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中华文学•散文】门 图/祭奠英雄的节日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4-04-24 发布于四川


大中华文学·散文随笔展台



——微刊总第2384——

        

  作家简介

  门 图: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勐海县文联副主席,勐海县作家协会主席。

  
  祭 奠 英 雄 的 节 日
——写在“耶苦扎”获西双版纳州级非遗文化代表项目之际
 
PART-01 
引 子
  欢喜之日又传喜讯。
  每年元月2至4日,是西双版纳州哈尼族法定的新年嘎汤帕节。龙年的头几天,我忙着走村串寨到各乡镇参加农村亲朋好友的节庆活动,自家过节的时间延迟到元月6日,因为到了6号农村朋友基本过好节了,我要宴请的农村同学和在县城的亲朋好友都可以来了,关键是“6”代表着吉祥、顺遂,我向来自信选择在良辰吉日办事一定顺利。
  6号这天,我和妻比往常提前半小时起床。洗漱完后,我先骑摩托车去两公里新街买菜,妻子留在家里烧水、杀鸡。回到家后,我喊来了妹妹和妹夫,两对夫妻4个人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准备节日宴席。
  当晚6时,我们邀请的亲友陆续到来,门氏家族庆祝2024年嘎汤帕(新年)的宴会即将在门氏窝棚开席。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打电话的是西双版纳州哈尼族学会常务副会长唐标兄弟,他一是向我表示节日的祝福和问候,二是告诉我一个喜讯:由西双版纳州哈尼族学会提交的关于耶苦扎节申报非遗文化的申请获得批准,耶苦扎成功列入西双版纳州第七批非遗文化代表项目。
  耶苦扎申遗成功,是哈尼族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我当即把这喜讯告诉在场所有人,正沉浸在节日欢乐气氛中的亲朋好友听闻此喜讯,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欢欣鼓舞,大家频频推杯换盏,开怀畅饮,直至通宵达旦。
耶苦扎概述
  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有12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活舍 (红秀)、老扛翁、欠开(播种祭)、不爹扎朗、白娥年(捉土蚕)、耶苦扎、优拉、亚鸡、看耶、念崩年、窝多欠怒肖、嘎汤帕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耶苦扎、嘎汤帕等,这两种节日至今在所有哈尼族村寨中保存和传承,另外,活舍(彩蛋节)、老扛翁(竖寨门)和亚鸡阿培(驱鬼)在相当一部分村寨中流行。
  12个传统节日中,有欠开阿培、白娥年、念崩年、窝多欠怒肖等多个节日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这些祭祀性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嘎汤帕、耶苦扎等则属于全族共有,以行政区域或村寨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
  耶苦扎,是哈尼族僾尼语,其中,耶苦,是古代一个人名,据传他是哈尼族支系僾尼人传说中造天造地造万物的天神“阿培明耶”的幼子,是僾尼人心目中的英雄;扎,也是僾尼语,本义为吃,这里引申为祭祀(祭拜)、缅怀或纪念。耶苦扎,连起来就是缅怀或祭拜古代英雄耶苦的节日。
  耶苦扎,亦叫耶苦阿培,耶苦即上述一位古代的英雄人物;阿培,是僾尼语,一词多义,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名词,即祖爷,即爷爷的上一代(爷爷的爸爸)僾尼人叫“阿培”;二是专指已故先人;三是节日,耶苦阿培中的“阿培”即为节日,译成汉语就是祭拜或纪念英雄耶苦的节日。
