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到9月,日军在侵占了平津、察绥等地后,兵分两路,沿平汉、津浦线南下。在平汉线,国军虽然节节抵抗,但刘峙等高级将领却消极避战,带头逃跑,两个月后,日军连克保定、正定、石门、邢台、邯郸、安阳,三十万国军渡过黄河向南和向西逃跑。 1937年12月,日军兵临黄河,韩复榘不顾山东省各界群众坚持抗战的强烈要求,炸了黄河大桥放弃济南南撤。刚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命令韩复榘死守泰安,韩复榘放话:南京不守,何守泰安。直接放弃泰安继续南撤,最后一口气带着第三集团军和山东省政府班底撤到河南漯河。七七事变爆发后仅半年多,山东就全境沦陷。 山东全境沦陷后,我党动员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军民,中共山东省委先后领导了徂徕山、黑铁山、天福山等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十多支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6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陆续将各地起义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支队。12月27日,经中央批准,在沂水县王庄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指挥,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九、第十二以及挺进支队、陇海路南进支队,一共九个支队。全军共有2.5万人。 第二支队由沂水、莒县抗日游击队改编而成,司令员刘涌。 第三支队由清河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改编而成,司令员是马耀南。 第四支队由原鲁中区的山东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改编而成,司令员廖容标。 第五支队由胶东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和胶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而成,司令员高锦纯。 第六支队,由由泰山西区抗敌自卫团及汶上县游击武装合编而成,司令员刘海涛。 第九支队由原蒲台抗日大队组成,司令员王林肯。 第十二支队由原鲁东抗日游击指挥部所辖第7、第8支队,原第4支队一部改编而成,司令员董慕仲。 挺进支队由鲁南起义武装部队编成的山东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总队,由微山湖以西地区起义武装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改编而成,司令员李贞乾。 陇海路南进支队由邳县游击武装改编而成,司令员钟辉。 八路军津浦支队第1营、第8支队特务大队、沂蒙独立团合编为山东纵队特务团; 八路军临郯独立团改称山东纵队独立团; 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1总队仍用国民党山东省第3区保安司令部直辖第4团番号。 1939年春,山东纵队进行第1次整训与整军,整编后辖8个支队。 第1支队,马保三任支队长,周赤平任政委; 第2支队,孙继先任支队长,潘寿才任政委; 第3支队,马耀南( 1939年7月离职)、杨国夫先后任支队长,霍士廉任政委; 第4支队,廖容标任支队长,胡奇才任政委; 第5支队,高锦纯任支队长, 宋澄任政委; 第6支队,刘海涛任支队长,张北华任政委; 陇海南进支队,钟辉任支队长,梁海波任政委; 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1总队, 张光中任总队长,李乐平( 1940年1月离职)、彭嘉庆先后任政委。 1940年9月,山东纵队进行第四次整训与整军,整编后辖5个旅和4个支队,计5.4万人。 第1旅由王建安任旅长,周赤萍任政委; 第2旅由孙继先任旅长,江华任政委; 第3旅由许世友任旅长,刘其人任政委; 第4旅由廖容标任旅长,汪洋任政委; 第5旅由吴克华任旅长,高锦纯任政委; 第1支队由胡奇才任司令员,王子文任政委; 第4支队由赵杰任司令员,王一平任政委; 第5支队由王彬任司令员,王文任政委; 蒙山独立支队由邵子厚任支队长,朱则民任政委。 山东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山东抗日斗争的蓬勃开展,党中央更加认识到发展山东对于战争全局的重要性。而此时山东的人民抗日武装组建不久,武器装备落后,既缺乏战斗经验,又缺少领导干部,因而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常常处于日、伪、顽军的夹击之中,战局对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极为不利。中国共产党要在山东独立自主地担负起抗战的重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急需一支主力部队做骨干,帮助加强山东的抗战力量。 193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要求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此后,八路军第115师永兴支队(第5支队)、第129师津浦支队、萧华率领的八路军第115师343旅部分部队进入山东北部的冀鲁边区,从而开创了冀鲁边区抗战的新局面。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根据中央“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精神,毛泽东在会上正式提出:“派兵去山东。” 