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真的懂“春蚕到死丝方尽”?大部分人其实都误解了。甲骨文字典说字——丝

 赵文耕 2024-04-26 发布于北京


【甲骨文字典,丝】

甲骨文字典中的丝由两个糸的字符组成,糸就像一束丝的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纟,表示与丝有关的事物。糸与丝可以互换使用的,说文解释:丝,蚕所吐也。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是指蚕所吐的丝,本义指蚕丝。


【丝,演变】

说到蚕丝,大家定会想起历史上蚕丝的发现者和养蚕的创始人嫘祖,民间蚕农称她为蚕母娘娘,是黄帝元妃,相传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纺 织,在嫘祖的智慧和努力下,养蚕种茧的技艺逐渐传播开来,她与黄帝一起组织部落里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织,共同创造了华夏古代文明。


【嫘祖】

而把蚕丝这个“丝”字,运用到让全中国都家喻户晓,然而又让百分之八九十的现代人都误会了这个字在他的作品中之含义的,当属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了。

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蚕宝宝一点点长大,快到要吐丝时不再吃桑叶,吐丝的过程中把自己包裹在里面,直到丝尽而死。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出了蚕的一生贡献。

然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却都只会拿它来形容和赞美老师,或者高尚人物的奉献精神。其实,这是对李商隐在该诗句中表达的意思的天大误解。

在诗人的《无题》这首诗中,第一句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紧跟着第二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以通读上下文,他这个“丝”字,通“思”,表达的是爱情之相思,而用“春蚕到死”来形容思念方尽,蜡炬成灰,泪才干,简直是秒杀千百年古往今来的才子佳人对于爱情之相思的各种诗词。

无论是唐代诗人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是宋代词人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还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与之相比,从某种角度上说,都稍逊风骚。“沧海”、“巫山”、“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有“茫茫”的思念,在人的生死面前,都不叫事儿,因为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了,除了生死,别无大事,形容至死不渝,至死方绝,这一句“到死,丝方尽”真的是绝绝子了。

 而系与丝互换使用,我们也有个成语,叫藕断连丝,也是能立刻让人秒懂这里的丝,就是系,联系的意思: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有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不只藕,在荷梗中也有细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