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世南:唐风古韵,一代儒将的诗意人生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4-25 发布于广东

在公元558年,中国浙江省的余姚县,有一座宏伟的虞府,此时又有一个小男孩出生了,他是虞府的二少爷——虞世南。当地居民传说,虞家是一个风水极佳的家族,自三国时期到唐代,虞氏家族涌现了许多名人,包括三国时吴国的经学家虞翻、东晋的天文学家虞喜,以及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如虞龢,他的《论书表》对古今妙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包括纸色、标轴和真伪卷数等。

到了虞世南的祖父和父亲这一代,同样表现出色。虞荔的父亲虞检是萧梁始兴王府的咨议,而虞荔本人则是陈朝的太子中庶子,也是当时的有名之士。然而,对于这个虞家二少爷,他的外貌并不出众。可能是他的父亲虞荔更喜欢他的大哥虞世基。《陈书》卷十九中描述虞荔“幼年聪明,志向远大……及长,风度翩翩,博览群书,善于写文章”,出身于世家的他,对才德兼备的虞荔来说,这个二儿子总是缺少他自己的影子。

于是,经过商量,虞荔决定将虞世南过继给他的弟弟。

尽管被过继给叔父,虞世南良好的教育还是少不了的。他利哥哥虞世基少年时便被送到吴郡名儒顾野王处学习,兄弟俩朝夕相处,互相砥砺,勤奋好学,对经学、文学都有了较深的造诣。

然而,虞世南的光芒仍然属于哥哥虞世基。陈中书令孔奂见到世基就说:“南金之贵,属在斯人。”少傅徐陵曾经慕名召见世基,世基婉拒,后来偶然见了,大奇,对当时的大臣说:“这是当今潘、陆啊!”立即把弟女许配给世基为妻。

虞世南则安静地隐藏在明星哥哥的影子里面,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他笃志学文,潜心书法,在文学上,仿效名家徐陵而深得徐陵称赞;在书法上,拜同郡人王羲之的后人智永禅师为师,得其真传而有所创新。

求职之初,兄弟二人的起跑线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哥哥世基好像永远都捷足先登。陈主曾经在莫府山校猎,令世基作《讲武赋》,世基马上成章,出口对之,陈主很是高兴,赐马一匹。世基在陈朝的晋升也像火箭一般,直线上升,历任部殿中二曹郎、太子中舍人,后迁中庶子、散骑常侍、尚书左丞。而虞世南还是那个光芒背后的小尾巴,在陈后主至德年间,默默无闻地转调西阳王友。

然而,陈朝一夜之间覆灭了。虞世南兄弟俩从建康到了长安,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文学声誉,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时代的陆云、陆机兄弟。只是二陆哪有如此落魄潦倒的亡国情状。而虞世南向来是随遇而安的,对此安之若素。但哥哥虞世基却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怏怏不平,作了五言诗以见意,情理凄切,世以为工,莫不吟咏。

在这一刻,也许哥哥世基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许就在这一刻,虞世南和哥哥的人生道路,注定分道扬镳。

在乱世中,一个朝代也显得脆弱不堪。陈朝一夜之间就覆灭了。

虞世南和哥哥从建康到了长安,他们的文学声誉也随之而来,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时代的陆云、陆机兄弟。但二陆哪有如此落魄潦倒的亡国情状,二人初来乍到,失去了官职和产业,只能靠当雇佣写手来养家糊口。虞世南对此安之若素,但哥哥世基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困境,心中怏怏不平,写下了五言诗来表达情感,情理凄切,深受人们赞赏。

就在这个时候,哥哥世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许就在这一刻,虞世南和哥哥的人生道路,注定要分道扬镳了。

隋炀帝杨广时为晋王,听说虞氏兄弟很有才学,争着要聘任他们为王府属官。炀帝大业年间,炀帝爱重虞世南的才学,任其为秘书郎,后转起居舍人。但虞世南还是那个虞世南,正直不阿,不善逢迎,这样的性子自然得不到炀帝喜欢,所以不被重用,十年间仍然是七品官。

而虞世基却一改过去的作风,他现在是顺风顺水的虞家大少爷。他要华服美食,他要挥金如土,他要笑靥如花,再不要寄人篱下,再不要卑躬屈膝、担惊受怕。这一切,只有依靠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获得。

然而,就在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弑隋炀帝,虞世基随之身首异处。虞世南抱着哥哥的身体号哭,请求以身代兄,却无法改变结局。

哥哥虞世基的人生结束了,而弟弟虞世南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宇文化及把虞世南带到了聊城,在起义军窦建德部下任黄门侍郎。直到太宗李世民灭建德,虞世南被引为秦府参军,后来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太宗曾命写《列女传》作屏风,当时没有文本,虞世南不差一字地把《列女传》默写出来。

虞世南对太宗的戒心消除了,太宗不是隋炀帝那样的昏君,他有足够的度量来接纳和判断不同的意见。太宗每逢处理政事后有闲暇时间,便同虞世南共观经史,互相议论,虞世南能够做他自己,以自己的秉性,直言相谏,并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意见。

在贞观八年,太宗向虞世南征求对于陇右地区山崩和山东、长江、淮河流域水灾的意见。虞世南建议实行德政,以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派使者到各地赈济灾民,减轻了人民的疾苦。

此外,虞世南曾多次上疏谏阻太宗过度的建筑和娱乐活动,主张节用安民和薄葬。在他的劝谏下,太宗的陵墓规模得到了减省。虞世南因其直言规谏,深受太宗的器重,被称为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唐人《隋唐嘉话》称他“兼是五善,一人而已”。

虞世南是唐代的文人,从小生活在阴影下。然而,他的书法技巧却让他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他怯懦的外表下,隐藏着他真正的自我。他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他的智勇和艺术风采,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一。

据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虞世南的书法作品融汇了王献之的宏规和五方的正色,姿容秀出,智勇双全。他的行草作品尤其偏工,晚年时更加遒逸。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刚柔并济的气息,就像君子藏器那样内含刚柔。

太宗非常欣赏虞世南的书法,他写的《孔子庙堂碑》深得太宗赞赏。有一天,太宗在写“戬”字时,戈字还没有写好,正好虞世南觐见,即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魏征看后说:“戈字颇逼真。”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深感惋惜,说:“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虞世南在贞观十二年(638年)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同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太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后来被追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作为一个看书、写诗和写字的人,虞世南从早年一直沉郁下僚到晚年成为一代名臣,是因为遇到了唐太宗。在中国社会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臣常有,而明君不常有。虞世南是一个幸运的男人,他成就功名是因为遇到了太宗,也遇到了初唐。遇到了知音,也赶上了时代。否则,以他历仕陈、隋、唐的经历,在清代很可能被钉在“贰臣”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当然,追根溯源,还是他坚持做了自己。否则,身首异处的,可能就不是他那血脉相连的哥哥,而是他了。

他的心,他的人格,在他的诗歌中。听!那一首《蝉》: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这诗,列于《全唐诗》之首。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