  耶苦扎曾是西双版纳僾尼人12个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体现在历时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多。相传这个节日最初时要过15天,节日期间天天在家喝酒吃肉,任何人都不准下地干活,贫穷人家过了几天就再也没有酒肉吃了,他们便相约着去富有人家里吃喝,吃着吃着,富有人家后来也吃不消了。田地里的庄稼,因为长时间没人管理,草长得比庄稼都旺盛,这样下去,庄稼收成就要受到影响。于是,僾尼人商量着把节期缩短至4至5天,这个情况一直沿袭到现在。
  关于耶苦扎的具体内容,据我二伯罗加、外公飘克介绍,过耶苦扎时,要举行杀牛祭祀仪式,祭祀对象是英雄耶苦和阿培(指已故祖先);耶苦扎时要组织搭秋千架、荡秋千活动(后边有详细介绍);要提前煮苞谷或谷子,酿造白酒,亦称自烤酒;要蒸糯米舂粑粑,杀猪宰鸡,备办宴席,宴请亲朋好友;要走村串寨拜访长老和亲友,互相祝福和问候;要在村寨“滇哈”(娱乐场所)开展一系列歌舞娱乐活动,如对山歌、跳“的博搓”(民间舞蹈)、竹桶舞、采茶舞,同时,开展刺绣比赛,举办男女服饰展演,以家庭为单位自愿提供一桌或若干桌酒席形式组织长桌宴活动,看谁找的山珍野味多,谁的烹饪技术好。随着时代的发展,耶苦扎这一传统节日,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它与傣族的泼水节、拉祜族的拉祜扩、布朗族的桑干节一样成了节日搭台、经贸唱戏的平台,成了民族团结的大舞台。
  耶苦扎虽然是一个重要节日,但这个节日自古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过节月份和日期。从目前国内的西双版纳、普洱等州、市,以及缅、泰、老等东南亚阿卡人(哈尼族)开展活动的情况看,耶苦扎的时间通常在每年公历的七月中下旬或八月初之间,选一个属牛日为起始日。具体月份和日期则由各村寨嘴玛(寨主)自行决定。
  事实上,有不少社会学者、文化人士多次呼吁或发出过统一耶苦扎过节时间的呼声。
  2017年,西双版纳州哈尼族学会曾在南糯山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耶苦扎节期统一事宜。笔者有幸参加了那次会议,会议在听取与会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曾明确建议耶苦扎节期统一于阳历7月最后一轮属牛日为起始日举行活动,会后还卬发了文件。但从后来的执行情况看,这个决定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各地哈尼族村寨依然我行我素擅自组织过耶苦扎,暂且不说在西双版州的范围,就连哈尼族最集中的格朗和乡也统一不了。以2023年为例,格朗和乡5个村委会,帕沙村提前在7月份的第一轮属牛日过,南糯山、帕真、苏湖、帕宫村则于7月的最后一轮属牛日即21日开始。而勐海县的西定、打洛、勐宋则固定在每年公历的8月初。
  看来,统一和规范耶苦扎的时间和内容,州、县哈尼族学会和相关部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耶苦扎,祭拜英雄耶苦的节日
  耶苦扎,是祭拜英雄耶苦的节日,耶苦,是我们僾尼人传说中的民族英雄。
  僾尼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耶苦扎由来的传说故事,每一种传说都与耶苦有关。1987年,笔者在勐海县第二中学(后改称格朗和中学)执教时,根据乡政府召开的“耶苦扎”座谈会纪要,整理了一则题为《耶苦扎的由来》的民间故事.该文先后被《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故事集》《云南民族报》“庆祝格朗和乡建乡40周年专版”等收录和刊发,成了如今陈述耶苦扎来历的通用依据。故事大意是这样的:相传古时候,僾尼山寨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虫灾,成千上万只头上长角、身大如狼的害虫,啃吃完田地里的庄稼作物,又登上僾尼人的木楼糟蹋主人家穿戴的衣物。僾尼人用刀砍害虫,被砍断成两截的害虫又独自变成完整的一只,害虫越来越多;僾尼人用火烧它,火一烧起,害虫身上就会长出翅膀飞走;僾尼人改用水淹,可害虫会游泳,水也淹不着它,僾尼人对害虫恨之入骨,却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有长吁短叹无可奈何。天神“阿培明耶”了解到这一情况,很是同情,委派自己的小儿子耶苦下凡到人间解救遭受苦难的僾尼人。耶苦通过反复观察,发现害虫喜欢吃有腥味的东西,他割破自己的手腕,用自己的鲜血拌上毒草喂害虫,害虫被消灭了,耶苦也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据说,耶苦去世的那天是属“牛”日,从那以后,每年这一天僾尼人都要杀水牛祭奠耶苦,久而久之形成了耶苦扎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耶苦为解救苦难的僾尼人遇难后,耶苦的儿子苦里苦拉(音译)按照僾尼人父子连名的习俗,将耶苦牺牲日定为祭祀日,并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耶苦扎。