1938年12月上旬,遵照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指示,第115师第685团改用苏鲁豫支队番号,奉命出发奔赴山东,于月底到达湖西地区,逐步创建了湖西抗日根据地。 1939年2月,第115师第344旅代旅长杨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旅直警卫排、一个炮兵排、一个工兵排和部分干部挺进直南地区。与第344旅独立团、特务团及冀鲁豫边游击队第二支队等部队会合后,整编为第115师冀鲁豫支队,开辟了鲁西南抗日根据地。 除以上三块根据地外,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领师部、直属队及第343旅第686团,以东进支队名义,横穿山西,经河南北部,于1939年3月1日进入山东鄄城境内,创建了鲁西平原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115师主力部队自挺进山东以来,1939年3月3日首战樊坝,旗开得胜,声威大震,5月中旬陆房突围,粉碎了日军歼灭第115师主力部队和鲁西党政领导机关的企图,影响所及,震动全国。8月2日打响的梁山战斗,又创造了在兵力相当、装备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全歼日军1个大队的模范战例,大大提高了广大指战员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信心和勇气。 而后,八路军115师开赴鲁南,巩固扩大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1939年9月开始进军郯马平原,1939年12月组织滕东反顽与兑头沟伏击战,1940年2月开始三打白彦镇。一系列战斗均取得了辉煌战果,打开了山东抗战的新局面。 1940年5月,第115师独立支队在支队长陈士榘率领下由山西进入山东,10月间到达鲁南。 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后,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使山东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并帮助建设八路军山东纵队。 1943年3月,第115师与山东军区合编为新的山东军区,在罗荣桓等同志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浴血奋战,不断开创敌后抗战的新局面,迅猛扩大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存在着八路军115师和作为地方武装的山东纵队两支武装,实行统一领导势在必行。但是这个统一过程却几经波折,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115师领导之间存在着许多分歧,团结问题让中央忧心忡忡。 自115师入鲁后,在山东就存在着115师和山东纵队这两支平行的党的武装,都受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直接指挥。 对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指挥问题,中共中央最初决定由徐向前、朱瑞统一领导。 1939年4月13日,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的部队。6月下旬,徐向前、朱瑞奉中央命令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县王庄,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统一指挥山东、苏北的抗日武装力量。 8月9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以朱瑞、徐向前、郭洪涛、陈光、罗荣桓、黎玉为委员,以朱瑞为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工作,第一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 1939年10月,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合并(山东纵队番号仍保留),统一指挥山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早在1938年5月,中央派郭洪涛率一部分军政干部到山东工作,并由郭洪涛任省委书记兼军事部长。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2月,山东分局在沂水县王庄正式成立,郭洪涛、徐向前、朱瑞、罗荣桓、黎玉、张经武、陈光、彭雪枫为委员,郭洪涛任书记。以朱瑞为首的山东军政委员会,也是山东党政军民的统一领导者。到底是以郭洪涛为首,还是以朱瑞为首,在实际中不好把握。 由于资历尚浅,黎玉不是山东领导核心的人选。1936年4月,黎玉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东。5月1日,黎玉恢复和重建了中共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1940年7月26日,在临沂青驼寺选举产生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并产生了全省统一的半公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简称战工会),由黎玉任主任委员,实际上行使山东省政府的职权。1945年8月,正式成立了以黎玉为主席的山东省政府。 1939年10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山东分局兼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郭洪涛回延安,朱瑞接任书记。