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天童老僧 2024-04-25 发布于上海

淮海战役还未拍定最终方案,中央却临时决议,换下稳坐中军的陈毅元帅。

临阵换将,众将闻讯后自然是人心惶惶,以为军队高涨势头将要由盛转衰,却不料这一切都在毛主席韬略之中。

他迅速布局,只派遣一人一令,就让乱作一锅粥的军队们稳住了阵脚。

究竟毛主席用的是什么精密的谋略,让这些军长们如此心服口服的?这里边的奥妙又究竟有多少呢?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论功排名,排出十大元帅与十大将军,这十大元帅可谓是世人皆知,但十大将军的知名度却是稍逊一点。

但倘若提起十大将军的榜首,那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粟裕将军。

粟裕将军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但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莫过于淮海战役前夕,中央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他的成功,也离不开毛主席对他的精心谋划。

1948年,正值建国前夕,我军对华东地带的掌控已经做到了占据优势位置。

但若是想要取得一场惊天的大胜,明智的将领都能看出来,还需要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役,来实现摧枯拉朽的效果。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此时的华野可谓是人人斗志高涨,迫不及待地想冲上去和国民党决一雌雄,每个战士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可时任华野总司令官的陈毅元帅,却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的密电,要求他即日起身,回中央鄂豫皖中央局担任书记一职。

虽然是留岗平调,但这一决策却让很多战意激昂的老将们心生困惑,因为这样一来,陈毅元帅就不再担任总指挥一职,自然也不会保留直接纵深指挥的权利。

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况且目前战争形势十分明朗,在中原战场上的国军本已形成困兽犹斗的局面。

若是这时出了什么岔子,给了国军逃脱甚至翻盘的机会,每个集团军都会不禁抚膺长叹。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而这时负责代理华野的新统帅,就是之前一直担任陈毅元帅左膀右臂的新兴统帅,粟裕。

虽然粟裕在陈毅身边时,已经获得了华野将军们的认可,但他作为一位统帅,许多人还是心里有那么些许的担心。

很多人都对这次调任深感费解,但事实上,中央的这次调任,是毛主席与中央深思熟虑的结果。

就在数月前,各种大小战役的胜利,已经让中央意识到了未来的战略形势将是压倒性倾向于我军的,尤其在辽沈战役胜利后,毛主席更是确认了未来光明的前景。

主席是个深谋远虑的人,他绝不会被一场旷世瞩目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他心中,未来中国的战略布局才是重中之重,没有良好的战略部署,再多的胜利也无法连成一片。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此时的华野,还处于战略僵持阶段,但东野已经进入打扫战场阶段,开始巩固战争成果。

倘若华野也和东野一样,进行摧枯拉朽式的进攻,那胜利的获得将是显而易见的,但获胜之后,二者的阶段不协调,又该如何处理呢?

一个已经整备完毕,蓄势待战,另一个则还没打扫完战场,这样又怎么能快速进行下一阶段的战斗呢?真正的担忧点,其实在这里。

这就是主席的过人之处,在别人只能想到第一步的时候,主席已经想到了第一步成功后,部队还需要什么。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因此,中央在了解主席的想法后,便即刻召开政治军事会议,会议中明确要求陈毅需要回归中原局,以负责协调大战之后,中原战局的整体布局。

可虽然宏观部署十分长远,但是淮海战役毕竟还未开始,又是什么,让中央有了如此大的自信,认为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信手拈来的呢?

淮海战役迫在眉睫,中央却临时调走陈毅,最终证明伟人的战略眼光深远。

虽然众将都有所担心,但实际上,这种忧虑只是出于人情层面的担心,客观来讲,这不但不是一个愚蠢的决定,而且还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

毛主席的深谋远虑不止停留在战略层面,在战术层面,他早就看出了粟裕的过人之处。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陈毅是名优秀的老帅,早在1947年时,他就率领华野众军,将国民党13个整编师严密的铁桶阵分化成了一个个独立个体,并利用自身优势兵力将其一一击破,实现了以低损失取得高成就的军事壮举。

这一战后,陈毅成了华野的军神,每个将领对他的命令都是无条件服从的,就因为这一点,即使粟裕一直以来都用兵如神,但在军事威望上,却是远远不如陈毅的。

但尽管如此,粟裕却有着他独有的军事才华,这份才华不单指他能料敌先机,行军迅捷,主要是因为他对双方实际军力的理解十分到位。

彼时的军中,虽然战斗士气高昂,但还沉浸在一种“国军装备精良”的认知中,确实,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实施了大幅度的军事援助政策。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但这些援助更多的只是一些微小的经济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军事援助方面,美国一直是十分谨慎的。

而到了关键的1947年,美国就已经几乎放弃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各项军事支援,改为纯粹的口头声援。

换句话讲,就是老美已经把重心彻底移开中国了,毕竟东欧的混乱才是杜鲁门严重的重中之重。

反观解放军这边,情况则是完全相反,仅解放战争的四年内,苏联就向解放军移交了大量东北关东军的装备弹药,并提供了巨额的军事贷款和技术人员。

抗日战争结束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总计不到十五万人,有些人甚至是拎着菜刀和红缨枪来的,但到了1947年,这两支部队就发展成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而且人数超过了百万。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这些武器中,仅步枪就有十万支,轻重机枪3000多挺,掷弹筒和大炮若干,弹药更是多到了2000万发。

