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芍药入药分赤白

 循天园 2024-04-26 发布于广西

芍药,毛茛科植物,根可入药。《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中药“白芍”和“赤芍”。按中药“十八反”,二者皆不能与藜芦同用。中药白芍来源于植物芍药,赤芍则来源于植物芍药和川赤芍。可见植物芍药能入药为“白芍”和“赤芍”。以下从植物芍药说起,谈芍药与人的美丽健康交互。

根、花皆可入药

芍药花甚美,有“花相”之称。《本草纲目》言“芍药,犹婥约也。婥约,美好貌。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庄子·逍遥游》也言其“淖约如处子”。可见芍药花之美,古往今来世人皆赞美之。芍药也作“勺药”,如《诗经》中“赠之以勺药”。因古时芍药常作临别赠物,故又有“离草”“可离”“将离”之名。如《韩诗》所云“芍药,离草也”,董仲舒也有言“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赠之”。

芍药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作为药用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芍药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根入药,未分赤、白,言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宋代《本草别说》载:“《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人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因利以为药。”可见宋代已采用栽培的芍药入药。除根可入药外,芍药花也可入药。《河南省中药材标准》(2023年版)收载有“芍药花”,花蕾入药,有活血止痛、通经、舒气的功效。临床可用于妇女闭经、干血痨症、赤白带下、行经腹痛等症。有益气调经、散寒止带功效的中成药愈带丸,便用芍药花组方入药。

芍药赤白之别

《本草纲目》云“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本草崇原》亦言“开赤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即古以花颜色区别二者,不过有失偏颇,如白芍的根和花,红、白色均有。现区别二者,则以加工方法等为依据。白芍采收后要经过于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而赤芍则直接晒干即可。二者加工炮制方式不同,化学成分、含量产生较大差别,应是导致二者功能主治不同的药理学基础。

从药材形状上看,二者容易区分。白芍类白色或微带红棕色,气微;赤芍表面棕褐色,气微香。从功效而言,白补赤泻,白收赤散。《注解伤寒论》言:“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本草正》也载“芍药,白者味甘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临床应用中,赤芍散而不补,偏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实证患者;白芍补而不泻,偏于养血调经、柔肝止痛,适用于虚证患者。

柔肝养血用白芍

将芍药分赤、白二种,始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白芍有异名白芍药(《本草经集注》)、金芍药(《安期生服炼法》)等。另因产地不同而各有其名,如产于四川者名川白芍、川芍、中江白芍、中江芍等;产于安徽者名亳白芍、亳芍;产于杭州者名杭白芍、杭芍;产于浙江东阳市一带的名为东芍。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症。如《伤寒论》桂枝汤中,与桂枝同用以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而恶风者。再如《伤寒论》黄芩汤中,与黄芩同用,治热痢腹痛。白芍为妇科调经常用之品,《日华子本草》谓其“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如《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四物汤中,与当归、川芎、熟地黄同用,以补血调经。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荣养丸、乌鸡白凤丸等便用白芍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虚寒之症不宜单独应用。

白芍主要含有芍药苷、牡丹酚、芍药酮、三萜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具有中枢抑制、解痉、抗炎、抗溃疡、保肝、解毒、抗诱变、抗肿瘤、镇静、镇痛、抑菌等作用。

白芍利肝具体表现在其补肝、敛肝、平肝、清肝和柔肝五方面。补肝,言其补养肝血;敛肝,言其滋养中佐以酸收敛阴;平肝,言其平抑肝阳、益阴潜阳;清肝,则言其对肝热内郁、肝火内扰均可清之,亦曰凉肝;而柔肝,肝为刚脏,治疗时刚宜柔以制之,急宜甘以缓之,使其和畅,又或曰缓肝、和肝。实际应用中,白芍生用长于敛阴平肝;炒用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主;酒炒酸寒之性降低,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

清热凉血用赤芍

赤芍有异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赤芍药(《博济方》)、红芍药(《圣济总录》)等。赤芍性味苦、微寒,归肝经。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临床常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症。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配伍生地黄、牡丹皮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治热入营血、身发斑疹。又如《太平圣惠方》赤芍药散,将其与黄柏同用,既清下焦肠中湿热以治本,又凉血热止下痢以治标,用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家庭常用中成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导赤丸、正柴胡饮颗粒等均用赤芍组方入药。

赤芍生用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炒后清热力较缓;酒炒活血止痛力增。值得注意的是赤芍性寒清热,血虚经闭者不宜用。赤芍含芍药苷、鞣质、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芍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镇痛、镇静、抑菌、抗炎、保肝、抗应激等作用。

其他入药“芍药”

除药典所载品种外,各地还有不少习用品种入药,因此市场流通的芍药品种来源较多。如毛叶川赤芍、毛叶草芍药、草芍药、美丽芍药、窄叶芍药和块根芍药等也作药用。其中部分来源品种为地方标准收载。如《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收载有“毛叶赤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毛叶川赤芍、毛叶草芍药的根及根茎。该品种在甘肃产地多作赤芍购销,有时也作川赤芍。毛叶赤芍性味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又如《贵州省中药民族药药材标准》(2019年版)收载有“狗头赤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美丽芍药或草芍药的根,为少数民族用药,有活血化瘀、凉血调经的功效。(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