为了统一八路军第一纵队和115师的建制和实施统一领导,1940年6月1日,徐向前、朱瑞、黎玉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建议115师归八路军第一纵队建制,以徐向前为115师师长,陈光为副师长,罗荣桓为政委。 但6天后,徐向前即离开山东返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筹备工作。在徐向前离开山东之前,张经武也离开山东返回延安。 由于徐向前的崇高威望,第一纵队实际上是以徐向前为核心才存在的。在徐向前离去后,无人能取代他来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此后,八路军第一纵队的番号实际上不存在,由山东纵队指挥所属部队。而徐向前、朱瑞、黎玉所提的将115师划归八路军第一纵队建制的建议,自然也无法实施,由第一纵队统一领导山东武装的计划随之不复存在。 在徐向前离开山东后,身为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和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的朱瑞,在组织上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班子的核心。 朱瑞,1905年出生于江苏宿迁,1928年在苏联克拉辛炮兵学院学习期间入党,1930年回国。历任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红三军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委等职务。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瑞奉中央之命,就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委书记。 为了解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问题,八路军总部(简称集总)不得不就此问题与党中央和毛泽东协商。 党中央面对山东领导班子的矛盾,及时地鼓励了罗荣桓和陈光。虽然有党中央和集总的耐心调解,但是山东根据地的统一领导问题解决起来还是难度很大,几经波折。 1941年3月10日,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以陈光为首的115师军政委员会。7月5日,彭德怀、左权、罗瑞卿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建议由滕代远任115师师长或者代师长,陈光为副师长。7月27日,陈光、罗荣桓也致电中央军委和集总,要求迅速统一山东军事领导与指挥。 为了解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问题,党中央再次做出了调整。在山东军民反“扫荡”的严酷斗争环境中,为统一解决山东军政领导和作战指挥的问题,194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决定:以山东分局为统一山东党政军民的领导机关,暂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同志组成,朱瑞为书记;山东纵队归115师首长指挥,配合作战; 山东纵队及115师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罗荣桓、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为委员,罗荣桓为书记。 这样的决定,等于再次明确了山东分局书记朱瑞是山东根据地的领导核心。 在山东分局委员的分工上,决定由分局书记朱瑞主持党的组织工作,罗荣桓主持军事工作,黎玉主持政府工作,陈光负责财委会工作。 1941年8月中央军委对山东根据地领导的调整,仍未解决山东领导层的团结问题,山东统一领导问题并未真正做到。 为了解决山东的领导层问题,党中央决定派从华中返回延安的刘少奇在途中专门去一趟山东,帮助慎重解决。 1942年3月3日,毛泽东给刘少奇、陈光、罗荣桓、朱瑞各发了一封电报,就山东问题作出指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央准备以罗荣桓代替朱瑞,彻底解决山东领导班子的问题。无疑,中央对朱瑞的工作是不满意的。 在山东分局委员中,黎玉是最先到山东的,也是恢复和重建山东省委的功臣,领导了徂徕山人民起义,在山东党和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作为老山东省委书记,本来有希望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成为山东党政军的领导核心。但他资历太浅,没有参加过长征,缺乏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主义和山头主义的作风,在干部的任用和主力部队的使用上与115师间存在着分歧。罗荣桓对黎玉的这种作风进行了帮助和教育。 为了协调115师与山东分局、山东纵队的关系,党中央与毛泽东可谓苦口婆心。 1942年3月8日,中央书记处致电黎玉,要求山东纵队多虚心向115师师部学习,尊重和接受陈光、罗荣桓的指挥;更多地帮助主力军,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4月10日,刘少奇到达沂蒙山区。刘少奇一到山东根据地,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先后和朱瑞谈了三天话,接着又同陈光、罗荣桓谈了一天一夜,然后同山东纵队政委黎玉谈了一天。在刘少奇的耐心劝说下,山东班子的团结问题有了改善。 5月4日,朱、陈、罗、黎四人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做了深刻的检查,提出了整改的措施。 1943年2月19日,黎玉致电集总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罗瑞卿并报中央书记处,提出统一山东领导的建议,建议罗荣桓任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后的山东军区司令员,朱瑞任政委兼分局书记。