杀水牛,祭祀英雄、慰劳民众是耶苦扎节固有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过节,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杀猪宰鸡,备办酒席,先以虔诚之心祭拜祖先,接着宴请宾朋好友。耶苦扎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这个节必须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统一过,而且,节日头一天要以村寨为单位宰杀一头或数头水牛(条件好的村寨则以小组为单位),牛肉(包括骨头、肠肚等)要根据这个寨子的户数平均打堆,村寨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份,这体现了哈尼族僾尼人民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老少无欺和人人平等。每家主人要用牛肉和其他祭品(如茶、酒、糯米粑粑、鸡肉稀饭等)先行祭祀英雄耶苦和其他已故祖先(阿培)。
  耶苦扎是我比较看重的节日,每年耶苦扎期间,我都要拜访好多亲朋。去年7月18日,是格朗和哈尼族乡“耶苦扎”的起始日,我应邀去小贺拉新寨桑戈家。小贺拉地处县城东南部,从我居所门氏窝棚到小贺拉全程11公里,其中三分之一是柏油路,三分之二为水泥路!我们半小时便抵达了目的地。出发时,我给桑戈打了电话,告诉他我们已在路上,言下之意是可以准备饭菜了。我们到达他家的时候,桑戈以及他儿子、母亲在厨房忙着张罗午餐。桑戈不无歉意地说:今天是过节第一天,早上寨子里杀牛,我家又刚杀了一头猪,各家忙各家的,请不到帮手,午饭得晚一点吃。桑戈说着,把我们带到屋外阳台左边的茶几旁,叫我们边喝茶边闲聊。说完,又进厨房去了。桑戈的妈妈知道我们平时吃得早,担心我们饿肚子,拿出几块刚舂好的粑粑让我们吃,垫垫底。
  约莫过了半小时,出门祭拜村中长辈和家族老人的桑戈老婆回来了。她顾不上歇息,抬出一张大篾桌摆在我们阳台右侧,在客厅摆了一张小一点的桌子。接着,一家人忙出忙进,端菜的端菜,摆碗的摆碗,一会儿就把两桌子饭菜都上齐了。今天来的客都是桑戈家的亲戚和朋友,彼此间互相认识,年纪大的是桑戈叫的,和桑戈一起在阳台吃,年轻的客人是桑戈儿子叫来的,跟桑戈儿子在客厅吃。桑戈的妻子、母亲,还有从城里回来的桑戈的妹妹则继续留在厨房里忙碌,负责热菜、加菜、迎客送客,这是哈尼族当家女性的传统美德。
  席间,我发现有多个菜品是用牛肉加工的,如剁生、牛烂烀、酸笋煮牛肉、凉拌牛肚、火烧牛皮(用于蘸剁生)等。哈尼族有个习惯,耶苦扎第一天,第个村寨都要杀牛祭祀耶苦。据说,耶苦牺牲那天是属牛日,哈尼族向来敬重水牛,杀水牛祭祀耶苦体现了哈尼族对英雄的崇尚和敬仰。
  曼丹,是我经常光顾的僾尼山寨,原因是那里有我9年寒窗共读的同学先培,有几年前相认的一奶所生的胞妹加培,还有好客大方的好兄弟康四。
  我本来是打算20号去曼丹的。在与先培同学的微信聊天中,我得知她的女儿20号要回贵阳,在勐海的两个姊妹也要跟着去贵阳玩几天。先培有4个女儿,两个嫁到了贵阳,两个留在勐海。孝顺的女儿过年过节都要回来陪伴母亲。3女儿不久前领养了一个小孩,这次没有回来,在勐海的大姐和小妹这次就是去贵阳看这个小孩的。孩子们一走,家里就只剩先培孤零零一人了,我不想让她辛辛苦苦筹备节日盛宴款待我们,所以临时更改了原定行程,提前一天去曼丹。
  我同时邀约了县城里另一位同学禾伍,我们各自从不同方向驱车出发,说好在曼丹先培家会合。我开车比较慢,家又住城郊,提前10多分驱车出发,于11时30分抵达曼丹篮球场,先停车,再打电话问禾伍,他说还有10多分才能到,叫我直接去先培家等他。
