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杏林史话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4-04-26 发布于浙江




宁海杏林史话




文/应可军

中医雅称杏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来源于三国时的民间医生董奉。董奉是三国时吴国侯官人,字君异,一生不做官,隐居庐山修道。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凡来求治者,无论贫富,一视同仁。病愈分文不取,只令病家在其居处栽杏树,重病栽五棵,轻病栽一棵,积年累月,病家所栽杏树郁然成林,约在十万株以上,至今庐山杏林即是其遗迹。后世以“杏林春暖”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说“杏林春秋”即指医学史话,说“杏林高手”即指医技高明。“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出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文中出现了何首乌、木莲、莲房、覆盆子等中药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宁海先期有葛洪、陶宏景等人的活动,葛 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东晋丹阳句容人,据考证,也是宁海葛氏的始祖。他曾一度参军,后来退出仕途,专事炼丹、医药及著作。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学家之一,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陶弘景,丹阳秣陵人。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据宁海史载,他曾到宁海西店、盖苍山(今称茶山)游历,留有“真逸”石刻。就医学而言,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他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最后合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宁海有文字记载的,首开先河的是北宋罗适。罗适,字正之,宁海溪南罗家人。精内科,著有《伤寒救俗方》;罗初任安徽桐城县尉,民俗信巫,有病不知求医。他告诫诸巫 不许欺诈,就地焚毁偶像、法器,出私银为病家买药疗疾,愈人甚众。尝发动医家主持编校医书《伤寒救俗方》一卷,刻石而广为传播。绍兴(1131-1162)年间王世臣(彦辅)为之序。其中有顺气散内容:治伤寒脾胃气不和,汗前汗后,呕逆腹胀,虚气攻刺,心胁疼痛,及治咳嗽。浓朴(去粗皮,姜汁浸炒黄) 茴香(炒) 陈皮(浸,去穣,焙) 苍术(米泔浸一 宿,炒) 枳壳(汤浸去穣,麸炒黄) 川芎(炒) 桔梗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芷(炒) 甘草(炙) 麻黄(去节) 上各等分为末,杏仁别研,一处和匀,每服二钱,葱白三寸,姜二片,枣一枚,同煎, 至七分,热服。此药调理伤寒汗后气虚,甚有奇效,凡病患若手足指节逆冷,呕恶,有阴毒 伤寒之证,急并三五服,自然回阳,顺气,汗出,如服了觉身热,汗久未行,却并服金沸散 表之。年老伤寒,不问阴阳二毒,并先服顺气散,三两服后,方服金沸散,表汗。少壮者若 是阳毒,并先表汗,后用此药调气,若被风雨逼湿,并宜服之。

南宋舒岳祥在《阆风集》一诗提到“十二月十三日晒药有感:卖药不二价,买书甘一贫。谁於无妄世,完此不赀身。……”

据宁海县志记载,明初方孝孺也精通医道,看来过去的儒生、释道往往懂得医术。宁海历代均有医士记载,如宋代有医博士范心斋,舒岳祥赞誉他:“疾病之所生,风寒燥湿毒。浸淫侵臓腑,脉络起丝粟。有药所不攻,鍼砭功始录。有如龙潜见,岩穴通隐伏。又如善用兵,洞窟皆驱逐。毛皮与腠理。一二数可烛。刺俞已及髓,投穴不中肉。春回九地底,冰崖芽众绿。范子故书生,於此见也独。十年从良师,神秘卷箧椟。我疑秦卢扁,垣墙能外瞩。又疑华佗子,披臓先剖腹。范生何大奇,方书可无读。……”松坛杨瓘(字粹翁)专究心医术,活人颇众。

元至元年间,吴仁衷自邑西吴岙行医至白龙潭,遂居于东山之麓,即今辛岭岭脚吴吴姓始祖。

明代北隅的安学尹(字振聘),善医学,尤精于痘疹,名重天台、象山诸邑,贫不取财,且授以药,人多德之;西隅的徐观治,是太医院吏目,没有一定的水平,是不能胜任的;河头石明祺(字升勋),也以医术名.城东袁桓(号愚安)“得君臣佐使之术,而活人甚多”。塘心王良佐(号春塘)“辨五运,审六气,透识肘后。时台郡有孀妇子已不起,公以一剂回其生……其术之神,凡应手而去沉疴者,不可胜数”;四子王中誉(字子杨),承父之学,亦以医术济世,远近赖之。

