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鼠年“嘎汤帕”札记 || 作者:门图

 作家平台 2020-08-12

鼠年“嘎汤帕”札记
作者:门图

嘎汤帕是西双版纳哈尼族新年节,旧时多在年末岁首间举行,以属牛日为起始日。相传最初要过15天,节期村村寨寨杀猪宰牛,家家户户饮酒吃肉,很多贫困人家杀不起猪,只好到富有人家里去吃,结果,富人家也被吃穷了。由于节期过长,地里的草比庄稼还高,庄稼面临绝收,大家于是商议着把节期缩短至3天。1987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哈尼人民的意愿,将每年阳历元月2至4日作为西双版纳州哈尼族法定新年节固定下来,从此,西双版纳哈尼族有了统一的新年。

今年,我个人的嘎汤帕庆祝活动从猪年12月22号开始,至庚子鼠年元月6日结束,历时半月,其间,先后9次深入勐海镇纳曼井、勐遮镇曼给,格朗和乡曼丹、小贺拉、朗兴,勐宋乡蚌囡等4个乡镇10多个哈尼村寨与父老乡亲、同胞好友举杯换盏共庆佳节。本文记述的,是活动中的一些见闻与感受。

——题记。

“嘎汤帕”的欢笑声

庚子鼠年第一次观赏樱花,是在元月1日,在去曼丹爱尼寨过“嘎汤帕节”的路上。

    那天早上,我从小贺拉新寨返回位于勐海县城西郊的家,小憩几分钟后骑摩托车赶往曼丹。曼丹寨不远,全程十多公里,坝子、山区各占一段,坝子一段系柏油路,宽敞且平直,山区一段为水泥路,路面较窄且弯道多。这两天寨子里过节,城里的很多朋友都往寨子跑,我约不到人只好单枪匹马去,骑摩托车不仅方便还可一路观赏美景!

    从县城西郊我住地“门氏窝棚”出发,沿勐海至勐混二级公路行驶5公里,往左拐进通往帕宫村的山路,从这里到曼丹爱尼寨还有五六公里,沿途几乎都是上坡,路两旁偶尔可见村民们种植的甘蔗地、茶园,农地以外的山林呈现一片墨绿色,其间夹杂着很多樱桃树,宛若满天星辰散落于山坡、茶园和路旁,时下正是樱花初放时节,漫山遍野的樱花正竟相绽放。不知是树种不同还是土壤、气候原因,尽管沿途都生长着樱桃树,但分布的密度不同,有的地方樱树东一株西一棵零星分散,远望,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绿叶映衬红花,绿如碧玉红如朝霞。越靠近村寨,樱树的密集程度越高,几乎是一株接一株连成一片,仔细观赏,樱花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鲜艳的,浅红的,还有粉色的和淡黄色的,一团团一簇簇颇为壮观,惹人眼球,我不得不一路走,一路停,一路看,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短短几里路竟走了一个多小时。

    曼丹是我经常光顾的村寨,那里有我同学先培和好多家亲戚。先培家我以前也去过,知道她家所在位置,我直接把摩托车开进她家楼下(一楼)院子里,引擎声似乎在向主人报告我的到来,同学先培循声下楼迎接。

“早就等着你了,”她说:“菜都要整好了。”

我随她上楼,走到二楼阳台时,我告诉她在半路看樱花,延误了时辰。

“来,先在这里休息一下,”先培的老公从厨房走出来招呼我:“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一会就可以吃饭了。”

我随他进入客厅,拿出随身带在包里的充电器给手机充电,手机一路上拍照,电池快要干了。男主人趁机踅回到厨房倒茶水给我,然后,在我旁边沙发坐下,陪我聊天。

不一会,先培走进来喊我们吃饭。

    两张饭桌摆在客厅隔壁的厨房,靠门口的一桌为老人席。当时客人中属我年纪最大,又是女主人的同学,女主人还在忙着做事,一时没空入席,我由她老公陪同坐老人席,其余10多个同桌中,除男主人和他舅舅、小舅子外,全是男女主人邀请来的傣族老庚。另一桌摆在靠外墙一侧,主要是主人家的几个孩子和她们的亲友。

