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一个在江苏打工的外地人,没看懂江苏的教育到底在卷学生什么?

 生命的启示 2024-04-26 发布于江苏

​在卷一个中产阶级梦,尽管这条通往中产阶级的路非常狭窄,在很多省份的居民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但是江苏家长们就是乐此不疲。

这种观念刻入基因,哪怕他们移居到了外省甚至海外,依旧会重复这条路径。前两天一个旅日的南京人和我聊天,表示江苏学生即便定居海外,他们依旧会选择让孩子读私立学校,为将来进入名牌大学做努力,学习压力一点不低于国内。

教育完成阶层再生产,指的是一个家庭在教育上投入一定的资源后,可以让子女在比自己取得更高的学历和社会地位,或者工作环境、工作舒适度和薪资待遇超过自己当前的水平。即使出现最差的情况,也能通过教育让子女在不低于自身的阶层生活。

江苏的家长们痴迷教育军备竞赛的原因是:认为教育是阶层再生产最具有性价比的途径。而相对应的中西部偏远县城乡镇的家长,多半是没有兴趣通过这条路径完成阶层再生产的。自己外出务工,子女理所应当也是外出务工。就算部分家长的想法和江苏县中家长类似,你有什么条件来满足孩子?你是买得起省会重点中学的学区房?还是你们当地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或者你家有什么人脉关系能把孩子送进重点中学?因此,在阶层流动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躺平是无奈的最优解。

如果这些家长到中西部地区的市辖边远区县做个调研:有多少和他们一样同阶层的家长,会十分执拗地认为自己家孩子必须考上重点高中,以后必须再考入985/211高校,最好一路读到博士毕业,成为大学教授。部分江苏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执念简直突破天际,仿佛平民阶层的孩子以后不成为处级干部、大学教授逆天改命属于人生失败,一定要把孩子所有的空余时间榨干,所有的潜力挖掘出来才满足。但凡和中西部普通工薪阶层家长灌输这种教育理念,他们都会觉得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他们觉得把孩子送进当地学校已经很负责了,孩子愿不愿意学习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再加上市区重点初中和区县乡镇中学悬殊的教育资源差距,能否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全凭自身天赋。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场景:江苏苏北苏中地区的县中模式考生,发奋苦读进入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和他的另一半——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女生在南京、苏州、南通或者无锡立足。如果是非体制内工作,两人双双通过996高强度工作换取报酬,凭借高收入终于在30—35岁时将住房房贷结清。这属于标准的江苏中产阶层产生模式:从小认真学习考入名校,寻找门当户对的伴侣,成为一对高学历夫妻,有着体面的工作,还有一套自有住房。

然而江苏魔幻的现实证明:绝大多数达到上述处境的家庭,他们依旧非常焦虑。当孩子上幼儿园时,他们就要开始鸡娃之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家师资力量尚可的幼儿园,学费昂贵,只能咬牙支付。当孩子进入小学和初中,竞争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教育上。这与很多省份不同,江苏的县城乡镇家长们依旧普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城市学生面临着县中模式学生的疯狂追赶(参考南通市)。

这对学霸夫妻消耗了非常多的金钱和精力,孩子因为年龄尚小,承受了过大的压力而心情不悦,亲子关系紧张,但是孩子的成绩依旧不上不下。这对夫妻逐渐发现,其实孩子在学习天赋上并不如自己,孩子的学习毅力也不如县中模式下的学生,很有可能在中考被分流。这对夫妻好像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当前的收入只能买得起新区的住房,中考考入重点高中的竞争又太过激烈。

某天,这对夫妻深夜长谈时,丈夫劝说妻子:算了,认命吧,孩子尽力了,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折腾到大半夜,他已经很努力了。我们名校毕业确实是依靠天赋,咱们也没有那么多钱置换天价学区房,只能让孩子读当前的学校。退一万步说,就算把孩子送进去,未必跟得上学习进度。基因遗传这个事,谁说得准呢?

