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诏安县古代孝廉人物

 林咏中 2024-04-24 发布于福建

古代孝廉人物 | 第十期 林仲安

诏安林氏一支,源出于唐九牧三房林著公横州派系。传至十五代林观象开基漳州莲池。观象公生二子,长曰绍文,次曰绍武。绍武公生二子,长曰惟善,次惟福。林惟福便是诏林开派始祖,为林仲安将军之曾祖。

林惟福为九牧林著十七代裔孙,南宋度宗(赵祺)咸淳间官授广东提举致政,因途经南诏,见此地山川毓秀,可僻一隅,故任满后留夫人住守莲池,携子女徙居于此。分住梅岭、含英二处。林惟福敦诗重教,承九牧遗泽,严守家风以训儿孙,卒后四年,孙十解元公于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生一子,便为后来的进义将军林仲安。

林仲安,号十一朝奉,诏林四世,含英村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卒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林仲安幼年聪颖,身强体健,喜舞大刀,擅射击,好骑白马,气力惊人。曾祖为前朝提举致政,定居南诏,故自幼受优良家风之润泽,饱览诗书,又深受儒学佛学影响,养成了他朴实敦厚,正直刚毅的性格。仲安姑母事佛,对侄颇疼爱有加,视如己出,知侄平日武刀弄剑,亦耗体力,每得珍味佳肴,无不供其餐后不时之需。平日教导其读书习字,颇为用心。故仲安自小便对其姑甚为敬重,以至成年。仲安积学甚劳,文武兼备。因家中长辈皆殷切关怀,寄予厚望,故年幼的林仲安不忘其恩,事亲至孝,凡亲族有难事,仲安总当仁不让,尽己之所能以助。

桥东镇孝廉文化教育基地(似续堂)内景

忠勇善战 威震闽疆

元末,闽仙游赤岭铺一带沿海曾屡遭海贼之侵,朝廷曾一度派兵歼剿,终无济于事,致使当地民不聊生,沿海居民多遭劫难。地方知沿海部队中有一员兵将,此人素日好研习兵法韬略,又深悉闽海战况,故受举荐委派,命林仲安指挥此战,因身兼要任,军中大小事细,无不亲为,驻守防务于仙游乡赤岭铺一带,待机而行。仲安深知海贼野蛮未化,空有余勇,却未悉韬略。于此夜观天象,算得于某日某时必有大潮而涨。适时心生一计。那日,仲安出兵,引贼深入内陆村庄,大军暗兵未动,待贼全数深入腹地,仲安大旗一挥,大军四面围歼,海贼重重被围。贼欲行退兵,适逢海潮上涨,无以退路,故全数被仲安大军尽剿。林仲安因深悉海况,知行军作战之道。平此海患,保国之闽海安定无失,故四邻盗贼因此无不闻风丧胆。此役大捷,声振朝野,终在元至顺间朝廷钦授“进义将军”之衔。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在位其间,知仲安将军骁勇善战,威振闽疆,甚是欢喜,故屡加褒奖,多有封赏。本欲提调之际,将军闻家乡梅岭常有海贼犯境,沿海居民生灵涂炭。系家国情结,又因职责防务之需,奉命出兵,携其长子林南生为随军校尉,出镇梅岭,清剿贼人,以镇守疆海,保四方沿海百姓,基恩于此,乡民无不称赞。

含英村古城堡遗址

敢于担当 树德裕后

仲安将军自梅岭歼灭海賊以来,声威大振。元末南诏一带,僻于蛮边,山寇、海贼丛生。林仲安自梅岭一役后,时逢山寇侯孚显犯上作乱,官府欲以南诏岑头、下尾、西潭、考湖、西路一带村民结交山寇之罪,令将尽行歼剿,百姓因将无辜受害,生灵涂炭。此时林将军闻讯,心中不忍,思其山寇犯上作乱,乃侯孚显及同党之害,将其正法便可,与几万百姓无干。将军心生恻隐,不忍万民遭无辜之害而被杀,即以他元进义将军之职及全家老少性命以作担保,言曰:“山寇侯孚显作乱,与百姓村民并无相干,为显朝廷体恤民情,恩威并重,我今以进义将军之职及全族老少身家性命作保,只需严惩始作俑者及同党贼人,万民无辜受害,是为不当之举,切不可行”。仲安将军一惯以仁德之名远播闽地,素来朝中多倚重者,即是他开口言罢,官府不得不三思而行,后给予其准保,赦免诸村村民无罪。百姓因此得以安生,免于歼剿。将军此举,保诸村民众免遭劫难,后诸村百姓为感林仲安将军保救之恩,将其仁义德行勒于石碑以纪,该碑立于塘西“报劬寺”之中,并立有牌坊,上书“树德”二字(今废),遗之后世,以感念将军之德!