民族节日是亲友团聚的宴会,亦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桥梁。西双版纳生活着傣、哈尼、布朗、拉祜等民族,各民族共居一地,团结和睦,亲如手足。曼丹地处格朗和、勐海、勐混和布朗山乡接攘处,其周边生活着傣、布朗、拉祜、汉等民族,先培两口子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朋友多。她家于两天前杀了年猪,前面已经招待了两天,今天是第3天,但仍有好多客要来。今天来的大多是勐混、勐海的傣族老庚。其中有两对夫妇是曼丹傣的。席间,我还向他们请教了曼丹的地名,他们告诉我,曼丹是傣语,意即大象吃绿叶的村寨,据说过去这一带经常有大象出没,那里有大象喜欢吃的绿叶和竹子。曼丹爱尼则是后来从格朗和丫口老寨迁来的,因其村寨靠近曼丹傣,取名叫曼丹爱尼(哈尼族)。

    常听人们说,儿子是名气,女儿是福气。这次在曼丹,我算是有了深刻的领会和实际的验证。先培同学一共生育了4个孩子,清一色的女孩,我们戏称为“四朵金花。”其中有两个远嫁到贵州省,另有两个在本地打工,4个孩子1个比1个聪明能干,1个比1个懂事孝顺。先培告诉我,每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来,每次过年买猪买菜钱都是孩子们出,不用她们老人操心劳累。我相信同学的话,我也注意到,那天屋里屋外跑前跑后忙碌着的都是她的女儿女婿,父母只须负责招呼、陪同客人。

    曼丹寨的罗艳是我们家族成员,她原本活泼乐观喜欢歌舞,不久前突发脑梗塞住院,在生理和心里上遭受沉重打击。当我从微信里得知消息的时候,她已住进了州医院,偏偏我当时公务繁忙没时间去看她,等我稍微松闲想抽空去看她时她又出院回寨子了。两天前我接到她电话,说她们1号开始过节,叫我带亲友去她家玩,我今天来曼丹主要目的是看望她。我想叫先培带我去,又担心她家里客人多脱不开身,先培说家里的事可以交给她的孩子,她答应带我去。

    就这样,我随先培来到罗艳家,去之前打过电话,我们到她家时,两夫妇已摆好饭桌在等候我们。我们刚在先培家吃过,肚里的食物尚未消化,吃是吃不进去了,但毕竟过年,人家连饭桌都摆好了,不坐一下是说不过去的,也不礼貌。罗艳的娃娃们不在家,罗艳说他们刚吃好饭出去了,说是去了亲戚家。民族村寨过节就是这样,即使一个寨子人同一天过节,相互间还得走动一下,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和美德。罗艳生性乐观活泼,尽管大病初愈,精神气质还是不错,不靠拐杖也能站立、行走,状况比我想像的要好,而这主要取决于她良好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锻炼,难怪人们说最好的药物就是人的精神状态。

临别时,罗艳告诉我,按照医生的说法,她3个月就可以恢复如初了,而我希望她能更快一点好转。

    在从罗艳家返回先培家的路上,我们遇到了村委会支书二大,他坚持要带我们去他家小坐、喝茶。都是熟人,不便推辞,我们只好随他走进位于球场旁的家里。

当我们从支书家返回到先培同学家时,但见同学的孩子又在忙着支桌子摆碗筷。先培的老公告诉我们,之前的那场人到别家去了,他家里下午还有客人,他要我吃了晚饭再走。爱尼人过节就是这样,走了一拨又来一拨,要是来客不多,在原有饭桌上加几双碗筷即可,如果人多坐不下就得重新上桌。主人家得不停地切肉洗菜,不停地煮饭炒菜,忙得双脚难以落地,比平时在地里干活还累。但主人家都清楚,一年中毕竟没有几个这样的日子,他们宁愿自己辛劳换取客人的欢笑,虽累,却快乐着。

