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畜为益之十五:吃牛肉的历史和文化

 史仁杰大夫 2024-04-25 发布于江苏

  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牛的饲养。在夏商周时期,牛肉主要作为祭祀的祭品,一直被视为最高级的祭品,位居祭祀所用的“三牲”之首。那时人们在祭祀活动结束后,可以食用祭祀用过的牛肉,但平日里人们是不能随意杀牛吃牛肉的。据《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平民无故不食珍”。所以,那时的诸侯王公们,在是不可以随意宰牛的,只有在每月的“朔日”(农历初一)才能吃牛肉。传说中姜子牙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杀牛卖肉,兼做买卖牛的生意,说明那时就有牛肉交易市场,售卖和买牛肉是很普通的商业活动。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就经常使用牛,如孔子周游列国时坐的是牛拉的车,老子是骑青牛出函谷关的。古代,拉运重物用的是牛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成语。另外,还有很多与牛有关的成语,如庖丁解牛、对牛弹琴、目无全牛、风马牛不相及等,说明牛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牛”也较多地出现文字中,如《尔雅》中有20多个与“牛”有关的汉字。如犘牛、犤牛、犩牛、犝牛、犑牛、犉、牰、犚、牧等。

  牛肉也经常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如屈原写的《招魂》中“肥牛之腱,臑若芳些”,意思是肥牛的蹄筋,煮得熟烂后很香很好吃。说明屈原是吃过牛肉的,而且那时的烹饪也很讲究,牛蹄盘烹调得很到位。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诗谓:“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意思是暂且把烹煮羊肉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有必要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这句诗一方面表达了李白豪放的性格,另一方面,说明那时似乎有重大活动或遇到好友时才宰杀牛羊。南宋诗人华岳的诗句:猪头煮去和皮擘,牛肉秤来带骨烧。这句诗描绘牛肉带骨烧煮这种烹饪方式。

  从秦代直到清末,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牛在生产和生活中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受到官府的保护,民间是不允许随便宰杀耕牛的。在秦朝违禁吃牛肉,可能会被判坐牢甚至杀头。汉代也同样有禁止私宰耕牛的政策,是禁止吃牛肉的,甚至视杀牛同杀人,并限制民间食用牛肉。据《新唐书·韩混传 》中记载 “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意思是说,当地官府担忧民众吃牛肉喝烈酒谋反,所以禁止民间私自杀牛。当时对违禁者采取的处罚办法有罚钱、流放,甚至砍头。即使是老病而亡的耕牛,如要出售牛肉也要到官府报备,并且要把牛皮和牛筋上缴给官府,官府将其作为军资储备。

  宋初的《宋刑统》载:“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就是说,宋初的法规明确规定,不能随意宰杀耕牛,即使要杀老病的耕牛,也必须上报官府经过同意后方可宰杀,否则会面临刑罚。

  《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似乎都喜欢吃牛肉。水浒中有48处文字涉及吃牛肉,林冲、武松、鲁智深、宋江、李逵等人无一不喜欢吃牛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烘托这些英雄人物的叛逆性格。因为那时杀牛吃牛肉是受到管控的,其性质相当于现代猎杀野生保护动物,因此吃牛肉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英雄们反政府的叛逆精神。

  明清时期,因为耕牛数量增加了,政府对牛肉的管制也不是那么严格了,对于“老病不堪为用”的耕牛,允许宰杀售卖,但仍需上报县衙。清末时,官府已经允许普通人吃牛肉,但清皇宫内是严禁牛肉进入的,而普通人因为贫穷的关系,也很少有机会经常吃牛肉。

  由于牛肉品质及营养价值高的原因,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牛肉比猪肉品质高档,更珍贵。所以,在古代,牛肉除了被用于祭祀,还主要用来犒劳军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太守,“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塞”,即他每隔五天就杀一头牛犒劳宾客、军吏及部下,因此大家都拥戴他,他带的兵士的战斗力很强,所以连匈奴躲得远远的,不敢侵犯云中这个要塞。

  “犒劳”的“犒”的本义是以牛和酒菜宴饷兵士,后来泛指用酒食或财物慰劳兵士。可见,在古代中国人也是喜欢吃牛肉的,只不过牛肉较珍贵,所以把吃牛肉当作慰问、奖励兵士的一个主要举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