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去李庄:我们不曾遗忘|蒋少龙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4-04-26 发布于宁夏

图片

2024年四月在板栗坳史语所门前留影,第二排左三系本文作者

文| 西南财经大学 蒋少龙

本文系作者投稿

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李庄又太有名了。抗战时期,国际邮件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个字,就可准确收到,因为在这里云集着当时中国最顶级的学术大师。

许多人是看了《南渡北归》才知道并去李庄的。岳南的《南渡北归》2011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南渡北归》(新版)出版。

其实早在上世纪末我就知道李庄了。当时在宜宾学院开会,本来准备去李庄看看同济大学在李庄的旧址,结果听说交通不便未能前往。

第一次去李庄是2004年初,首次自驾去参观禁片《大鸿米店》拍摄地的泸州尧坝古镇,返程时顺道去了李庄。

20年前的李庄还名不见经传,去的人也少。通向李庄的路几乎全是泥巴路,当时又遇上下雨,整个路面坑坑洼洼,凸凹不平,车子开起来上下颠簸甚至轮胎打滑。所幸的是我这个刚拿驾照才几个月的“黄师傅”,开车居然没出事,平安到达李庄。

车子快到李庄时,有一座牌坊立在路中间,上书“古镇李庄”四个大字(现在的“古镇李庄”牌坊是后来新修的)。

图片

在古镇李庄牌坊和祖师殿前留影

那时的李庄还是古朴甚至原始的,我们在席子巷、羊街寻觅同济大学的旧址。席子巷很短,很窄。长仅60米,宽仅两米多,被誉为“一线天”。席子巷建造很有特色,街面全用青石板砌成,经过往众人日久天长的踩踏,石板已被打磨得非常光滑,留下了深深的岁月印痕。

过了席子巷来到祖师殿,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在地,当年同济大学“吃人”的谣传就发生在这里。

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信息闭塞的长江古镇李庄,初来乍到的“下江人”不仅遭遇过土匪的抢掠,还遭受过当地乡民的怀疑、冷遇,甚至受到不怀好意的人身攻击。从尴尬的对峙到和解与支持,是从“吃人”谣传开始的。

谣传之一是,居住在李庄祖师殿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师生做人体解剖实验。因室内光线太暗,师生们在室外花坛之上搭了几块木板作为解剖床开始操刀解剖时,当地一位泥瓦匠正好在祖师殿的屋顶上做修缮工作。该瓦匠不经意看到了这一幕,吓得大惊失色,一个恐怖念头忽地自心中冒出:同济大学“吃人”了。

“吃人”的谣言不胫而走,同济大学师生被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用科学的方法击碎谣传乃不二选择。为了平息谣言,在校长周均时的指示下,同济大学医学院在祖师殿厅堂内举办了“人体解剖展览”,展出了人体全副骨骼架、用药水浸泡的尸体及心、肺、肝、胆、脾、肠等人体器官、各种人体图表、医疗器械等。师生们还向村民详细介绍人体的组织构造、各种器官的作用、得病的原因、解剖的作用、如何对症治疗等医学知识。        

图片

图片

人体解剖展览和考古文物展览分别在祖师殿、板栗坳举行。两个展览的举办轰动四方,《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也分别作了报道,谣传不攻自破。观展者中不仅有李庄、南溪的父老乡亲、学校师生和各界人士,就连重庆、成都、沪州、乐山等地的人也赶来李庄观展,期间还排起了长达数里的长队。这两个展览成为川南的重大文化事件而载入史册。展览成功举办后,当地群众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历史和人体知识,更增进了当地老百姓对现代医学的理解。

如今的李庄,早已从愚昧中脱离,而当年的那场展览会轰动四方,并作为川南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载入史册。谣言止于智者,大师们对待“吃人”谣传的做法,为后人科学处理谣传事件提供了成功范例。

2021年4月中旬,我们一行20人追寻大师足迹,重走李庄之路。此次李庄之行,使我们对李庄有了更多的理性认识。

图片

1940年8月,李庄羊街8号罗南陔府邸。区长张官周、镇长杨君惠以及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镇上名人聚集于此。就是这些李庄的乡绅,他们在此做出了一个影响李庄命运,也将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重大决定。16字电文从李庄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图片