  到了先培家,但见先培和小女儿正在厨房忙活,长女和二女儿则在阳台拣折二根。同学中,先培是有福气的,生了4个小孩,全是女儿,个个貌美如花,关键是个个懂事乖巧,关心孝顺母亲。先培常说,只要女儿们回家,她就少做或不用做家务活。而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同学是望尘莫及,只有羡慕份儿。
  在与先培闲聊中,禾伍同学来到了,饭菜也准备就绪。先培和三个女儿一齐动手,分别在阳台和伙房各摆了一桌,先培的女儿们和她们约请的年轻人在厨房,我们3个同学在阳台,开席前,先培通过电话叫来了李成母子俩、弟妹加培还有她的亲家,凑够了一大桌!
  因为是同学和亲戚,席间有很多话要说,我们边吃边聊,边喝边侃,席间还有人不断加入,每增加一人,我们又加一杯酒,就这样,一顿午饭竟花了3个多钟头。直到下午4时,我们在邻居康四兄弟再三催促下,离开先培家,跟先培、加培一道转移去康四兄弟家。兄弟康四家又为我们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宴席,直到夕阳西坠夜色渐浓,东道主才肯让我回家。
  离开康四家,我再次跟随先培回到她家。这是哈尼族代代相传的习俗:凡到僾尼寨探亲访友,无论你一共停留多久,去探访多少人家,返程前必须再回到最先去的那家,由那家主人欢送至村口,最终踏上返程路……
秋千,是耶苦扎最主要的娱乐器具
  7月20日是周三,上午10时半,我们如约前往苏湖村丫口老家。
  丫口老寨是我们3姊妹(我、姐姐、妹妹)出生、成长的故乡,我在那里学习、生活了17个年头。直到现在,丫口老寨仍有我很多的亲戚、同学和朋友,临近耶苦扎的时候,寨里有好多亲戚、同学都向我们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老天有眼,天公作美,我们出发时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快要抵达寨子时,雨住天晴,风清气爽。我们的心情也如放晴的天空格外轻松、愉快。我们先去妹夫的侄姑爷黑四家吃午饭。后来,妹妹带着她嫂子去了她初中同学车三家。妹夫等一众男生继续坐在桌边吃喝。我不好酒,坐功也差,席间,我先后离席好几次,下楼在屋后转悠、观赏风景!
  下午4时许,我们离开黑四家,原路返回到丫口老寨篮球场停车。球场中部一侧有20多年前由我组织修建的“功德碑”,球场南面有前些年修建的社房兼活动室,另一侧立有一架巨型秋车架。秋千,僾尼(西双版纳哈尼族)语叫Lavqceq(拉彻),荡秋千,叫Lavqceqbiq(拉彻毕)。它是耶苦扎最主要的娱乐工具,也是圣吉之物。每个村寨每年耶苦扎时,先要搭建一个秋千架,秋千一般由4棵粗壮结实的栗树相互交叉,配之以秋梁、秋绳搭配而成。
  立秋千、荡秋千有很多规矩和要求,节前头天,村寨每家派一男子相约去山上砍作为秋柱的栗树,每棵树上留一节带有枝叶的头,扛回寨里滇哈(娱乐场)后,由嘴码(寨主)先选适合栽柱地点,亲自挖洞(至少要挖3锄,然后交其他代劳)。秋千搭好后,亦先由嘴玛先行祭秋并试荡3下,其他人才可开荡。耶苦扎结束,由嘴玛将秋绳收起绕至秋梁,严禁任何人荡秋,也不许男女青年在秋架下谈情说爱,直到秋千倒塌、腐烂,也不能将其拿回去当柴烧或作他用。
  以往过耶苦扎,寨里男女老少要组织各种形式荡秋活动,场面非常壮观,所以,耶苦扎又有Lavqceqbiq之称,即打秋节!
  今天我们见到的丫口老寨的秋千,是由四根粗钢管做成的,属于永久性秋千,每年只需砍来一些新鲜树枝,分别插入4根钢管(秋柱)顶端口,伪装成树头!
  无独有偶,7月31日,在勐混打别寨,我发现那里的秋千也是钢管做的,看来,在倡导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下,这种不用砍树、省时又省力的钢质代替树木做秋千的新时尚势在必行,值得点赞。
  我妻子和妹妹以往很少到秋场来,现在秋千就在眼前,她们颇感新奇,跃跃欲试。我妻子先行荡了几个来回,接着,妹妹也荡了几次。我自己关注的是功德碑,我站在功德碑旁,叫妻子拍了几张照。尔后,走近秋千架,为俩妯娌拍了几张荡秋图。
  这时,有一群来自城里的青年男女正在秋场玩耍。看着阳光下秋架旁欢呼雀跃的人们,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1987年老家丫口老寨秋千场上的热闹欢腾的场面:我的“阿活”(婶)德白右手扶着秋柱,左手插在衣包里,正起劲地唱着秋千歌:
  儿勒,儿勒
  一年有十二月
  不是月月有节日
  一月有三十天
  不是天天得玩耍
  今天是耶苦扎的日子
  是僾尼人荡秋的日子
  来吧,住在村头的阿里(伙子)
  快快来荡秋千
  来吧,住在寨尾的阿布(姑娘)
  快快来荡秋千
  