    嘎汤帕是西双版纳哈尼族一年一度传统佳节,旧时在年末岁首举行,具体以属牛日为起始日,相传该节日最初要过15天,节日期间天天杀猪宰牛,饮酒吃肉,很多贫困的人家杀不起猪,只好到富有人家里去吃,结果,富有人家也被吃空了,更为可怕的是,节日期间不得下地干活,时间一长,地里的草比庄稼还高,庄稼面临绝收。后来大家建议把节期缩短至5天,即使这样,旧时仍有很多贫穷人家过不起这个节日,嘎汤帕名存实亡。1987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哈尼人民的意愿,将每年阳历元月2至4日作为西双版纳州哈尼族法定新年固定下来,从此,哈尼族爱尼人有了统一的节日。今年嘎汤帕的日子,曼丹寨成了欢乐的港湾,大街小巷里,时有穿扮一新满面春风的人奔走相告,随意走进某一家,都能看到一桌桌兴奋的人们。人们常说烟酒搭桥,节日的餐桌米酒飘香,烟雾袅袅。不知从何时起,喝酒喝到兴奋时,西双版纳餐桌上时兴众人抡番齐声高呼起傣、哈尼、拉祜多民族酒令。今天是曼丹爱尼人的新年,自然要先由东道主敬大家一杯。男主人也不推诿,站起来说道“感谢大家光临,我敬大家一杯,祝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进八起多,”说着,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干,”大家应和着,一一干杯,场内响起色、色、色的喝彩声。

坐在男主人旁边的是一位傣族老哥,这回抡到他敬酒:“节日快乐,多戈,”他说。

“多戈,”大家齐声呼喊:“水、水、水”。

接下来喊拉祜族酒令:“日夺,夺、夺、夺!”

女主人先培向来喜欢歌舞,此刻,欢乐的气氛早吸引她来到我们的饭桌前,她在众人的要求和掌声中,唱起了爱尼人的《迎宾曲》.....

人的激情一旦被点燃就如同喷发的火山一发不可收,大家你一句我一段,爱尼、傣、拉祜、布朗歌抡番上阵,此歌唱罢那歌又起。歌声,送走了夕阳,歌声,迎来了晚霞。时不我待,我不得不向主人家告辞,怀着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心情踏上了返城的路。

    走到村头十字路口,我停下摩托,站到路边一块凸起的石头上回望曼丹,但见云蒸霞蔚的夜幕中,一幢幢独具风格的爱尼民居依稀可见,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耳边,不时传来丁丁冬冬的剁肉声,嘭、嘭、嘭舂糯米粑粑的声音,还有一阵阵舒心的欢歌笑语......

今夜,曼丹又将迎来一个欢腾的不眠之夜!

“格朗和”的舅妈

猪年12月29日晚接到阿三电话,说他今年要提前几天过嘎汤帕节,明天要杀猪请亲亲戚戚吃一顿饭热闹热闹,他希望我们3姊妹务必带着家人回去。他之所以提前过节,是考虑到正式过节那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做自家的事请各自的客,根本没有时间往来,更没有时间诓白聊天。

阿三说得不错,法定的嘎汤帕时间为元月2至4日。哈尼人热情好客,过年过节喜欢邀请亲朋好友,大家分身乏术,往往克了一处就克不了他处。提前或延迟几天过节,亲友之间便有了选择时间的余地。可惜阿三电话还是来晚了,我明天得去纳曼井过节,这事在好几天以前就说好了的。阿三说若是上午来不了,下午来也行。话说到这一步,我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阿三真名叫爬三,是我二舅克爬的三子。二舅一家四个儿子,他大哥无子嗣,二舅就把三子过继给了哥哥,阿三从此成了他大伯的养子。按照哈尼族习惯,舅舅的儿子仍然是我的舅舅。阿三比我小两岁,是我妹妹小学和初中的同班同学,因为是一个寨子人,又是亲戚,小时候常在一起玩耍,我向来喜欢叫他的小名阿三,直到现在也改不了口。

纳曼井位于勐海坝子边缘,阿三则在格朗和乡朗兴村,两个寨子分别属于勐遮、格朗和两个乡镇,一个在城北,一个在城东方向,一天要跑两个乡镇,我得抓紧时间。30号早上12时许,我带着表弟夫妇如约赶到纳曼井,事先得到通知的朋友桑追已经摆好饭桌等候我们,使得我们一到家就开饭了。席间,现任组长勒大又来叫我们,人家亲自来邀请,不去一下不好,我们又去他家坐了一下,直到下午两点左右返回勐海。

