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功经验,并朝着它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孔德提出了“社会动力学”,旨在研究演化中的社会,追踪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轨迹。

然而,这一原则过于简化,显然没有考虑到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人文等背景,发展路径和速度也不尽相同。将某一地的经验简单地移植到其他地区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比如英国殖民印度期间,将英国的行政、经济和教育模式加诸印度社会就引发了许多社会冲突、文化矛盾,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尔·库兰(Bal Gangadhar Tilak)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土地税抗议,1857年由宗教和文化冲突引发的反抗英殖民统治的起义(史称印度第一次独立战争)等。

第三个原则:社会进步会同时体现在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这意味着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中某一领域的变化预示着其他领域也将发生变化。

孔德的伦理学和人道教

孔德意在改造社会,这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伦理理想。孔德的理想是这样的:思想的、社会的和伦理的演进都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向着“实证主义”这个人类的最终阶段前进。到了这个最终阶段,才能建立起更古不变的秩序,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家庭以爱来维系,社会关系建立在“普遍的爱”之上。这样的社会和谐美好,人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完善。

孔德晚年将伦理学作为最高的第七级科学添加进他的学科序列中,其他所有科学都是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它为目标。在孔德看来,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使个性服从于群体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把多样的人类社会归并统一,以达到最终的理性状态。一切事物都要与人道联系起来,爱居于中心位置,人道成了值得崇拜的神明。这就是实证主义“人道教”的重要信条。

之所以会提出“多归于一”的主张,是因为孔德相信,只有当指导思想被一个集体的全部成员所采纳,并且全部成员协调一致采取行动时,社会才可能有真正的统一性。若社会内存在许多互相矛盾的思想,这个社会将混乱不堪。而宗教的作用就是使全体成员承认一个协调统一的原则。

实证阶段的宗教不同于旧时的宗教,不会劝导人们去相信神的启示、教条或神灵的存在,而是基于人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因为人仍然需要爱高于自己的某种东西,社会也需要宗教来巩固并节制世俗权力。

孔德设想中的“思想的协调一致”在历史上从没有实现过,恰恰相反,思想的多样性在历史进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试图强制所有成员接受同一套指导思想可能导致压制异见、侵犯个人自由和权利,甚至可能导致极权。思想的多样性非但不等于社会混乱,反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们意识到,孔德这位实证社会学的创始人最终成为了基督教预定论的传承者。他相信社会现象取决于一种严格的决定论。这种决定论以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变化形式出现,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又受到人类智慧的进步所支配。尽管他没有宣扬预定论,却给预定论披上了写有“必然规律”四个大字的科学外衣。无论是预定,还是人类变化的必然规律,历史都被看作是必然的、统一的,它要么由上帝决定,要么由人的本性决定。孔德以科学的方式起步,却最终成为“社会学的大祭司”。

孔德理论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要找到其中的漏洞或者嘲笑它并不难,但更重要的是孔德天真幼稚的背后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革命时代的背景下,他努力寻找路径,希望重建斗争中满目疮痍的社会,他努力思考,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学领域,并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尽管我们无法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我们可以重回那个夜晚,去体验他面临的挑战,并感受他的勇气和智慧。

1848年6月25日那个枪声不断的夜晚,孔德有所悟——只要公众仍在政治制度层面寻求社会秩序的解决方案,大革命就不可能完成,因为大革命以来的社会状况还不具备形成任何确定性社会制度的条件。只有社会学才能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因为只有它才能认识社会学发展的规律,只有它才能判断总体革命进程,只有它才能明确其意义并找到政治变革所需要的特定行动法则。

孔德要做的就是将战场从政治斗争转移到理论层面。他决定放弃政治行动,不再担任任何政治职务,并拒绝行使投票权。唯有让民众认识到,只有与哲学家结盟,社会才能实现理性的重组,大革命才能真正完成。他大声宣告:大革命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一场完全实证的革命终于拉开帷幕。那个夜晚象征着人类社会从理想主义向实证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激情走向了理性思考,为一个崭新而充满希望的时代拉开序幕。

《孔德篇》主要参考书目

1、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版。

3、勃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解志伟、侯坤杰译,应急管理出版社,2019年8月版。

4、成振珂、闫岑:《社会学十二讲》,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1月版。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秉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7月版。

6、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7、刘玉民:《北大哲学课》,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版。

8、弗雷德里克·布拉阿米:《无产者的理想:1848年的奥古斯特·孔德》,倪玉珍译,《政治思想史》2016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