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枣市桥边牛王庙

 苏迷 2017-03-28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述了一个“齐王舍牛”的故事。某日,齐宣王看见一头牛即将因“衅钟”而被杀,牛恐惧地浑身发抖,于是便动了恻隐之心,要求以羊代替,保全了牛的性命。孟子乘此机会,游说齐宣王推行“仁政”。此后,儒家都认为,耕牛是有功于田畴的,应该加以爱护。历代统治者也是强调保护耕牛的,宋代法律明文规定,严禁屠宰耕牛,这既是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也是农耕社会日益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国的中原及其以南地区历来为农耕社会,牛是耕田劳作的主力,所以百姓食肉以猪羊家禽鱼虾为主,基本上不吃牛肉,这与北方游牧民族喜食牛肉的风俗明显有别。
  明清两代,官府依旧严禁私宰耕牛,而用于祭祀孔子、关帝、文昌帝君等仪式的祭牛,则须差役凭官府所发护照去乡下充任“牛头”的专人那里购办。对于那些丧失劳动力的老病耕牛,各地乡绅也以“仁人之心”捐资设立养牲局等慈善机构,让供人驱使了大半辈子、锄雨犁云的老牛得以保全性命、安度余年,避免被杀戮的厄运。
  苏州专门收养老病耕牛的养牲局,位于胥门外枣市桥的牛王庙,是清嘉庆十七年(1812)士绅韩是升所创建。韩是升(1735-1816)是明末复社名士韩馨的曾孙,是位饱学之士,一生行善,品行为士林所敬重,他的儿子韩崶后来官至刑部尚书。养牲局有田数百亩,另有借力于牛的油车、砻坊等行业捐助一些经费。咸丰十年(1860),牛王庙毁于太平军战火。
  到了光绪年间,西风东渐,住在上海的洋人要吃西餐,少不了牛肉,住在金陵的回民日渐增多,餐食也少不了牛肉,普通百姓受其影响也吃起了牛肉,所以江南各大城市对牛肉的需求随之增大。哪里有需求,哪里便有杀戮。宁波城里的牛肉摊摆得到处都是,苏州城厢内外、街头市口的牛肉摊点也比比皆是,私宰之风盛行,差役、地保藉此向商贩索几个小钱了事,眼开眼闭,官府禁令成为一纸空文。当时的苏州,并无专门饲养的菜牛,所以被宰的无非是那些年老、染病的耕牛。有助于农功的老牛被私宰,让人于心不忍;死于牛瘟的牛肉被出售,妨害食品卫生。于是乎,各地有识之士纷纷行动起来。上海、吴江盛泽等地,开办了放牛局,众人分别认领耕牛,在局中放生饲养,一些具备劳动力的耕牛还能临时租给农民用于耕田。
  吴宝恕(1832-1890)是状元吴廷琛之孙,由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升侍读学士,官至广东学政。他解职回到苏州,就积极带头做善事。光绪九年(1883),由吴宝恕等人集资,枣市桥牛王庙得以重建,养牲局得以恢复。焕然一新的牛王庙,规模宽敞,头门及大堂都是五开间,大堂供设牛王神位,两侧廊房十二间,后面牛栅六间,井井有条。首批入住的,有黄牛7头、水牯1头、乌羊2头。此后,养牲局还建设殡舍,寄存旅榇,以寄柩所得租金抵支牛饲料,并开办代赊棺木、施医给药等善举。吴宝恕去世后,其胞弟吴韶生接任养牲局董事。由于市场上对牛肉的需求以及利益的诱惑,使得屠户一次又一次地铤而走险。牛肉的供不应求,也直接拉升了牛价,导致农民无力购买耕牛,影响农业生产。为此,吴韶生具禀江苏按察使朱之榛再次出示严禁,其结果依旧是屡禁不止。
  到了民国,政府照例严禁私宰耕牛。1916年,苏州警察厅厅长崔凤舞会同吴县知事孙锡祺拟定《禁止私运私宰耕牛办法》,经江苏巡按使齐耀琳批准,分发各级遵照执行。其中规定,老病耕牛须送至牛王庙养牲局留养,不准私宰售肉,妨碍卫生。这时候,养牲局已由吴韶生之子吴曾源接办,同时负责此事的还有潘志询等人。吴韶生与潘志询都是前清的举人老爷,在苏州地方上颇有名望,为求子孙平安多福,所以热衷慈善事业。牛王庙后的放牲园,除了收养牛、驴等老病的牲口,有时还会接纳一些长得奇怪的动物,比如有一头长着三只耳朵的猪,主人不敢吃,就送来放生,还要补贴给养牲局一年的猪饲料。
  养牲局的开办,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私宰耕牛的现象,其意义更多地在于向社会宣扬了儒者“爱人及物”的仁心,并力求挽回世道人心。
  夏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