在东岳宫16字电报影壁前留影

李庄的乡绅们为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腾出了“九宫十八庙”:同济大学校本部设于禹王宫(今慧光寺),工学院居东岳庙,理学院居南华宫,医学院居祖师殿。乡绅的私宅大院,则用以解决师生们住宿。李庄本来只有几千人,这一下人口骤增,外来者最多时达到12000余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随之也先后辗转来到李庄。

图片

李约瑟拍摄的禹王宫照片及大学生上课时情景

图片

张家祠堂大门

张家祠堂是中央博物院在李庄的旧址,位于李庄镇西的上河街,占地近4000平方米。该祠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时,由张师德为首的张氏族人集资660两银子,从族人手中购得的大宅,为表达张氏子孙崇敬祖先之心,专辟为追远根本的宗祠之用。

图片

图片

百鹤祥云窗及百鹤图局部

张家祠堂的主体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上为正祠,下为厅房。祠内厅房上的50扇窗门每扇长2米,宽0.6米,均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刻有不同形态的栩栩如生的仙鹤,四周配以动感十足的云彩。每扇窗上雕刻2只仙鹤,共100只,其中一部分云彩图案中,还隐隐刻出呈对称状的变形鸟类图案,其头、眼、颈历历可辨。窗的下部还刻有蝙蝠、麒麟、鹿、奔马、龙、凤、花草等。谓百鹤祥云窗,是李庄古镇的精品之一。梁思成先生曾将张家祠百鹤窗与旋螺殿、魁星阁、禹王庙九龙碑并称为“李庄四绝”。

图片

1940—1946年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迁驻李庄张家祠,如今开辟成“中国李庄抗战文化陈列馆”(罗哲文书)。其两侧的对联“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一语,乃是抗战时期李庄的准确定位。  

图片

1941年在栗峰山庄举办中央研究院成立十三周年盛典

图片

大师云集欢迎蔡元培先生

板栗坳栗峰山庄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战时旧址。此处共有八处清代住宅,分别是桂花坳、田牑上、下老房、老房子、财口门、牌坊头、戏楼院、新房子。其中桂花坳是傅斯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居住长达6年之久。田牑上是史语所的图书馆,当时这里是中国最好的文科图书馆,拥有13万册精品书籍。戏院楼是甲骨文研究室,董作宾等人曾在此完成大作《殷历谱》。

《殷历谱》是借卜辞中有关天文历法的纪录来解决殷商年代的问题。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四卷,下编十卷,是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史重要的参考资料。董作宾于1945年4月于李庄板栗坳完成并出版,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印了200部,且每部都有编号。时蒋介石亲自签发嘉奖令以兹表彰。大学者胡适评价该书“彦堂这部书真可以说是做到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境界,佩服佩服。”

可惜的是,板栗坳现今众多院落已由各家农户居住,其原来的整体性也被破坏殆尽。从整个村子的现状看,这里并不富裕,80年前尚可观的院落现在已破旧不堪且愈发严重。

图片

在栗峰山庄台阶合影

1940年昆明频遭日机轰炸,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李庄,营造学社因依靠该所的书资料也跟随迁往,租住在李庄坝月亮田。

图片

图片

林徽因在李庄时的故居旧址

图片

林徽因到李庄后生病多年来一直未出月亮田,躺在床上,苍白、瘦削的身子,宛如她那首《静坐》诗中的描述:“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好友费正清、费慰梅夫妇见状也为之伤感动容。

尽管生活如此的艰苦,但梁思成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编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以顽强的毅力,带病撰写了《中国建筑史》宋辽金部分,并对整部书稿做了校对和补充。1944年,梁思成的大作《中国建筑史》在李庄诞生。

时过境迁,改朝换代。

对于李庄显赫的往事,年轻人并不知晓,老人们则选择了沉默。1949年后,前往台湾的史语所所长傅斯年被视为战犯,留在大陆的梁思成成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罗南陔、张访琴、杨君慧等乡绅则在李庄操场被当众铲除。李庄乡绅的精神领袖罗南陔死于锁喉炮:一颗精确的子弹,从他的后颈窝穿过口腔,夺口而出一一除了损毁两枚门牙之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血迹!