当天下午4时许,应勐海县政府邀请来勐海参加第二天县政府组织的嘎汤帕节启动仪式的普洱市哈尼族学会常务副会长黄文忠一行,刚好抵达勐海。黄文忠和同行的钟德华两人,都是澜沧县的哈尼族同胞,两人之前都在澜沧县当过副县长,后来黄文忠调往普洱市民宗局任职,钟副县长则在副县长任期里弃官回乡,现已是几家公司的老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他们俩个既是我敬重的老领导,也是结交多年的同胞朋友,如今来到我老家勐海,我理应尽地主之宜。我决定带他们去格朗和,一来看看格朗和的变化,二来可品尝爱尼人的风味美食,两个朋友很是感动,说他们只在很多年前去过一次格朗和,而且是走马观花。

勐海到格朗和只有20多公里路,油路改扩建工程已于去年完工验收,路面宽敞路况良好,大约半个时辰我们即抵达乡政府驻地黑龙潭,我用手机通知在我们前面开车的妹妹停车等候我们,我与来自普洱市的朋友站在潭边坝堤,以乡政府办公楼和黑龙潭水库为背景拍照留念。

拍好照片,我们上车继续前行,穿过格朗和街道进入田坝间的沙石路,大约3分钟后车子驶进绿树青竹掩映的村寨,停在一块新修的水泥球场上。

朗兴村到了。

一行人随前来迎接的阿三,依次踩着结实的宽木楼梯走上阿三家杆栏式房屋的二楼。阿三夫妇忙着递凳子、茶水,阿三的儿子儿媳则领着一帮年轻人在厨房里忙活。我们插不上手,也帮不上忙,坐在茶几旁喝茶聊天,我的两个舅妈即阿三的养母、生母也加入到我们当中,大舅妈已经90多岁,二舅妈也快满90岁,但她们耳不背眼不花,说话清楚,看样子身体和精神都不错。两年前,阿三两个女儿从河北带着外孙回来探亲时,我们曾专程拜谒过大舅妈,今天再次见到她,她给我的印象是依旧如两年前一样健康一样乐观,在她身上看不出一点变老的迹象。

大舅妈记性也出奇地好,至今清晰记得50年前我们小时候的情形。她说我读书时偏科又玩皮,上算术课、体育课时经常缺席或逃课,老师隔三差四要来家里告状。又说我小时爱哭鼻子脾气又倔,一哭就要哭半天,谁劝也不听,弄得大人们哄也不是打也不是。

这是实情,我们3姊妹没有见过爷爷,听说爷爷在我父亲11岁时就病世了,奶奶从此改嫁他乡。我们小时父亲在县上工作,妈妈时常把我们3姊妹托付给外公外婆看管,大舅家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对我们3姊妹呵护有加,关怀备致。因此,当舅妈又一次提起我小时候那些“不光彩”的陈年旧事时,我非但不生气反而从内心里深深地敬佩和感激舅舅舅妈的宽容与大度。

聊着聊着,舅妈把话题转换到阿三的女儿和孙女,她告诉我们,她两个孙女和重孙在江苏生活,虽然相隔好几千公里,但她们几乎每年都要回家一次。平时,她们还会与奶奶视频聊天。说到这里,舅妈稍停片刻,又好象突然想起什么,问道:“阿图,你格还记得你阿波讲的‘喃嘎’与‘妙么’的故事?”

|   我没料到舅妈会问这样的问题,也不知道她这样问的用意何在,可阿波(哈尼语,爷爷、外公)讲的这个故事我的确印象深刻,没齿难忘,这故事讲的是从前哈尼山寨有个“标当阿达”(鳏夫),救助一只落难的蚁王,蚁王赏赐他“喃嘎”(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妙么”(能够看见万里以外的东西)与”米略”(据说能把相隔几百里两座山峰拉扰,可日行千里)作为回报。后来,“标当阿达”靠这“三宝”战胜了阴险残暴的“龙王”,让哈尼人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我告诉舅妈,我一直记得这些故事,我还把这些故事翻译、整理成汉文,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

