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白芍与赤芍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8-03 发布于日本
原创2022-08-02 16:12·中医学生王世杰

芍药一名, 最早见载于《诗经·郑风》:“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神农本草经》将芍药列为中品, 谓:“芍药, 味苦, 平。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寒热疝瘕, 止痛, 利小便, 益气。生于川谷及丘陵”,,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 中以根、花的颜色分赤白:“白芍, 其花莼白, 大而美丽, 根亦白色, 故名。” “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 白而长大, 余处亦有而多赤, 赤者小利。”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将芍药独立成了白芍和赤芍两种药物, 其代表方有白芍药散治产后崩漏, 淋漓不断, 虚损黄瘦;赤芍药汤治赤痢多, 腹痛不可忍。

白芍

“赤芍长于泻实, 白芍长于补虚”。

《本草求真》曰:“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 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 赤则只有散邪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 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本草备要》曰:“赤芍主治略同白芍, 尤能泻肝火, 散恶血, 治腹痛坚积, 血痹疝瘕, 经闭肠风, 痈肿目赤, 能行血中之滞。”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谓:“芍药, 白补而赤泻, 白收而赤散也。”

赤芍

赤芍长于凉血逐瘀,归为清热凉血药;白芍长于补血、养阴, 归为补虚药。

白芍、赤芍同是寒性药, 具有清热的共性, 但白芍属补虚药, 长于补血平抑肝阳。赤芍属清热药, 功偏清热凉血祛瘀。白芍苦、酸、甘, 微寒, 入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 平肝止痛, 敛阴止汗之功。常用于治疗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 阴虚盗汗, 肝阴不足所致之头痛眩晕、胁肋疼痛等。赤芍苦, 微寒, 主入肝经。具有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之功。主要用于治疗温病热入营血, 血热吐衄以及目赤翳障等症。

白芍和赤芍中均含有芍药总苷和植物多酚, 这些共同的化学成分, 使两种药材表现出了基本相同的药理活性。然而二味药材所含化学物质种类和含量比例的不同, 又使它们呈现出明显的差别, 如:二者共同药理活性的作用强度并不相同, 通常认为白芍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 而赤芍则因含有大量的多元酚而表现出较强的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理活性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