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书房】家有书房,人有静气 文人书房的生活雅趣

 灯下悦读 2024-04-25 发布于广东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书斋是文人惟有的精神场所。正如“饮室书斋”主人梁启超先生指出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学、做人总要亲自躬身践行,才能有所得。

文人书斋的雅昧有三:一为,书斋之贵,在于养性明志,使人品格高尚;二为,书斋之妙,在于通天接地,使人心驰神游;三为,书斋之静,在于隔绝尘世,使人心宁神静。

《书斋说》讲: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使心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周则可种植化草,自然青葱的样子呈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泼。斋中设长桌一张,中置秉烛夜读之物或文竹、松柏盆景。室左边小木床一张,床头摆小几,上放插瓶一只,以鲜花收集香气,或将蒲石放上以收集清晨的露水。

内墙挂山水画一幅,合适的地方,可摆座椅二张。室右边设置书架,书架上可陈列书、帖。“一缕书香压百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书的记载和传播功能的评价。书斋也就成为文人学习思考、开启智慧、凝神静思、陶冶情操、运筹帷幄的文化殿堂。浓郁的时代特征与独特的地方风貌,它们与书斋的清雅静谧交相辉映,寄托着文人的人生期求,逸散着传统文化的幽香。“幽幽书香静心处”的书斋,是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人人都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这个小天地里,可读书、可吟诗、可作画、可习字、可弹琴、可对弈、可会友、可议事……其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书房的布置不在于精致、不在于华丽,而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趣。唐代诗人刘禹锡虽只有一间简陋的书房,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是他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书房不一定要很大,一个小小的角落就好,昏黄的台灯,满架的书,足以抵抗夜晚的孤独,可以畅读古今中外史,也可能在书中遇到未曾预料的惊喜,或者在书中获得未曾有过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古代文人觉得身入书房,心神俱静,修身养性,就如同斋戒一样。书斋是以个人名义所建,以主人和好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又称作文房。

名家书房

王国维的书房  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他的书房装饰显得非常精致,书桌、书架、瓷器和木椅,一片古色古香的景象。。

毛泽东的书房 毛泽东爱书,爱读书,几乎达到手不释卷、饭茶不思的境界。他的办公室、寝室、饭桌、睡床甚至卫生间,信手拈来都是书。处处显示着书的世界、书的天地和书的魅力。

巴金的书房 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宽大的寓所内,曾经到处是书。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客厅里、卧房里,到处都是书。巴金晚年后,整理藏书,把它们捐出去,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胡适的书房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他的书房南窗摆一个大桌子,桌子上铺着白桌布,中间放着毛笔、砚台、陶瓷笔筒等文具,两侧是成摞的线装书。书籍、资料、报刊堆积如山,他写东西时,只好将两旁的书往外推一推,留一方“峡谷”,铺上信笺或稿纸,在那里笔飞墨舞起来。他的书房、书桌、书橱最怕别人整理,一动便乱套了,不动,他能很快查到自己要查的图书资料。

梁启超的“饮冰室”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在寓所西侧,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建成一幢名为“饮冰室”书斋的灰色两层洋楼,是融合了意大利式穹顶和中国天圆地方建筑理念的中西合璧式精美建筑。梁启超后期许多重要著作也是在这里写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