舅妈听了,很高兴。她又接着讲她的孙女每次从江苏坐飞机回来,几个小时就到了景洪,两个小时以后又从景洪坐车回到格朗和。舅妈说,现在有了电话、电视、手机和电脑,几千里外的声音、图像都听得、看到,有了飞机、火车和汽车,无论你在哪里在得多远,只要需要很快就能回家,过去你阿波(哈尼语爷爷)他们讲的“喃嘎”)、“妙么”与“米略”如今变成了现实,现在每个人都拥有了“喃嘎”、“妙么”和“米略”了。

舅妈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不住地点头称是。

舅妈又说,现在国家形势好,党的政策好,政府每年给她一笔养老金,她的儿孙们也孝顺。舅妈说她现在不仅有了“格朗”而且“格朗和”(哈尼语,格朗:福份、福气,和,大,格朗和意为幸福、吉祥),生活很幸福,她还想多活几年!

我相信舅妈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她的身体、穿着、言行、神情,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证明96岁的舅妈确实是一个“格朗和”的老人!

傍晚临走时,我们3姊妹每人拿出200元,分别给每个舅妈300块,衷心祝愿两位舅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同时祈求老人保佑我们,赐予我们“格朗”,让我们也拥有她们一样强健的身体和好运。

表弟家的糯米粑粑

表弟打电话给我的时候,距离法定西双版纳哈尼族嘎汤帕节还有3天。表弟说他要提

前在元月1号杀猪,他担心正式过节那几天大家都各忙各的,既请不到帮忙的亲戚,也请不到做客的宾客。可惜我已事先答应了别人的邀请,1号是去不了了,只能延期了。

表弟说,1号来不了的话,可以改天再来,1号到5号他们都在家,这期间那一天去都

行,由我决定。表弟夫妇就是这样,时时事事都在为别人着想。

表弟家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尚在外边读大学,平时只有他们夫妇在家。家里人手少,事情却一样不能少。平时,他们俩外出打工,早出晚归,料理家务,有时还要到地里忙活,不能让家里的田地荒了。夫妇俩就这样长年累月奔波忙碌,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做了这个,顾不上那个。过年过节更是双脚犹如陀螺转,忙得天昏地暗,不亦乐乎。俩口子都好客,大方,亲戚、朋友多,每次过节都要请上八大姑七大姨,整整忙上三、四天,一个节过下来,一只大肥猪连块皮也剩不了。

我如约于元月2日早上10时许抵达他家,其时,巴二俩口子正忙着准备宴席,一个忙

着整鸡,一个忙着烤肉。我走进厨房,扫视四周,但见灶台上、饭桌上摆了好几堆用过的碗筷。弟媳告诉我们,她们家已连续过了3天节了,今天还有两三场人,昨天太忙了,最后几桌碗筷实在来不及洗。我是他们的长辈,要是在平时是不会轻易帮他们做事的,这两天过节,他们夫妇忙得够呛,我们没有理由不帮忙。就这样,妻子协助巴二夫妇拣菜、洗菜,我自告奋勇洗碗筷,花了近一个小时洗完了所有碗筷。

每次来表弟家过节,前来庆贺和凑热闹的,除了本寨子的老人、亲戚外,其他的基本

上是傣族和汉族朋友,今天来巴二家做客的多半也是傣族朋友,巴二说他们都是曼伦的傣族,曼伦与二组相挨,平时来往多,很多都是称兄道弟折朋友。

节庆是民族团结的宴会,亲戚相聚的舞台,无论是平时相处很熟的老朋友,还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来到寨子里的都是朋友,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民族,相聚在一个农家大院,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就是朋友,大家你敬我一口,我还你一杯,互相祝福,推杯换盏,气氛热闹。

巴二夫妇陪同吃了一会,就抬着一甑蒸熟了的糯米出去了,说他们3天前舂的两甑粑粑,已经吃(送)完了,1号中午又舂了一甑,还是不够。今天还得再舂一甑,但愿这一甑能够满足今明两天的需要,也愿明天以后巴二家不再有客人再来,否则,他们太劳累了。

