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上海县城新北门外法租界河浜路兴圣街南口诵芬堂雷允上药铺铺面侧面照

 旧京遗韵 2024-04-26 发布于北京

清末上海县城新北门外法租界河浜路兴圣街南口诵芬堂雷允上药铺铺面侧面照

01 原照 清末上海县城新北门外法租界河浜路兴圣街南口诵芬堂雷允上药铺铺面侧面照(参看图09  誦芬堂雷允上药铺”在老上海新北门外的位置)

 图02-图08 为图01 局部分解图

02:图左为老上海县城城墙新北门附近的护城河,河右岸是简陋破败的棚屋,背景可见部分城墙。图中间是“河浜路”。位于与上海县城城墙北护城河相接的法国租界区左岸,即:从“小东门”到“老西门”,法租界这边的街道为“河浜路”,法国人把这段街从“老北门”外的“北门街”(Rue Porte du Nord)”分成两段:西“Quai de la Brêche”(城门街), 东“Quai de Fosses”(城河街)(参看图10)。诵芬堂雷允上药铺位于城河街。1912年护城河进行全面填埋,原“河浜路”改作“民国路”,法文为“Boulevard des deux Républiques”(法华民国路。路名原意:“République”意为“共和”,“deux Républiques”这里指“法兰西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本意“法华共和路” 参看图11。)参看图12 雷允上药铺广告地址“民国路”(划红线)。此时护城河尚有少量水,可供小船行驶。

图03 图中护城河左岸的“城河路”明显比右岸城墙根下要繁华许多,已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市。沿河出现“固定小吃摊”,摆摊卜卦算命。(多算卦与新北门振武台“真武庙”有关。参看图13)。大路上已出现黄包车,与“独轮车”共行。图右有铺名幌“同桂楼”,门前两侧有“洋式煤油门灯”,由此推断照片拍摄的时间在1870s. 为很好的依据。

 04 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商铺,均为“马头墙”相隔的二层铺面。

高大的白墙上有两个铺面:带门额匾的就是“雷允上”,该门具有“江南药铺”的典型特征。

雷允上和同桂楼之间有窄巷,估计就是“兴圣街”。“雷允上”旁边的白高墙铺面可能是“道生号”(?)“南北货杂食店”。

此时的“城河街”地面靠商铺一侧已铺有大石条,图中看得不真切。正是因为这些石条路,使得承担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独轮车”行走时发出尖利刺耳的声音,当大量独轮车行进时发出的噪音,已经成为“法租界”的公害。1897年因租界工部局采取增加“入境税”以减少独轮车的进入,从而引起“独轮车夫暴乱”事件,后被血腥镇压。上海工人阶级具有光荣的反帝传统最早可能始于此事件(参看图14)。

图05 两家高白墙铺面。店铺外有借地摆摊小贩。能分辨出“兴圣街”路口。

 图06 可分辨出门额匾上“誦芬堂”。门前悬挂铺幌:雷允上  丸散膠丹  香料细药 。

07 可细看同桂楼门面的细节,估计是“酒楼“饭庄”一类。


 08 是“两家高白墙”东边的一家店铺,勉强辨认:宝记货行。

  

09 1912年复印 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圖)誦芬堂雷允上药铺”在老上海新北门外的位置。

  

10 1904年 上海地图)  法国人把“河浜路”从“老北门”外的“北门街”(Rue Porte du Nord)”分成两段:西“Quai de la Brêche”(城门街), 东“Quai de Fosses”(城河街)。

  

11 1928年 上海地图)1912年护城河填平后把原来的“河浜路”,改成“民国路”(法语:Boulevard des deux Républiques :法华民国路)

  

12 誦芬堂雷允上广告

  

13 新北门城墙上西侧振武台内真武庙从目前问世的老照片看,振武台上的真武庙为两层硬山调大脊青砖灰瓦建筑,因建在“台”上,可以称作“真武阁”。

  图14 《点石斋画报》- “大闹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