但是这时候,妻子劝说自己的丈夫:我也知道孩子尽力了,但是我们不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吗?你能忍心看到他最后连211高校都考不上?你看那些南通乡镇的学生,没日没夜地刷题,我们除了这套房,以后还能留给孩子什么?以后孩子如果成绩不好考不进名校,他这辈子就毁了。

平行时空中,南通县城乡镇的一对夫妻,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我和你妈妈就是因为学历不高才吃这么多苦,我们现在把你送进这所初中,虽然苦了点,但是你要努力考上重点高中,以后考进重点大学才能改变命运。

上述的情景表明,在江苏这种高强度竞争、崇尚文教的社会环境下,中产阶层作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内部的流通是不存在明显障碍的。底层成为中产阶层,没有本质上的困难——有学习天赋,愿意做小镇做题家,愿意抹去天性,愿意寒窗苦读,完全可以将早你一步进城的新中产阶层按在地上。同样,中产阶层的后代滑落为底层,同样没有本质上的困难——只要孩子学习不够努力,想着保留天性,初高中阶段稍微贪玩一些,中高考考试成绩不理想,完全可以被寒窗苦读的县中做题家按在地上。

因此,江苏新晋的中产阶层比其他省市的中产阶层更加脆弱。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中产地位,只能苦一苦孩子了。而底层亲眼目睹了曾经的同伴通过考学进入苏南城市定居,更加坚定了鸡娃的决心,将孩子送入县中模式的中学。

国内鸡娃重点集中于中产家庭,顶层和底层家庭(江浙除外)一般不会采取鸡娃的方式。对于社会底层而言,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工作时长,根本无暇顾及后代的教育,底层家庭只能以散养的模式,让后代自由探索。对于精英阶层而言,家庭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源,能够让后代依托大量的社会资源成长。企业家的孩子,只要不是先天智力缺陷、败家子、沾上赌和毒,大概率还是企业家。无产阶级的孩子,大概率还是无产阶级。

存量时代的内卷环境,无产阶级想要维持中产阶层地位,其实是要付出很多代价:你需要扼杀天性、应试苦读、名校毕业、一路通过独木桥。如果在体制外工作,还要不知疲倦地加班,牺牲自己近乎所有的家庭生活和亲子时间。可能当你的孩子进入高中时,30年房贷尚未结清,积蓄也被几座大山消耗殆尽。身为中产阶层却需要和其他绝大部分无产阶级一样,只能无奈地告诉孩子要努力读书成就理想。你的孩子如果想维持和你一样的中产阶层地位,大概率要重走一遍你的道路。这就需要孩子和你一样:学习天赋不错,从小抹去天性,应试苦读,考入名校,考入体制。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继续维持中产阶层的地位。

以江苏的教育环境为例,大部分中产阶层家长唯一能给孩子提供的,只有考入名校的应试经验。为了让孩子维持中产地位,家长们自然会希望孩子和他们一样,凭借教育“鲤鱼跃龙门”,选择自身相同的道路。至少家长自身证明了,在成为中产阶层的方式上,这条路是可行的。但是,他们的孩子未必有家长那么幸运:可能孩子天赋一般,即使已经十分努力,仍然达不到211高校的分数线。可能你的孩子意志力不强,拼不过南通和苏北县中模式的学生,无法忍受应试刷题。可能孩子未来面对的环境更加内卷,学历迅速贬值,即使考进清北还是买不起一线城市的住房,躲不掉996的高压。

而内卷的大环境下,新晋的中产家庭拼尽全力只能在一二线城市勉强立足,并没有能力给孩子争取到足够的教育资源,孩子大概率只能在层次中上的学校入学。如果是江苏这类全员竞赛的省份,大概率还拼不过县中模式的考生。

国内的中产家庭,尤其是传统儒家科举文化兴盛的地区,只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后代身上,在教育上对子女严格要求,希望自己的后代在综合素质上超越父母。只有这样,自己的后代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持父母的中产阶层地位,防止孩子重新滑落到社会底层。于是,中产阶层的家长们,将后代的教育培养视为稳固阶层地位的唯一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