过年,哈尼族叫“阿培老。”“老”是“过”的意思;“阿培”是一个多义词,原义为祖爷,即爷爷上面那一代,后泛指爷爷以上的祖先,包括已故的先人和在世的长辈。“阿培”的另外一个含义是节日,如嘎汤阿培(新年)、耶苦阿培(秋千节)、红秀阿培(尝新节)等。必须说明的是,哈尼族的大多数节日,都要举行祭祖仪式,粑粑是其中主要的祭品之一。

粑粑,哈尼语叫“Hawqtanq”(哈尼文),它是哈尼族过年必不可少的祭品与食品,也是馈赠贵宾与客友的重要礼品。临近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足够的优质糯米,用清水浸泡至少一个晚上,节日前的头一天早上,家庭主妇就要早早起床,将泡软了的糯米放入木甑蒸熟。舂粑粑通常需要一老一小或一男一女两人配合,即先把事先准备好的芝麻粉撒进石质或木质碓窝,预防糯米粘碓窝或舂棒,再将蒸熟了的糯米倒入。舂粑粑时,往往需要两人协作,一人舂一人在旁辅助,主要是撒芝麻粉,或刮出粘连舂棒的糯米,糯米舂细舂糯后,取出放在撒有炒熟舂碎了的芝麻籽的大簸箕,将糯米撕成大小差不多均匀的小块,再用两只手将糯米捏压成圆饼形。刚出炉的新鲜粑粑可直接食用,变冷变硬即晾干后需要放在火塘边慢慢烘烤至软或油炸食用。

糯米粑粑放在火炭边慢慢煨烤至外皮焦黄,内质松软略微膨胀,此时会闻到一股诱人的干香,吃之,外脆内酥,干香松糯,味美可口。倘若不具备烧烤条件,亦可将粑粑切成拇指宽块状,用微火油炸吃,味道也是很不错哦。

哈尼族的糯米粑粑好吃,关于糯粑粑的传说同样令人回味:相传古代,哈尼族与外族的一次战争中,哈尼族曾一度寡不敌众,被数倍于己的侵略者逼得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双方的战斗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后来,一个生性聪明的哈尼后生想出了一个既可当饭吃,还可用来防御的计策,就是把糯米蒸熟舂细,然后做成帽子状的大粑粑戴在头上,粑粑晒干后变得又硬又糯,刀砍不进箭射不穿,更为奇特的是,硬邦邦的糯米粑粑放在火炭边一烘,立即变得松软,发出一股股诱人的干香,香甜可口。最终,哈尼族凭借这一神奇的武器打败了外敌,糯米粑粑成了哈尼人的“救命粑。”

后来,哈尼人在过重要节日时,都要蒸糯米舂粑粑,煮包谷或稻谷酿酒,还要杀猪(鸡)做园子,用酒、肉、粑粑和园子等祭祀那些英勇杀敌的英雄和已故祖先,祈求先人保佑后代子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习俗。直到现在,哈尼族在过嘎汤帕、红秀阿培、耶苦扎时,都要在第一天举行“阿培老甲扎”即祭拜祖先的仪式。在节日的餐桌上,主人家时常会提醒外来宾客一定要先吃一口粑粑或鸡肉稀饭,这是哈尼族崇拜祖先,尊重宾客优良传统的具体表现。

迎来送往,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哈尼族亦如此,逢年过节,走亲串戚,少不了互赠礼物,相互祝福。前去参加过节的宾客,通常会带着烟、酒等礼物去以示祝贺,主人家同样回赠礼物表示感谢和报答。

