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研期间本人真的非常的痛苦,是一种无形的苦,我能理解那些跳楼的硕士博士或博士后,也能理解新闻所说的名校博士毕业后出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有一种天降痛苦之感,但是又说不出到底是为什么。” 个人认为,读研痛苦的本质有两个:一是直面自己的普通;二是直面不确定性。 ![]() ![]() 直面自己普通 1、科研能力想当年,我也是意气风发,胸怀大志,立志科研,幻想着靠自己的努力做出科研成果,推动行业进步,甚至能够提出一个公式或者发现一个规律能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入学之后,对于每篇学术论文和每个导师抛出的问题,我都怀着敬畏的心态去拜读、去思考,严谨的不放过每个细节。导师的指导加上自己执着的努力,在我入学一年半之后第一篇SCI论文终于被领域顶刊接收。当时的我无比开心,科研之路虽苦,科研之果尤甜! 但是,喜悦之情平复之后,渐渐地,我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我提出的这个方法真的好用吗?这个理论真的能够经得起实践的不断检验吗?对于传统工程学科而言,相比于经典设计方法,新的方法是不是画蛇添足?很多学者在学术会议上吹嘘自己的成果有多好,解决了XX重大难题。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该项成果的水平。 读博期间,虽然发表了很多论文,拿到了很多奖项,但是越发越觉得这距离自己心中的科研理想越来越远。在现有评价体系下,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论文而论文。到头来,我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初心在哪?我有点找不到了。我不敢想象,我拼尽一生,最后只剩下一堆毫无用处的论文,只能给后来的学者们引用,在我的基础上继续“创新”。 在传统工科中,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相对很完善、很经典,现阶段的创新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在别人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因素、提出更复杂的公式,去发表新的论文。但是,真的想做出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好像似乎不太现实。认识到自己的普通,我只是凡夫俗子,没有能力去做出推动人类进步的学术成果,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只能尽力发(shui)论文。 2、科研环境学术圈竞争激烈,都是高素质博士,发论文一个比一个厉害,内卷严重。这导致我时时不敢松懈,生怕被甩的太远。 科研时时放心不下,老板随时随地都可能找你讨论、处理工作事务,科研和生活完全混在一起,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种内卷、压抑的科研环境也是读研痛苦的一大来源。 ![]() ![]() 直面不确定性 搞科研就像在一片大森林里打兔子。你的导师告诉你,这片森林里边有兔子,你想办法给打回来,可以参考借鉴你师兄在池塘抓鱼的方法。你一脸懵,这玩意怎么打?啥样的兔子?在哪儿呢?用什么工具打?打完怎么带回来?导师让你去打,你就硬着头皮去了,一顿操作猛如虎,想尽一切办法,泪也流了汗也流了,头发也快挠没了。 结果。。。。结果就是没结果。你万念俱灰的去找导师,告诉他没有兔子,你不想打兔子了,你想去池塘抓鱼。导师很不满意,告诉你凭借他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他认为肯定有兔子,是你的方法不对才找不到兔子。于是给了你几条建议,并让你再坚持坚持,一定要去打。虽然你心里还是怀疑,但还是选择相信导师的判断。收拾行囊,给自己打气加油,再次踏上了打兔子的征程。 这次,你牢记导师的指示,自己一个人在森林转了又转,用尽各种高端设备,昼夜不停,折腾了很久还是没有发现兔子。你心态终于崩了,不玩了。实在是没有兔子,你再次去找导师,告诉他确实不存在兔子,并用各种数据给出了证明。这次,导师终于相信你了,也认为确实不存在兔子。于是,只好给你换个研究方向,重新开始。你回过头一看。已经浪费了一年时间,身心俱疲且一无所获。因此,你对科研和导师伤透了心。但是,为了毕业,你还是得硬着头皮继续搞。 以往的学习过程,是确定性的,努力即有收获;而搞科研是不确定的,努力只是基础。 人在面对不确定时,一般都会深感压力与焦虑。所以说,心理上的辛苦占据了很大部分。读研不快乐也变成了常态。 ![]() ![]() ![]() END 内容来源: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