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袁绍走向台前

 82年的老周 2024-04-26 发布于江苏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567天



新时代,来了。
只不过,是两个新时代,一个叫三国,一个叫魏晋南北朝。但,这么说有点不严谨,你看,三国的前半部分属于东汉,后半部分属于魏晋,哪来的三国?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三国,不是朝代的朝代”的原因。
但,自从有了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就约定俗成了。还有就是,三国和魏晋确有不同,时代特征相异,统治阶级也有别。
只不过,揭开新时代幕布的都是——袁绍
历史上,对袁绍的评价不高。一来他是失败者;二来他也确实乏善可陈。你看,他要对宦官斩草除根,人家早就没根了,你还要赶尽杀绝,既不人道,也不聪明。再说,宦官又不都是坏人,怎么能“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政治斗争,不是应该团结大多数吗?不分青红皂白,杀个一干二净,那是鬼子进村。
可惜,袁绍偏偏就这么干了。
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不得而知,当然,我们也不必为他辩护。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参与外戚和宦官的斗争,是有深刻原因的,他并非为了个人恩怨。如果说为了利益,那也是为了一个集团、一个阶级、一个趋势的利益。
这个集团,就是士族
这个阶级,就是士族地主
这个趋势,就是
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袁绍,是什么?
根红苗壮的士族。
什么是士族?按字面理解,就是士人的家族。士,作为一个阶层,在春秋时期是级别最低的贵族(王、公、大夫、士),在秦汉时期则是级别最高的平民(士、农、工、商)。直白一点说,就是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严谨一点来说,就是以读书为职业的知识分子。
读书如何变现?士人的出路,只有——做官。独尊儒术以后的帝国中央,非常欢迎他们加入国家公务员的队伍中来,以便将建国之初的军事政府,逐渐过渡改造为文官政府。
结果呢?自然是“读书——考公务员——做官”成了高大上的就业之路。于是,读书的,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官越做越大,书越读越多,如果家里人丁兴旺,还门生故吏遍天下,就会形成特殊的家族和势力集团,甚至可以垄断仕途。
这样的家族,就叫士族。或者说,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
袁绍家,就是这样从他爷爷的爷爷以下,就有四代人担任“三公”的职务,号称“四世三公”。东汉的三公,是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司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司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们的地位,仅次于皇帝。老袁家祖坟里有原子弹,四世三公,当然是真金不怕火炼的士族。
士族集团,就是职业官僚集团。
士族的上一阶层,是贵族。贵族,就是皇族、外戚和公侯。他们地位尊崇,爵位世袭,身份显贵。但,贵族未必有文化,更未必都读书,也未必有声望。有声望的,只能是“诗书传家远”的士族,所以,士族也叫望族。当然,望族肯定是名门,名门多有权势,所以,士族又叫势族——老袁家就是“势倾天下”。
也许,正是因为家里如此“辉煌”,袁绍年纪轻轻便心高气傲,不是名人不见,朝廷招聘也不去,却结交了一大批社会贤达和各界名流。
这事一度引起当局的不满,强烈的不满。当时的宦官头子——赵忠,怒斥,袁本初不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想着为国尽忠,却养了一帮敢死队,这小子是想造反吗?!他叔叔——袁隗也骂他——你个败家子,是不是想让我们老袁家灭门?!袁绍这才稍有收敛,投到大将军麾下效力。
如此看来,袁绍根本没把何进这样的“暴发户”放在眼里(他后来与何进联手,其实另有原因)。
所以,贵族有爵位有权势,士族有权势有声望,什么都没有的则是庶族。庶族多贫寒,因此也叫寒门或寒族。庶族,也有读书人,只不过祖辈积德不够、官运不佳,或家道中落,才没能成为士族。
贵族、士族、庶族,这是中国历来地主阶级的三个阶层。
秦汉帝国由周朝的邦国演变而来。邦国时代的天子、诸侯、大夫都是领主,而,秦汉帝国时代管理国家的,却是既没有领地又不能世袭的官僚。所以,邦国的统治阶级是领主阶级,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
最适合帝国制度的,是庶族地主因为,庶族地主没有高贵的血统,也没有显赫门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这样更能保证帝国的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和官员代理。
而,最适合邦国制度的,则是贵族地主因为,从贵族领主到贵族地主,原本只有一步之遥。所以,邦国变成帝国,贵族领主就会变成贵族地主;而,统治阶级最终由贵族地主转变为庶族地主,则是历史的必然。
但,转变需要过程,承前启后的,就是——士族。士族看重门第像贵族,读书做官又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所以,你看,秦汉是贵族地主时代,隋唐及以后是庶族地主时代,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是——士族地主时代。
袁绍所代表的,就是这个承前启后的趋势。
历史的车轮滚滚,事实上,东汉后期,士族已经成为王朝的第三大势力集团,已经开始逐步实现集团发展的三大目标——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
这,非同小可!垄断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如此下去,帝国迟早会落入士族集团之手。
而此时,士族阶层掌握政权,已是指日可待。
他们需要一个人,一个揭幕人——袁绍,就这样走上台前
但,他并非揭幕第一人。第一人,叫陈蕃,大名士,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名士排行榜上的NO.1,是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强的意见领袖。
与陈蕃并列榜首、号称“三君”的,还有外戚——窦武(汉灵帝的外公)和宗室——刘淑(汉灵帝的爷爷)。士人集团将窦武、陈蕃、刘淑三人推为领袖,既是统一战线,也是人心所向。
意思很明确——阉党们,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于是,陈蕃首先发难,他给大将军窦武的建议,跟后来袁绍给何进的建议一样——尽灭宦官。只可惜,临朝的窦太后也跟后来的何太后一样,不同意“斩草除根”的方案;而,这种全面树敌的做法,则逼得宦官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拼死一搏。
当时,汉灵帝继位仅仅1年,只有13岁,他外公——窦武担任大将军才9个月,一切都在宦官集团的掌控之下……结果,窦武兵败自杀,带领80多个学生前去抗议的陈蕃,也被捕下了大狱,一个宦官恶狠狠地对他说——你个老不死的,还想砸我们饭碗,还想要我们脑袋,我先砍了你的脑袋!
陈蕃死了,他的手抓到了幕布,却没能揭开……
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21年后,袁绍接过了陈蕃未竟之使命……他比陈蕃胆大妄为,他比陈蕃不顾一切,他比陈蕃运气好——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同归于尽,舞台上只留下了士族。
那,接下来,士族就能大展宏图了吗?
不能。
因为,董卓来了……
· 未完待续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