节日期间,最多的礼品是粑粑。此外,还会有肉、酒、茶、米、蛋等,以及其它山货,主人家尽其所能,把自己认为最珍贵、最重要的馈赠亲友、宾客,无特别的,一般有啥给啥,无特殊要求。    无论何种礼物、礼品,都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壁如,糯米粑粑是节日食品,除非年节,哈尼族平时不轻易舂粑粑,馈赠粑粑传递的是过年的喜庆信息。粑粑还代表另一层含义,即主客两人或两家之间亲密的关系,象征团结和彼此间谁也离不开谁,就象糯米粑粑一样,时常粘连在一起,相互惦记,彼此牵挂。    肉,表示主客间深厚的情谊,以及有福同享,有乐同欢!    茶,是哈尼族最普通的特产,但每一个地方茶叶品质味道不尽相同,主人尽可能把自己最好的茶包给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显示主人家的大度与好客!    礼品的包装也有讲究,旧时,所有物品均以新鲜蕉叶包裹,用于拴系包裹的,必须是粗大的黑棉线,芭蕉是哈尼山常见植物,芭蕉叶一年四季青翠鲜绿,用芭蕉叶包裹,象征主客之间深厚的感情,代表彼此间的情谊常青。哈尼人崇尚黑色,以黑线扎系包裹,同样表示主客之间浓浓的情意。    随着时代发展,哈尼族包裹礼品的材料也有了变化,现在,一些人家用报纸来包东西,有的则以塑料袋装东西,既方便又轻便。

蚌囡新寨认亲戚 
  

元月3日,我携妻子和表弟巴二夫妇去勐宋乡蚌囡新寨阿们确培家,这是我第5次进入蚌囡新寨,第二次拜访阿们确培家。

阿们是哈尼族语,汉语为舅妈,确培是我四年前才相认的舅妈。她老公朗三,是我奶奶亲弟弟的孙子,按照哈尼族习俗,我得喊他阿舅。    记得孩提时,曾听大人们说起过我奶奶是勐宋蚌囡人,蚌囡一带的哈尼语叫勐宋,因此,我们那里的人管我奶奶叫“阿皮勐宋,”意为勐宋来的奶奶。也有人叫她“阿皮阿窝,”“阿皮”的哈尼语为奶奶,“阿窝”意为“矮身子,”这是由于我奶奶身材比较矮小而被好事之人赐予的绰号。小时候我还曾听说过,在嫁给我爷之前,我奶奶曾有过一次婚史,但跟谁结的婚,是否生育过孩子,有几个孩子,这些孩子后来在哪里居住、生活,等等,我们一概不得而知。因为我奶奶嫁给我爷爷十多年后,我爷爷因染病去世,奶奶又一次改嫁,远走他乡。

奶奶当时是带着我父亲他们3姊妹改嫁的,因为我二爷他们担心继父虐待我父亲他们,所以特意去帕宫把我父亲3姊妹接回来,由他们几个叔叔婶婶负责抚养,直至成家立业。   奶奶当时改嫁,实属无奈,而且她是带着孩子改嫁的,本意是要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当时我父亲他们年纪尚小,不了解实际情况,误以为自己的妈妈不要他们,幼小的心灵就埋下了鄙视和仇恨的种子,直到我们长大,我父母都不要我们跟奶奶的兄弟姐妹及其后人接触,更不许我们探究奶奶前任丈夫及他们的孩子,因为在父亲的心目中,我奶奶就是“让夺”即不守妇道、大逆不道。    但我后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奶奶是在爷爷病死以后,为了让孩子们有个稳定的生活才决定改嫁的,她改嫁的时候是带着我父亲3兄妹的。而且,奶奶从此也没有再生育孩子,她和第三任丈夫一起承担起抚育我父亲等3个孩子的任务。只是由于父亲的叔叔婶婶们即我的爷爷奶奶们担心继父对他们不好,才几次三番要求我奶奶把孩子们送回来,由他们代为抚养。即使这样,奶奶也未曾放弃过能孩子的关爱与呵护。奶奶对我也是十分的疼爱,我读小学之前,曾在曼丹与奶奶生活过一段时间,奶奶对我很好,奶奶的第三任丈夫叫阿波角车,也是一个善良老实的好人,时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好东西留给我吃,后来,他们由曼丹迁居到勐遮曼给,直到丈夫病故,孤独无依的奶奶才在众亲戚的劝说下,到勐遮与叔叔一家人一起生活,那时,我已10多岁,而我的奶奶当时已经70多岁了。

