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郭沫若不顾考古界反对,执意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打开棺椁后,原本色彩斑斓的龙袍,迅速褪变成黑色,大量精美服饰也全部风化。周总亲自下令:以后绝对不能主动挖掘帝王墓! 郭沫若这个人,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有3个广为人知的爱好: 第一爱好美色,一生4个女人,其中2个是姐妹,还有一个日本女护士; 第二爱好文学,写过不少戏剧、诗歌,比如“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第三爱好古董文物,在破译甲骨文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为考古界带来一些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挖掘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3座陵园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万历皇帝和他2个皇后的合葬陵。 如此重要的陵墓,考古界都不敢轻举妄动,郭沫若作为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却不顾反对,执意带队打开明定陵。 那是1958年的一个凌晨,郭沫若脸上充满期待和喜悦,在几个考古专家协助下,缓缓打开万历皇帝沉睡了300多年的金丝楠木红漆棺椁。 棺材板被打开的瞬间,映入眼帘的是一袭色彩斑斓的龙袍,上等的用料、华丽的色彩和精良的刺绣,无不呈现着主人的尊贵。 考古学家们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华美的衣服,一瞬间都惊呆了。龙袍上那生动鲜亮的颜色,仿佛将人们带回300多年前,它刚刚从宫廷绣娘手中完成的时刻。 然而,这个“眼福”只维持不到几秒,龙袍便开始褪色。没等大家反应过来,龙袍已经变成黯淡的黑色。 郭沫若心中一惊,感到非常惋惜,随即安排大家进行“挽救”。 摄影组迅速摆好机位,不断按着快门,争分夺秒地拍摄每一个细节。毕竟,每一分每一秒,古墓中的物品都在发生变化,拍下的画面很可能下一秒就见不到了。 文字组则拿着纸笔不停记录当下所见到的一切,包括棺椁的摆放朝向、陪葬品的种类、数量、摆放位置等。这些记录将成为考古研究的重要资料。 郭沫若也没闲着,他主动参与记录,时不时和考古学家们讨论,并嘱咐工作人员保护好现场原貌。每个人都戴手套,使用专业的工具,动作尽可能地轻,始终保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和尊重。 整个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期间,除了部分金银玉器外,大量精美的罗纱织锦和壁画全部风化,堪称考古界的重大损失。 除了当时在场的几个考古学家外,再也没人能见到那些物品本来的样子,连照片都见不到,国人都为此感到痛心疾首。 一位资深考古专家提出,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贸然打开陵墓,像龙袍一类的刺绣品和丝织品,以及古墓的壁画等,一旦遇到环境变化,便会瞬间氧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经过这件事后,周总亲自下令:“所有的古墓古迹,如果不是必须挖掘,绝对不能主动挖掘。” 郭沫若对此深感惋惜,大概也意识到,在不具备发掘条件的情况下,贸然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墓,造成的损失是承担不起的。 这次无比惨痛的教训,也将给未来的考古工作,以及文物保护提供宝贵的经验。 ![]() ![]()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北京内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