  儿勒,儿勒
  劳动时不要想着玩乐
  过节时不要想着干活
  大家来荡秋千吧
  荡一次,五谷丰登
  荡两次,六畜兴旺
  儿勒,大家来荡秋千吧
  秋千高高荡
  荡去今年的艰辛与疲劳
  秋千悠悠荡
  荡来明年的幸福与欢欣……
  离开秋千场,小心翼翼穿过勐格路,来到公路下方的则伍家,与等候在那里的方二叔、朗路孃夫妇会合,来了一次热闹隆重、祥和欢乐的亲戚大聚餐。
  
粑粑,是节日祭品,亦是馈赠贵宾的珍贵礼物
  7月20日晚上,我接到阿布德电话,说她家明天在养殖场搞野炊欢度耶苦扎,要我带家人和朋友去玩。
  阿布明德是格朗和大贺拉人,早年外出打工谋生,成家和在勐海县城开店做生意。我和她同宗同祖,仅相隔三代,算是近亲。至今,我们还共用一个Aqpoeqbawvqlawvq(祭祖神坛)。她年纪比我小,按习惯我叫她阿布(哈尼语,对年轻女性的尊称)。考虑到野炊地点在县城东郊,路程不远,关键是去的话还可以见到众多亲戚朋友,想到此,我欣然应允。
  21日上午11时多,我携妻子、岳母和侄女小朱朱,我亲自驾车,由15岁的侄女坐在副驾驶室,一路负责导航指引方向,不到一锅烟功夫就顺利抵达目的地——阿布德养殖场。
  养殖场坐落于曼先村境内,原为一片荒坝,总面积大约10来亩。勤劳的主人把其中一半开挖成鱼塘,剩下的另一半场地用于养鸡鸭。鸡场建有围墙、大门和房屋,吃的、玩的、住的一应俱全。我们出发晚,12点多才到,先于我们抵达的人已开始用餐。我们先把带去的水果、饮料等礼物交给出门接应我们的阿布德,然后跟随她来到鸡场前面的鱼塘,鱼塘的正面、西面各建有一小栋水上餐厅,每个餐厅都备有烧烤器具和食材。我们走进西面的那个餐厅,其时,餐桌边有若干个客人,正围坐在铁烤架旁,边烤边吃。交谈中,得知其中的两位傣家少妇系姊妹,来自勐巴拉纳西的曼蚌傣寨,其中一位带有一小孩,据说小孩是4年级学生,与阿布德的女儿是同班同学,人群中还有一个操外地口音的汉族,从年龄和相互间亲密关系看,我猜测该汉人是其中一位傣家少妇的老公。
  在西双版纳,节日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无论哪个民族过节,主人都会热情邀请四邻八乡的朋友。今天与我们同桌的有汉、傣、哈尼、拉祜、彝5个民族。他们有的来自昆明,有的来自景洪,更多的是勐海本地人。桌子中间的炉火正在滋滋燃烧,烤盘上的粑粑、罗非鱼、猪肉、豆腐等烤得焦黄,诱人的香味在室内弥漫,向四周飘洒。大家相互祝福,相互劝吃、劝喝,好客的主人不时催促服务员过来,询问我们需要什么,装有自烤米酒、饮料、黄饭、白糯米饭的器具堆满一地,拌好佐料的新鲜鱼、生态鸡、小耳朵猪肉和其他原料正源源不断送进来,看来,主人今天不把大家喂撑灌醉是不肯罢休了。
  美酒要有美食,欢乐需要优美的故事,席间,有人多次询问耶苦扎的含义和由来故事,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这个从事哈尼文化研究的人来说不是一件难事,我自告奋勇,热心向大家介绍、传播哈尼族节日文化知识和习俗。
  和其他节日一样,过耶苦扎要舂粑粑,粑粑是祭品,要和牛肉等一起祭拜耶苦和其他祖先,粑粑是节日食品,每个人都要先品尝粑粑;粑粑同时亦是礼品,好客的主人一定会包几片粑粑馈赠尊贵的亲朋好友。
吃喝谈笑间,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此时的我已经酒足饭饱,腿脚也有点酸麻,我几次起身离席,在鱼塘边蹓达转悠!直到太阳偏西,想起家里尚有嗷嗷待哺的鸡崽,我不得不与同桌的美女帅哥们道别。
  行至门口,阿布德追了过来,她递给我一包糯米粑粑。她说,这粑粑是她自己手工舂制的,味道比机器舂得好。返程路上,我又遇到了好几场人正赶往阿布德养殖场。阿布德人缘好,朋友多,看来,阿布德和她家人今天一天注定要在欢乐和忙碌中度过了。
