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我出镜丨陈晓卿: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ha888cz 2024-04-25 发布于江苏

“年轻时一口气吃了2斤苏州糕团,以致进医院成了'断肠人’。”“吃什么以及怎么吃,永远不及和谁吃来得重要。”“说到底,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4月23日,在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的导演陈晓卿,带着新书《吃着吃着就老了》做客苏州图书馆北馆,与150多名闻讯赶来的苏城粉丝们分享了他的“吃货”人生。

陈晓卿现场笑谈自己与各种美食之间发生的奇闻趣事,全程欢声笑语,掌声不断。作为苏州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系列活动·“苏图首发”系列讲座之一,活动通过引力播App、“苏州图书馆”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吸引了10多万观众收看。

苏州人在美食方面特别自信

“我觉得对美食的评判标准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一个人的饮食好恶,只有最亲近的人知道。各人对美食都有不同标准,不管繁复精致还是简单随意,妈妈做的菜永远最美味。”陈晓卿说,他来苏州至少已有10次,吃过很多苏州美食,比如陆稿荐、哑巴生煎、糖粥、奥灶面等,印象最深的美食还是头汤面。

讲到兴起,陈晓卿还给大家说了一桩尴尬事:“记得有一次去同德兴吃面,我从火车上下来赶到那里时,是12点55分。他们是下午1点钟打烊,但当时已经收工了。我就央求店员给我煮一碗面,店员说不行,煮面的锅都已经清空了,而且1点半还要组织学习。我只好第二天再去,这次终于吃到了。”

留给陈晓卿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州糕团。多年前和女朋友一起回老家安徽时,在南京新街口的一家店里,一口气吃了2斤苏州糕团。“我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猪油的味道那么香,里面还有松子,就一下子吃光了。”陈晓卿说,“结果在回家的火车上,因为不消化,我就一直打嗝,足足打了3个小时的嗝,到家直接进了淮北矿工总医院。一查,是得了急性胃肠炎,后来又转成阑尾炎住院手术,从此我就成了'断肠人’。不过直到今天,我仍然很喜欢吃糕团。”

至于有无最爱的苏州美食,陈晓卿表示:“苏州的美食太多了,我也很难说得清哪一种最喜欢,但大家公认的美食,比如苏式面、糕团、鲜肉月饼、鸡头米等,我都很喜欢。”

陈晓卿还观察到,苏州人在美食方面特别自信。“新疆的烧饼是非常大的,到了甘肃它就小了一圈,到了河南又小了一圈。而到了苏州,它就变成了蟹壳黄。就这么一点点大,做得非常精细。”陈晓卿说,饼的大小和一个地方的物产是否丰富有一定关系,“中国人讲究饭和菜的搭配,饼的大小和菜的多少有关系,从这个方面我们能够看到,苏州人在吃菜方面是特别自信的。”

一天吃8顿被戏称“巴顿将军”

当了多年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有过很多特殊而难忘的经历。在寻觅美食时,他曾在5小时内吃过6碗面;他也曾一天吃8顿饭,而被朋友戏称为“巴顿将军”。

“我印象中吃过最生猛的美食,是西双版纳的一道菜。那是牛胃里没有完全消化的带着胃液的草,估计大家都没吃过。”陈晓卿说,当地人在这种带着胃液的草上放了活蚂蚁和大量白糖拌在一起舀给他们吃,当时同去的人中只有他敢吃下去。

还有一次,陈晓卿去腾格里沙漠采访,牧民杀了两只羊招待他,因为是尊贵的客人,就把羊尾巴给他吃。“羊尾巴其实全是脂肪组成的,牧民把它转着圈削成很薄的片贴在自己的胳膊上,然后搂着我把它吸掉。吸掉其实不难,但是有件事情让我有点不安,就是我吸过的地方他的胳膊变白了。”

所有食物都有很强的在地性

当有观众提问,请客吃饭该注意什么时,陈晓卿表示要把握“四项原则”:第一项,一家餐厅往往就是两三个菜最好吃,这些必须要点;第二项,要点时令菜,这个时节什么最好吃就点什么;第三项,要看请客的地方,只有这里有而别处没有的特色菜应该点上;第四项,请客吃饭也要照顾好自己,自己爱吃的菜可以点上一道。

“其实所有食物,都有很强的在地性。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前,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了解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吃当地的美食,就会对它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认识世界的途径。”陈晓卿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食物越来越一致化了,“我们在这吃着麦当劳,在纽约也吃着麦当劳,我还是希望能够品尝那种扎根在本土的食物。”

“但最'好吃’的永远是人。”陈晓卿说,在食物的背后,最重要的是那一个个好吃的人。食物见证着爱情、亲情、友情,寄托着每个食物背后的人的用心,所以“吃着喝着聊着,就老了”。陈晓卿常常自嘲“我姓陈,吃人陈”,他说:“吃什么以及怎么吃,永远不及和谁吃来得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