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扯远了。那么,东汉末年,其实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时候,官僚体质发生了实质的改变。到汉献帝时期,东汉的末代帝王,其实真正掌控朝政的是三类人,外戚,宦官,士族。由此,不得不说一下外戚,这是一个经常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官僚,从西周开始就有,到清朝还有。这帮人通常是皇上的舅子老表之类的人,因为某个妃子得宠,所以也便鸡犬升天,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宰相田蚡,就是典型的外戚宰相,汉武帝的舅舅
王太后的弟弟。而这种情况,到东汉,更为盛行,结果弄成了灾祸,比如汉献帝时期的权贵,张让,就是外戚。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宦官阶层,由于长期侍奉在皇帝左右,弄个一官半职来当当,并且把持一下比较懒的皇帝的朝政,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当然,宦官不是都坏,也有建立大功业的,比如明朝宦官,郑和,下西洋的那位。郑和,是小时候,因为兵灾,一不小心沦为奴隶,收进宫去的。当然,宦官这东西,忠心的有,坏的更多,大名鼎鼎的王振,带着明朝皇帝朱祁镇打土木堡战役,把五十万人和当朝的一半以上精锐文官葬送掉的那位。又比如说魏忠贤,那是大名鼎鼎的了。所以到了清朝,就有一项政策,就是后宫绝不允许干政。正是因为总结了前朝的外戚和宦官扰政,导致动荡的局面发生。所以清朝的宦官和外戚,都还算是比较老实的。
那么,刚才说到东汉的三个阶层,还有一个就是士族了。这个阶级,是长期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他们是贵族的最低一等,但到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之后,他们就算是平民的最高一等了。
而这帮人,算是一种高级打工仔,比如咱们读过三国的,都知道一些比较有名的谋臣,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陈群,孔融等。都是这帮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