  从阿布德养殖基地返回家不久,我又接到夯更同学电话,她让我邀约一些同学去她家过节。于是,我立即联系了禾伍、边大、先培、查连、夯背等小学、初中9年同窗同学,马不停蹄赶往大贺拉夯更同学家。我们这批同学,小学、初中,9年同班同学,47年前毕业后,有的参加工作,有的回乡务农,其中大部分同学,数十年间未曾联系过。现如今,同学们都活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成了爷爷和奶奶。大家久别重逢,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小饮几杯后,心情亢奋,胆量也壮起来。学生时代的生活,譬如,某某给某某递过纸条,某某给某某送过毛巾,还有某某对某某好感,等等,一时间成为中心议题。但说实话,我们小时候,学校管制相当严厉,学生间是不敢明目张胆地恋爱的。唯一相同的是,任何时代,正处青春期的人对异性的暗恋与思念是不可避免的,表达的方式亦是多种多样的,当然都是隐秘的。我敢确定的是,我们班同学之间谈恋爱的人肯定不多,真正在同学之间恋爱成功结为夫妻的只有今天的主人夯更与老夺同学,可惜老夺同学英年早逝,让自己的老伴年轻守寡。否则,今天她俩必定成为同学们调侃、攻击的对象。我自己是爱情的晚熟者,初中毕业时刚满17岁,读书时根本不懂男女之情。不怕大家笑掉牙,我直到23岁才开始恋爱,而且是女方主动给我写的信,第一位恋人两年后成了我的前妻。当然这并不影响同学之间的调侃,大家都知道,饭桌上的说笑全当娱乐,谁也不会把它当真。同学家的上空飘荡起欢乐的歌声:
  一天说不见也能遇见10个美女
  可惜见谁也不如见你一面
  一天不听也能听到10个姑娘的声音
  可惜听谁的直声音也不像你的声音
  我想把笋叶刻成你的模样挂在床头
  想你的时候看看墙上你的样貌
  可它始终不是你真容……
  人,往往是一个茅盾体,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谦逊,你劝我我推你,谁也不肯带头。可情绪一旦调动起来,唱歌的欲望非常强烈,不用指名道姓,就有人主动献唱。
  你是一个美丽的姑娘,
  清秀的面庞像“活回老珠”(鸽子)
  可惜你不是“活回老珠”
  你若是“活回老珠”
  我一定捉你回家精心喂养
  你温柔的声音像甘甜泉水
  可你毕竟不是泉水
  我无法捧你来解渴……
  时针,滴滴哒哒向前;歌声,继续在大贺拉的上空震响。尽管大家还没有尽兴,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天从11点多来到大贺拉,现在已经是夕阳西下的傍晚了,我们该告辞了。作为此次活动的倡议者和组织者,我提议所有从外面来的客友一起来一首告别的合唱:
  亲亲的兄弟姐妹们
  分手的时候到了
  我们该回家了
  你们不要难过
  我把思念留给你们
  你们不要悲伤
  我把歌声留给你们
  明年的今天我们还要来
  大家痛痛快快闹个够……
  合唱结束,我们准备告别,主人与村民不依,执意要我唱一曲。实在没法,我清清嗓子,唱道:
  你在的地方我都想在
  无论你在哪里
  请允许我跟你在一起
  你去的地方我都想去
  无论你去哪里
  请允许我陪你一起去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
  我都想跟你在
  今生今世我都想跟你在
  下辈子我还要与你在一起……
  曲终,我们向主人夯更和在场者一一道别,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路,我们的身后,传来了东道主深情的欢送歌声……
——————本刊架构——————
  
文学顾问:贾平凹
学术顾问:赵义山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广东省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四川省省直(红星)作家协会校园文学专委会
指  导: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
      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

社  长:方晓涛

执行社长:陈志越

总  编:曾令琪

执行总编:周晓霞 万郁文

副  总  编:胥树东 李顺治 杨爱民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