3月5日,彭德怀、滕代远、罗瑞卿致电毛泽东,完全同意山东分局的意见。 1943年2月28日,就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后山东人事安排问题,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征求意见。毛泽东的意见是,以罗荣桓为115师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115师代师长,黎玉为115师及山东军区副政委,朱瑞、罗荣桓、黎玉为山东分局常委,朱瑞为书记;陈光调延安学习。 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罗荣桓,告知党中央已经决定由他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并代师长,陈光回延安学习。 3月22日,八路军总部正式发布命令:“奉中央军委电令,实行一元化领导,决定山东军区与115师合并,并任命罗荣桓为军区司令员兼115师政治委员并代师长,黎玉为军区政治委员。原代师长陈光调延安学习。此令。” 1943年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致电山东分局,要求朱瑞来延安出席拟定于年底举行的中共七大。9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全面工作。 罗荣桓全面主持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之后,扭转了一度被动的抗战工作。在以罗荣桓为首的山东分局领导下,山东军民积极打击敌人,战胜了各种困难,根据地日益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我们党的一个完整的、重要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2年4月到,从苏北返回延安的刘少奇化名胡服,受党中央和毛主席委托,在山东工作几个月,深刻总结了抗战以来山东工作的经验教训。刘少奇回延安后向中央汇报,中央终于下定决心彻底解决山东军事不统一的问题,其方式就是山东纵队与115师从整体上进行合并。 合并是分为两个阶段实现的: 第一步,山东纵队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改为山东军区,1942年8月1日,山东纵队在沂蒙正式改为山东军区,政委黎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华。下辖鲁中、胶东、清河、鲁南军区和13个军分区、军区机动部队第5旅,山东军区在政治上归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在军事上由115师指挥。 第二步,将山东军区(原山东纵队)与115师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合并后部队的正式番号就是“山东军区”。仅把115师的番号予以保留。 合并前,115师下辖教导第1、第2、第5、第6旅四个旅;合并后,山东军区(原山东纵队)的四个军区与115师的四个旅进行了合并重组。 新的山东军区共下辖六个二级军区: 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罗舜初),由原山东军区的鲁中军区和115师教导第1旅主力编成。 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王麓水、傅秋涛),由原山东军区的鲁南军区、115师教导第1旅3团、教导第2旅5团编成。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由原山东军区的胶东军区和第5旅编成。 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由原山东军区的清河军区编成。 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政委王卓如),由115师教导第6旅编成。 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由原115师教导第2旅主力、教导第5旅和原山东军区的滨海独立军分区编成。 新的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由罗荣桓担任。组成新的山东军区后,清河军区完全是由原山东纵队改编而来的,冀鲁边军区完全是由115师改编而来的,其余的四个军区里原山东纵队部队和原115师部队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到1944年1月,清河军区和冀鲁边军区这两个原本“血统”较为纯正的军区也合并成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政委景晓村),原来的山东纵队和115师已经彻底融为一体了。 1945年8月初,山东军区辖5个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达23万余人。 8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旋即发出乞降照会。 为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大反攻任务,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于11日召开高级干部联席会议,讨论大反攻的进军任务,部署部队整编、城市接管、动员参军、支援前线和维持后方治安等项工作。 山东军区根据集总指示,将各军区的主力部队与基干部队编成山东解放军,辖8个野战师、12个警备旅;部分军分区作了调整。至9月初,连同地方武装共27万余人。 野战师 第一师由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机关及军区部队编成。