1987年9月,我奶奶病逝,享年80岁。

而我们与奶奶的兄弟姐妹、后代,以及与她首任丈夫所生儿女及其后代之间的接触与认识,则是在奶奶去世以后的第30个年头。

2017年初,经过长时期的筹划和准备,《西双版纳哈尼族谱系.标神阿谷》的收集已近尾声,接下来要做的是查缺补漏、纠错校正的工作。其间,工作量最大的是勐宋蚌囡片区的谱系,蚌囡3个寨子都是以标神阿谷为主体的村寨,3个寨子的标神阿谷有120多户,与其相似或相近的尚有数十户,加起来差不多占了整个标神阿谷的近4分之一。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尤其让我头疼的是当地找不到一个弄得清谱系的人选。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阿们确培的出现,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哈尼族有句话:且门玛嘴巴多,标神玛本事大,意思是且门家族的女人嘴巴厉害,能说会道,标神家族的女人有能耐,好强会做事,这句话用在阿们确培身上恰如其分。她是蚌囡新寨人,也是我们“标神玛”(女人),她能说会唱,懂得哈尼族传统习俗,会背诵哈尼族谱系,2017年初,应我的要求,她先后接连数天来我们家,帮我背诵和核对了勐宋蚌囡3个村寨100多家的谱系。在此后的进一步接触与交往中,我发现我们都是我奶奶的孙子孙囡,也就是说,确培的丈夫朗三其实是我奶奶亲兄弟的孙子。按辈份我们同属孙辈,若按哈尼族习俗,朗三是我的皮温,即奶奶那边的阿舅,若论年纪我比她们大一些。按照哈尼族传统习惯,我们相互以阿温阿们、然会然玛相称,意即舅舅舅妈和表可哥表姐。

如果说认识她是一种偶然和巧合,那么,进一步的接触与往来,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和福气,因为她在很多方面给予我具体和实际的帮助,我在阿们确培的引荐和协助下,先后弄清并认识了奶奶与前任老公生育的孩子及孙辈,其中的一些亲友开始与我们有了联系和来往!关系比较密切、来往比较多的是阿们确培。她在几年前就带着3个小孩来到勐海城打拼,她自己做哈尼族绣和服饰生意,长女做开茶室,做茶买卖,次女和儿子前两年还读书,这两年刚毕业,协助母亲卖服饰。她在农村的家,则由她老公留守。一个女人家带着3小孩,在外打拼,实属不易呀,可她硬是挺过来了,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家路。

所以我很敬佩她。

几天前,我接到她的电话,说她和3个孩子回家过节了,她说她一直要在到6号,叫我们姊妹在这期间选择去她家过节。过节不仅仅是吃喝玩乐,更主要的是亲戚在拢,亲情交流。这次我就特意带上了表弟巴二夫妇,他们俩个之前尚未去过蚌囡。因为事先打过电话,我们抵达时,饭菜都要做好了。当天的外客不多,除了我们一行4人,另有两个来自格朗和帕沙的一对夫妇,他们是阿们确培儿子的朋友。当地寨子的也有几个人在场,我认识其中的一些,阿们把我们今天要去她家过节的消息传出去了,这些就是听到消息后来的,毕竟是亲戚、家人,大家平时各忙各的,长年累月很难见上一面,如今过节,他们希望我们能去家里坐坐。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我坚持在一起吃饭,他们也没有拒绝,就这样,我们边吃边聊,一顿饭竟然吃了4个小时,直到夕阳西下,我们不得不挥手告别。

临别时,阿们确培和在场的亲戚,送给我们大包小包好多东西。回家查看,发现有肉、山药、花生、大米、茶叶、株榴果等。

哈尼族民风纯朴,心地善良,包裹便是一种浓浓的亲情。

门图,西双版纳本土哈尼族作家,大学文科毕业,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先后在中央、省、州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民族风情、理论文章、新闻作品近3000篇.有百余篇获奖。出版了《爱尼风俗歌》、《勐海少数民族纪略》、《西双版纳爱尼村寨文化》、《勐海茶事》、《秋千架下的欢歌 ——门图文学作品选》、《西双版纳哈尼族谱系.标神阿谷》、《追梦阿卡人》等文化、文学专著7部,其业绩被载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多种书刊。

《当代原创散文诗歌精品选》

隆重征稿中,欢迎大家来稿

二、来稿请发到指定邮箱,文章后面附上150字内作者简介、联系方式(微信、电话、详细地址、邮编)。文章审核通过后会邮件或者微信通知。作者也可直接加主编微信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