因屡平叛乱,朝廷知仲安将军有功于闽,忠于职责,保卫疆土,故屡得封奖。将军知时逢乱世,动乱频频,全国安危,非一己之力所可为,无论我汉人当家作主也罢,元少数民族执政也罢,保家卫国,守护疆土及百姓安危是为一个做将军应尽之职。故主动请求以驻守闽南沿海大小军务,朝廷知其人重义轻利,心系家国,便给予允可。所以后几十年时间,仲安将军一直驻军于梅岭,元后期因年迈,告老返还含英故里,直至公元1382年逝世。

林厝四堡寨遗址(林仲安驻守梅岭的大本营)

广施义举 造福万民

在职其间,林仲安将军于南诏贡献最大,因当时南诏城部分区域属其管辖范围,故得以广驻义军,以保邑中安全。诏南山之路,可通海疆,是为沿海经济交通要道,亦是行军做战之战略要冲,故仲安将军砌石千余丈,广开南山之路。后施仕渡之船,造过坑之桥,竖渡口之亭等,以济行人利涉之便,造福万民。昔时南诏良峰山,西路双髻良山,五都马栏山皆为林将军驻跋军务之地,将军知当时民众贫苦,多数百姓生未能尽其孝,死亦未可尽其事,无银钱择良地以奉先人。将军立德深厚,广施义举,故施西门外良峰山,西路双髻良山,五都马栏山三处义塚以济人之葬。后世未尝不感激将军之德,故有箴言曰:“夫前既以德泽施及于人,后必有祯祥报于来世”。此将军之德也!

似续堂内“孝廉方正”牌匾

奉抚老幼 至孝至诚

仲安将军常训示儿孙做人应以立德为本,行忠孝之事,对于家中长者,生当尽其孝,死亦当尽其事,故将军一贯事亲至孝至诚,父母年迈,每每嘘寒问暖,军务之余,不忘抽闲适奉左右。所以将军父母亦能得以高寿,晚年得以尽续天伦,皆将军之功也。仲安将军膝下一女,夫死无依,却矢志不二,无子,归家守节,奉养父母,抚育姪儿。将军每念斯此,便思自已姑母身世亦惨淡,一生未嫁,无儿无女,忆姑母少时亦对自己有抚育之恩,关切倍至。姑一生信佛节俭,原在含英村石室诵经几十载,心生怜悯,本有意为其兴建佛寺。再思膝下女儿亦无依靠,故携其女于西门外菜园中建保林院(今澹园院)以修其德,一者念其姑母昔日抚育之恩,二者让女儿可于此处安身立命,是此得以两全。公之大德被于来世,可见其不忘旧恩,显其至诚至孝矣!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壬戌八月初四巳时,一代名将林仲安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五寿。后公与二位夫人合葬于含英村大坑内河田山,穴名“飞天蜈蚣”。将军生前曾育三子一女,长曰:南生,开派五常。三曰:元熹,开派四德。后诏林子孙自此繁衍蕃昌,相继列贵簪绅,贡献家国。公克勤克俭,正直刚毅,于国于乡,皆有功矣。其忠孝之行当彪炳于竹帛。将军一生以廉义奉公,行忠孝之举,每念斯此,无不感怀。历史今已逾越六百多年,仅此文,纪念吾邑一代名将——林仲安。

(供稿单位:桥东镇纪委;讲述人:林詠国;撰稿人:林兴斌;参考文献: 1、清·林梦椿《五常族谱》;2、《诏安县誌》;3、《闽客交界的诏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来源:诏安纪委监委微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