从前的荣耀都已沦为伤痕,面对暧昧不清的时局,遗忘是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我们不曾遗忘,我们不会遗忘!

2024年四月谷雨前夕,我们再次来到李庄。

李庄郊外的罗南陔墓地,我们在罗南陔后人的带领下,列队在此祭拜,手捧鲜花,向罗老先生致敬。

图片

图片

青年才俊刘嘉胤身着民国学生装,用正体字撰写并朗读的祭文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羅公南陔祭文》

南薰微動 周章三陔

孝友名世 戎州有才

革髮訓民 勸課農桑

梓里重望 功冠群儕

神京陸沉 九畹移根

飛檄慷慨 辟雍西來

絃頌江頭 茄吹夜月

高義薄雲 賢名傾海

胡期一朝 四維中圮

殞身隳志 萬古悲哉

我來煙蔓 弔彼銜冤

生芻旨酒 不掩餘哀

尚饗

甲甲辰辰月民國劉嘉胤撰句並書於敘府李莊

图片

罗南陔墓地不远处是已经衰败的罗家祠堂。1940年秋,同济大学迁入李庄,乡绅罗南陔把本族的罗家祠腾挪出来,交予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做教室。那时不叫罗家祠,而称“集成公祠”。集成公本名罗其柏,字集成,是罗南陔的曾祖父。罗家祠堂以他的字冠名,可见集成公在家族和地方上享有声誉。

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曾留下致谢匾:“士绅罗南陔,以其祖集成公祠相假,且不受租金,附职师生始克絃诵不辍,谊至深厚也。”

图片

 ”集成公祠”祖堂匾(早被村民做成门板,已残缺)

旋螺殿坐落在距李庄场镇两公里以外的一座小山上,其建造不仅精美绝伦、气势雄伟、别具一格。关键在于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力学原理,全殿没用一颗铁钉子,而是采用一种特殊的斗拱结构托起整个大殿,使大殿顶端呈现一种螺旋向上的姿态,故俗名旋螺殿。营造学社的专家曾在此考察,叹为观止,认为这一建筑式样及其技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理所当然,它也成为李庄最负盛名的古建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栗峰山庄也是一座驰名古建筑,严格地说,它是一座古建筑群。它位于李庄场外五公里外的板栗坳,过去都叫板栗坳张家大院。“栗峰山庄”一名估计是抗战时期内迁机构入驻后所给予的雅称。

图片

 栗峰山庄 老照片

图片

栗峰山庄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建筑群,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破败严重,内部结构或被分割、或被改建,或受侵蚀,破损非常严重,残留的建筑很多已成残垣断壁。因此,从某种程度讲,栗峰山庄已非完整意义的古建筑群。但这并不能遮掩栗峰山庄曾有的夺目光辉。

物是人非,现在的李庄还是李庄吗?

图片

2018年,为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以及国家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建设等政策,助推李庄古镇景区从“粗放观光型”向“文化度假型”跨越发展。宜宾市在《中国.李庄古镇旅游景区总体规划(2018-2025)》中明确指出:以“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为发展定位,全面展示李庄古镇的多元文化内涵,沿江“东拓”发展,打造集古镇观光、滨水休闲文化体验于一的度假旅游目的地。

为此,地方政府三年投入25亿元,景区规划为特色美食、酒店民宿、休闲娱乐、文创研学四大聚落区。改建后的李庄犹如水乡乌镇,昔日月亮田小桥流水,乌篷船来来往往,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盖因月亮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板栗坳的栗峰山庄只是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厚此薄彼,是耶非耶?

历史是后人写的,羊街八号如今已不复存在。

要离开李庄了,我们再次来到栗峰山庄。

图片

当年离开李庄时,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同仁们凑钱刻了一块“山高水长”的石碑。他们在“留别李庄栗峰碑铭”中写道:“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沧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爰来爰托。朝堂振滞,灯火钩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兴,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学府。我东曰归,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