不仅如此,南满的许多军事弹药库、兵工厂也被移交给了解放军,这让解放军的实力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台阶,实现了质的飞跃。

所以说,懂得这些实际情况,才是战争战略制定的关键,粟裕将军是一位有着高文化素养的名将,他自然懂得这些,这也是中央相信他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这场战役交给陈毅去指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交给粟裕指挥,也是同样的效果,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陈毅元帅分配给更重要的战后协调岗位,才不会造成人才人力的浪费。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尽管粟裕将军通晓战局的变化,下属的许多集团军军长却不能做到有着如此长远的眼光。

他们有些甚至是从底层一路拼杀上来的战士,没有什么文化素养也没有什么宏观意识,自然感受不到一些上层战局的变化。

所以,当粟裕将军提出一些十分激进的战略做法时,有些将军就开始表示这会对他们的部队造成巨大的损伤,有的甚至直接开始质疑这些策略的可行性。

无奈粟裕刚刚就任,面对着这么多老将军的意见,他也不好意思直接用自己的地位进行威压,眼瞅着大战将至,部队却拧不到一块去,粟裕也感到压力很大。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但这实际上都在毛主席的意料之中,就在这些将领意见不合,各执一词之际,毛主席亲自派遣了中央大元饶漱石传达自己的指令。

指令中指出,此后的各项军事行动,望同志们严格遵守粟裕将军指令,不可因个人问题而耽误整体军事布局,贻误战机。

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毛主席对粟裕如此信任呢?而毛主席不惜亲自下令,督促将领听从指挥,又意在何方呢?

距离淮海战役仅剩不到数日,中央却突然让粟裕代替陈毅担任指挥,众人不解。

尽管各位将领心中困惑,毛主席却坚持认可粟裕,没想到这样一番韬略,竟成就了巨大的成功。

很快,粟裕将军提出的“小淮海”战役构想,就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批准。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战役即将打响,按理来说,正常一场战役是谁发起的,就应该是谁来打主攻,但粟裕并不是这么想的。

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发出重要电报,声明将本次指挥权的宏观部分交由陈毅与邓小平。

而这番举动很快就被陈邓二人察觉出来,并感知到了粟裕的计划,并反提交电报,申明中央通讯力差,具体指挥只能交由粟裕处理。

这样一来一去,粟裕成功实现了架空主攻的目的,而这也遭到了许多军长的质疑。

他们都想打主攻,但粟裕却否定了他们的战术,并要求他们按要求布置兵力,而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了粟裕的理解是正确的。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由于第一个对战的敌人是国军的黄百韬部队,是国军中数一数二的精锐部队,黄百韬本人还被蒋介石亲自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装备的也都是极度精良的西方装备。

若是按过去的战法,打主攻的部队一定会拼死以抗,试图突破,而其他部队则会因为意识到装备差距的问题,避其锋芒,试图袭扰。

这种战法对主攻部队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也未必能对敌军造成绝对意义的伤害,只是因为过去的解放军装备不足,才只能集中力量作战。

这种老旧的战术是一种被迫的无奈之举,所以并不适合当今的状态。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在当下各军团都有了充足的军事实力的状态下,最好的战法就是,将他们每个军团的战斗力都充分发挥出来,四处开花,才能让敌军感受到什么叫做四面楚歌。

就这样,在黄百韬军团刚刚离开徐州剿总,准备掩护四十四军西撤的时候,粟裕立即下令,华野的第一、四、六、八、九纵队分路南下,向运河东岸挺进。

第七、十、十三纵队穿过第三绥靖区起义部队防区直取曹八集、大许家;第二、十二纵队南越陇海路向徐州东南攻击前进。

“不惜一切围歼拿下黄百韬兵团”这是粟裕下达的作战指令,也表明了他这次作战的决心。

因为没有主攻方向,所以所有的方向实际上都是主攻,这种战法确实会造成巨大的伤亡,但也会将装备优势一方的长处显现出来。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而若是没有毛主席强力服从命令的要求,这些集团军的军长可能还没能意识到,自身已经具备了和国军正面对抗的能力,而不是只能通过游击战的方式搞些小偷小摸了。

双方旗鼓相当,狭路相逢勇者胜,黄百韬军团在这种四面八方的疯狂进攻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但作为精锐部队,他还是能在最快速的时间内进行集中防御,双方陷入阵地战的旋涡之中。

面对军队的伤亡,粟裕也自然是看在眼里,因此他亲临前线,对最终的战局进行了一个缜密的布局。

粟裕通过他过人的军事素养,分析了黄百韬军团集中防御打法的特点。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最终,他集中了炮火,对碾庄进行了长达三十分钟的炮击,彻底摧毁了黄百韬军团最后的防御决心,黄百韬本人也最终饮弹自尽。

此后的战局可谓是摧枯拉朽,在粟裕的指挥下,黄维军团、杜聿明部统统都被打败,淮海战役也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六十万打八十万,最终溃敌五十五万,大获全胜,即使是远在苏联的斯大林听到后,也直呼军事奇迹,而这一壮举的关键因素,无不离开毛主席的关键决策。

及时调任粟裕担任关键统帅,无疑是这次战役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淮海大战在即,中央临阵换帅,毛主席一道决策谋定乾坤

而粟裕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殷切期待,让整个解放局势变得愈发明朗,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更加殷实的保障。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