师长梁兴初,政治委员梁必业,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西元。辖: 第1团,由滨海第6团改称,团长唐青山,政治委员吴岱; 第2团,由滨海第13团改称,团长江拥辉,政治委员高先贵; 第3团,由滨海独立第3团改称,原系山东纵队第2旅第6团,曾称莒中独立团、独立第3团,团长刘善福,政治委员钟生栋。 第二师 由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机关及军区部队编成。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刘兴元,参谋长贺东生,政治部主任王树君。辖: 第4团,由滨海第4团改称,团长杨大易,政治委员杨廷昌; 第5团,由滨海第23团改称,团长叶健民,政治委员黎新民; 第6团,由海陵独立团改称,团长江潮,政治委员李振邦。 第三师 由鲁中军区部队编成。师长王建安(兼),政治委员周赤萍,副师长胡奇才,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王文轩。辖: 第7团,由鲁中第1团改称,团长钟本才,政治委员李改; 第8团,由鲁中第2团改称,团长叶荫庭,政治委员胡寅; 第9团,由特务营、边防独立营、蒙阴独立营编成,团长汤景仲、岳峻,政治委员苟在松。 第四师 由鲁中军区部队编成。师长廖容标、孙继先,政治委员王一平,副师长周长胜,参谋长周长胜(兼),政治部主任欧阳平。辖: 第10团,由鲁中第4团改称,团长高文然,政治委员曹普南; 第11团,由鲁中第10团改称,团长翟明仁,政治委员张俄; 第12团,由鲁中第11团改称,团长方明胜,政治委员张健。 第五师 由胶东军区部队编成。师长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兼),参谋长肖镜海,政治部主任刘浩天。辖: 第13团,由胶东第13团改称,团长夏侯苏民(代),政治委员车学藻; 第14团,由胶东第16团改称,团长杜永海,政治委员王伟之; 第15团,由东海独立第1团改称,副团长李洪茂,政治处主任郝亮。 第六师 由胶东军区部队编成。师长聂凤智(代),政治委员李丙令,副师长蔡正国,参谋长蔡正国(兼),政治部主任李冠元。辖: 第16团,由胶东第14团改称,团长江燮元,政治委员田野(代); 第17团,由西海独立团改称; 第18团,由中海独立团改称,团长官峻亭,政治委员姜子宽。 第七师 由渤海军区部队编成。师长杨国夫,政治委员周贯五,副师长龙书金,参谋长阎捷三,政治部主任徐斌洲。辖: 第19团,由渤海直属团改称,团长郑大林,政治委员孙正; 第20团,由渤海第四军分区直属第1营、博兴独立营及沾化地方武装编成,团长陈乙斋,政治委员李雪炎; 第21团,由渤海第二军分区3个独立大队编成,团长赖金池,政治委员王洪模。 第八师 由鲁南军区部队编成。师长王麓水,政治委员王麓水(兼),副师长何以祥,政治部主任曾明桃、丁秋生,参谋主任马冠三。辖: 第22团,由鲁南第3团改称,团长王吉文,政治委员陈德先; 第23团,由鲁南第5团改称,团长陈士法,政治委员王六生; 第24团,由鲁南独立大队、铁道大队、微山湖第一大队合编,团长贾耀祥,政治委员李荆山。 警备旅 警备第一旅 由鲁中第一军分区所属各县武装编成。旅长陈奇(兼),政治委员李伯秋。辖: 第1团,团长邓和山,政治处主任金石秋; 第2团,团长柯邦坤,参谋长巫景权; 第3团,团长张明三,政治委员张慧源。 警备第二旅 由鲁中第二军分区所属各县武装编成。旅长吴瑞林(兼),政治委员孔繁彬。辖: 第4团,团长陈宏,政治委员董超; 第5团,团长岳峻,政治处主任张奎一; 第6团,团长魏振华,政治处主任王昕 警备第三旅 由鲁中第三军分区所属各县武装编成。旅长钱钧(兼)、胡奇才,政治委员熊飞。辖: 第7团,团长徐振明,政治处主任陈相舟; 第8团,团长郑志士,政治委员张海棠; 第9团,团长戴文贤,政治委员刘振华。 警备第四旅 由鲁中第四军分区地方武装编成。旅长孙继先(兼),政治委员李耀文。辖: 第10团,团长柯邦坤,政治委员余辉; 第12团,团长叶声,政治委员魏伯亭。 警备第四旅(注意有两个警备第四旅,由不同的部队改编而成) 由胶东东海军分区两个独立团编成。旅长刘涌,政治委员仲曦东,参谋长张怀忠,政治部主任张少虹。辖: 第7团,由独立第2团改称; 第8团,由独立第4团改称。 警备第五旅 由胶东各军分区抽调部队编成。旅长贾若瑜,政治委员廖海光,参谋长卜才,政治部主任刘浩天。辖: 第9团,由南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称; 第10团,由西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称。 警备第六旅 由渤海军区所属地方武装编成。旅长刘贤权,政治委员陈德,副旅长郑大林。辖: 第11团,由渤海第二军分区陵县、平禹、德平、商惠等县武装编成,团长朱耀华,政治委员杨爱华; 第12团。 警备第七旅 由渤海第五、第六军分区武装编成。旅长赵寄舟,政治委员李曼村,副旅长许云轩,政治部主任丁士采。辖: 第13团,由长山独立营、高苑县大队、第六军分区基干第三营编成,团长杨信,政治委员张维滋、克明; 第14团,由渤海第五军分区直属团改称,团长宫愚公(代),政治委员王效禹。 警备第八旅 由鲁南第一军分区地方武装编成,军分区机关兼旅机关。旅长贺健(兼),政治委员杨士法(兼)。辖: 第15团,由尼山、费县、温河等县部队编成,团长贺健(兼),政治委员杨士法(兼); 第16团,由双山、滕县等县部队编成,团长董鸣春,政治委员万春圃。 警备第九旅 由鲁南地方武装编成,第三军分区机关兼旅机关。旅长胡大荣(兼),副旅长王献庭(兼),副政治委员李青(兼),参谋长陈士法。辖: 第17团,由兰陵、峄县等县部队编成,团长陈香斋,政治委员曾文彬; 第18团,由运河支队改称,团长胡大勋,政治委员童丘龙。 警备第十旅 由滨海军区地方武装编成。旅长张仁初、赵杰,政治委员刘伟、田海山,副政治委员王建青。辖: 第19团,团长王明礼(代),政治委员牟景途; 第20团,团长朱开智,政治委员赵昭。 警备第十一旅 由独立第2旅与临沭独立团编成。旅长莫正民,政治委员覃士冕。辖: 第21团,团长郭廷万,政治委员晏成山; 第22团,团长钟显文,政治委员袁洪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