清代,以一技见长的纪录有南乡娄坑麻炯(字孟明)善治麻痘;城内王模世习岐黄,均负盛名;梅坡屠光钜(字永锡),得治疯狗药及精制修合法,到处施舍,拯救多人,乐善不倦,并立遗嘱,要后人遵此无违;深甽里岙张亨魁,精岐黄,为邑之名医;塘心王肇聘,按方煎炼,疗疾如神;杨柳峰林香云(号半池)“精中医学,尤专伤寒科,盖传曾祖之业,以医名新嵊间,受其医者,无不立愈,人甚德之”;浦江魏德寿(字彦莹)弃去博士业,从扁卢家游,久之而业益精,病家争延之;溪头陈的陈士政,因通晓方咏,为此活人无数,缙绅三荐为医学训科,力辞不就;黄坛山头黄的孔尚进(字锡金),幼攻诗书,长习岐黄,名震遐方;上桥陈尚贤,功名未遂,业就岐黄,普济群生,有卢扁之风。

古风淳朴,他们不但医术高明,还有良好的医德,纪录有大蔡胡显衡(字达人,号南洲),善术扁卢,遇疾病贫贱者,常自诣其家而调治焉,病愈不受谢;塘心王遵(字法先)邑庠生,博览群书,兼精岐黄,术能判人寿夭于指间,杯酒不受;梅坡屠宾统(字君明),弃儒学岐黄,精脉理,拯济至多,四方德之;叶良佐,以行医施药、治病救人为乐。尤擅伤骨科,断骨再接为其一绝。对贫苦者从不收取钱物,还馈赠药物。多少伤肢断骨者得其妙手回春。其接骨绝活延至其孙媳王老医师,上世纪五六十代尚在民间行医救人;清代还有箬岙褚澹园、塘心王宾统、王炯文、下河干城、干人斋、任家任松云、任守谟及陈尚贤、王家恩、李鹤鸣等等。

民国时期,著名中医有城内王瑞麐、徐定涛、孔亦峰、王光熙、杨其鋆、范大纯、胡陈方宅三、梅枝田德昭、田康乂、黄坛严志韶、严苍山(字云)父子、里岙张素园(名本、以号行)、洪家洪醉樵(字明忠)、下洋周周钏(字金三)以及传世麻痘的七市蒋赐第、擅治湿温的竹林王一民(字兆铨)等等。还有大蔡胡清、伍山伍惟能、紫溪邬澣,塘心王周宪以及叶高广、潘子海、赵建新、杨其垚、林宗锵等等。

解放初,有中医50余人。其中竹口朱裕光擅妇科、方前林祥宗专伤寒(著有《临床伤寒医书》)、盛君章之内科、王乐成之滋补,各有所长;另有部分民间单方医生,七市筲箕湾田家能、梅林汪家、花塘葛家和城区滕家专医疔疮,在民间有很好的口碑。

民国时期较著名的西医有胡润初、林祥龙、吴文伟、石学舜、严雅鉴、及牙科钱坚白、产科龚式昭等。大蔡胡登瀛、樟树高学书是英士大学医学士。

古时,各家中药铺能自制丸、散、膏、丹等等,清代,在县署内设左、右春药局。旋废。清末,县城有天德堂、瑞丰2家中药铺。民国时期,陆续开设的有普仁堂、天生堂、饮和堂、其丰、寿康、甡生堂、五中和、同蔚春、益寿堂、万象春、余庆堂、人和堂、新寿康、寅丰斋、日森等近20家。各乡(镇)亦有药店,朱学勉曾在梅林药店做过学徒。

民国初期,城乡始有私人医院、诊所。民国三十年,创办公立宁海县卫生院,院址在城东孔家庵,首任院长吴文伟。民国三十三年改县立医院,奠基财神庙,县长方引之专门题字,刻于石碑。医务人员有华时表、柴正耀、柴正照、金善、胡忠更、葛辅清、夏宪中、卢时照、徐道生、马菊芬等人。

上述中西医仅仅是宁海历代的一部分,由于过去对医务工作者并不十分重视,民间档案意识又不强,所以历史上有许多的医师未见记录,本人在仅有的遗存中的发现,肯定不全面,但也基本反映出宁海的医疗史,他们的医德、医术值得我们骄傲、继承和学习。
友情链接:
应可军文化专辑(一)510篇
应可军文化专辑(二)535篇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海燕文化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