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彩色老照片:城楼下四个官员;二手衣服摊;台湾省的钦差行台;北京永定门和正阳门

 杂家馆藏 2024-04-26 发布于四川

1910年的沈阳,那时这座城市还被人们称为盛京,它不仅是辽宁省的省会,而且更是清朝早期的首都,因此这里的地位十分重要。

盛京在历史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而在那时的四位清朝官员的出现,穿着倒是挺整洁的,但穿着打扮并不像电视剧上所呈现的那样光鲜亮丽。

清末的永定门,又被称为正阳外门,此外还有永安门、永昌门等别称,寓意着“永远安定”。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永定门桥北,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南部的正门。

永定门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施工,同年十月这座城门便已完工。在明朝时期,永定门作为内城的南门,曾是京城的门户,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

正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的正中,是清末皇帝专用的城门。这座城门在明朝时期被称为大明门,而在清朝时期则被称为大清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城的门户之一。正阳门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城门建筑。

正阳门的地位十分特殊,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从箭楼的正门进出。这种规定不仅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也显示了正阳门的庄严与神圣。作为皇帝出入皇宫的必经之路,正阳门见证了皇帝的威严和宫廷的庄重。

皇帝每年都会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在冬季,前往天坛祭天;另一次则是在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感谢,同时也是向天下百姓展示皇帝的威仪和国家的庄重。

1905年的北京,一个男人骑着毛驴,毛驴穿过了城市外面的一座木桥。在木桥下,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着。小溪里的水潺潺流淌,清冽而透明,像一条闪亮的玉带。在远处,那片草地像一片绿色的绒毯,上面放着的羊像是白色的珍珠,被阳光照耀着,闪闪发光。

1905年,这种古典的马车出现在许多旧照片中,它们通常被描绘为有着芦苇编成的半封闭棚屋的车型。

这些棚屋的设计,旨在为乘坐马车的旅客提供一个可以躲避风雨的舒适环境。然而,像这幅画里所呈现的人物和马车的装扮,却是非常罕见的。

1900年,清朝时期,台湾省的钦差行台(即钦差大臣的办公场所)原貌呈现出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座建筑以清代官式建筑风格为主,结合了台湾地方特色,显得别具一格。钦差行台坐落在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63号,是台湾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官署建筑。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3公顷,主要由石阶、石狮子、石牌坊、照壁、泮池、龙亭、东大楼、西大楼、后花园等组成。其中石阶长50米,宽1.5米,共有五级,每级均有石狮子和石龙柱,显得庄严而壮观。石牌坊高12米,宽17米,正面镌刻“钦差行台”,背面镌刻“朝天阙”,气势雄伟。照壁高8米,长17米,壁面以红、黄、绿三色瓷砖拼成花卉图案,富丽堂皇。泮池直径35米,池中有一个小岛,岛上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龙亭,亭内供奉着龙像。东大楼和西大楼都是两层楼高,长40米,宽5米,是钦差大臣的办公场所和住宿地点。后花园面积达2公顷,园中有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等景点,环境优美。

1905年,繁华的集市角落犹如一幅热闹的生活画卷。这里可能就是每年庙会聚集的所在,充满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和各种生活的气息。在集市的中心,前面是一个卖菜的摊位,摆放着一些陶罐和瓦罐,里面或许装满了各种新鲜的蔬菜和鲜艳的水果。

一些小孩子围绕在摊位周围,他们争先恐后地看着摊位上的货物,指指点点,嬉笑声此起彼伏。他们或许是在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许是在玩耍,而更多的可能只是单纯地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在集市的各个角落,人们都在忙碌地买卖商品,讨价还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生活的交响曲。有的人正在仔细地挑选着货物,有的人则正在和商贩进行激烈的议价,有的人则带着满载的货物离开,有的人则刚刚抵达。

清末的街头,阳光炙烤着地面,热气腾腾。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摆放着一个估衣的摊位。

所谓估衣,就是别人穿过的旧衣服,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被卖出的二手衣物,都被这里的摊主收集起来,再卖给那些需要的人。这是一个充满了人间百态,世事冷暖的地方。

这个摊位上,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旧衣服堆得像小山一样。每一件衣服都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或许曾在富贵人家,或许曾在贫穷人家,但如今都被人们遗忘,被搁置在角落里。然而,在这个摊位上,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被需要的人选中,继续陪伴他们走过生活的路。过去的穷人多,他们买不起新衣服,只能选择来这里买旧衣服。这些穷人或许是街头的苦力,或许是店铺的小贩,或许是家庭的妇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