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运,成就了大秦的国运

 子玉史院 2024-04-24 发布于陕西
 / 子

个人的成功需要实力的支撑,一个王朝功业的极限自然也是以综合实力为后盾。秦国一统天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将自身经济体做大以在总体实力上碾压关东六国的过程,而这个突破口就是水利工程的修建。

公元前316年,秦国庙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围绕战略方向,相邦张仪和将军司马错是针锋相对:

张仪主张进攻韩国,用兵三川,打通秦国和中原的道路,然后控制周天子,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牌;司马错则主张趁蜀中之乱拿下蜀地,以达到广地、富国、强兵的目的,并从水路对楚国形成包抄之势。

很明显,张仪是想快速推进秦国的东出战略,而司马错却基于秦国地小民贫的现实,主张稳扎稳打,通过拿下蜀地,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同时利用蜀地的财富和人口红利反推秦国的东出战略。

在这次讨论中,司马错还提出了对楚的最新战略,那就是:拿下蜀地,然后打造水师延长江顺流东下,从水陆两个方向同时用兵楚国。用司马错的话来说就是:“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兼并了巴蜀,就能轻松搞定楚国,搞定了楚国,天下也就不足为虑了。

什么是战略家,这就是。司马错抛开短期利益立足长远考虑,不仅给出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最优战略,更是给后世提供了一套混一南北的最优方案,后世北方对南方的兼并基本都采用了司马错的战略。

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纵横家和军事家的区别:纵横家比较虚,喜欢脱离实际玩概念;军事家比较务实,能够立足现实稳扎稳打

看看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公孙衍、苏秦、张仪,都是发明出一套概念搅动天下,实际上对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并没有什么益处,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操控国君的意志来获取自己的盛名。

当时的秦国虽然通过商鞅变法逆袭成功,但其实力却根本不足以碾压关东六国之总和,就是单独对抗齐国、楚国、赵国这样的大国都费力,后来长平之战的长期对峙就是证明。

如果秦国将象征天下的九鼎迁到秦国将问鼎之志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那么马上就会面对六国的合纵攻势,这对秦国绝对是巨大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有被六国打回原形甚至灭国的可能,属于冒险、激进策略。

还不如趁蜀地之乱将巴蜀纳入秦国版图,这样不仅不会给秦国造成舆论压力,反而会收获禁暴止乱的好名声,而且还会收获土地、赋税、兵源等实质性好处,并让秦国进一步获得争夺天下的地利。

说白了,司马错就是想给秦惠文王讲清楚一个道理:一统天下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代代接力稳步推进,秦国要尊重客观规律

司马错比较务实

图源/剧照

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巴蜀。公元前316年秋天,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率兵从石牛道伐蜀,并在葭萌大败蜀军,当年十月,就将蜀地纳入了秦国版图。完了秦军又乘胜进军,相继拿下了巴国、苴地,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

并吞巴蜀是秦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疆拓土的行为,巴蜀加关中的组合使秦国的经济持续走高,轻诸侯。

由于蜀地是新纳之地,秦国就在其地采用了分封制:秦惠文王封儿子通为蜀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共同治理蜀地。同时,秦国还移民一万余户,以强化对蜀地的消化。

在对楚战略上,秦国也很快吃到了吞并巴蜀的红利。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将司马错在蜀地整合了十万兵马和一万艘大船,以蜀郡为跳板大举进攻楚国并占领了黔中郡,楚国不得不割让汉水以北及上庸。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张若又从蜀地出兵并夺取了楚国的巫郡。

可以这么说,关中的特点是防御利于秦国应对列国合纵,不使秦国本土遭受战争的波及,而巴蜀的意义则在于,其给秦国提供了一个向江南纵深发展的跳板,军事意义极大。

但巴蜀的红利也是有上限的,其有限的水利设施不仅不能有效灌溉境内的耕地,将粮食产量提高,而且还严重制约航运,使秦国不能高效输送物资和兵源。

大家都说,蜀地是天府之国,其实秦汉时代的天府之国是对关中的定义,蜀地在未建造都江堰之前还担不起“天府之国”的称呼。当时的蜀地根本不能发挥其物资供应基地的作用。

所以,建造更先进的水利工程以解决蜀地的灌溉和航运能力问题就成了秦国的当务之急。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山西人李冰接任蜀郡郡守,并于前256年开始修建都江堰工程,以同时解决农业灌溉、航运、防洪等难题。

这里强调一点,此时的秦国由于对巴蜀的持续消化已经不需要以分封藩王的方式来治理蜀地,蜀地已经在秦昭襄王时代被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李冰就是蜀郡的地方官,负责蜀地的治理。

李冰是都江堰的设计师

图源/剧照

都江堰工程完工之后,李冰又陆续兴建了二十余项水利工程以作为补充。当蜀郡的水利体系建设完成之后,巴蜀之地才成为了真正的天府之国,成为为秦国东出天下源源不断输送物资的后方基地。

看看史书的记载——“沃野千里”“时无荒年”“不知饥馑”等词汇都是对蜀地粮食生产能力的肯定。

当然,其军事意义更大:李冰构建的水利体系解决了秦国从巴蜀向楚国用兵的水运通道,使秦国能够高效地为前方输送物资和兵源,让蜀地真正成为了从水路进攻楚国的前沿阵地。

有道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秦国这一步算是踩对了。正是有了巴蜀的经济助力,秦国才能高频次发动对六国的蚕食战争。说实话,如果没有蜀地的粮食物资,秦国在长平前线能不能打赢赵国都是未知数。

对蜀地经营的成功让秦国庙堂进一步认识到了经济的重要性,更从都江堰的兴建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经验,于是,当韩国提出要帮秦国在关中修建水利工程时,秦国马上就是大干快上。

经过十年时间的长途跋涉,秦国终于建成了以韩国水工郑国名字命名的郑国渠。郑国渠建造完成之后,灌溉关中平原耕地达四万余顷,亩产量达到了两百三十二斤。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郑国是韩国水工

图源/剧照

这里不得不强调一点,秦国在发现郑国的间谍身份之后依然还坚持用郑国开渠,这不仅说明了秦国决策的科学性,更说明秦国对水利、经济的重视。

本来秦国对于关东六国就有地理、经济、军事优势,如今,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又再次拔高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当秦国在经济层面一骑绝尘之后,其地理和军事优势也就更能发挥出其作用。

如果没有都江堰和郑国渠,秦国不可能持续发动对六国的蚕食,密集性出牌,更不可能在嬴政时期公然发动灭国大战,并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兼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说白了,就是经济优势成就了秦国。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由此也可见,秦国在前进的路上是相当务实,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而历史也总是会垂青于那些实事求是的人并给予他们相当可观的回报。拿到一统天下的权力并最终将其完成,就是历史对秦国的回报。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继续将这套经验复制到对于南方疆土的开拓上。为了解决百越问题,秦国又开凿了灵渠,通过沟通湘江、漓江,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一举将南部水系全部盘活。

从此,巴蜀和关中的物资就可以通过渭水、汉水和长江进入洞庭湖,然后溯湘江而上,通过灵渠进入漓江。完了还可以进一步通过漓江进入珠江,覆盖东南的番禺。就是云南、贵州、福建这些地方也可以通过水运系统被有效覆盖。

大秦在水运层面真正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天下一盘棋的格局。

灵渠的开凿不仅助力秦国完成了对百越势力的解决,更是通过水运系统使大秦实现了对广袤的南方大地的有效统治。秦国能在百越之地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个郡,以郡县制的方式治理其地,就是得益于灵渠对于交通体系的沟通。

同时,灵渠还将中原内河航运系统延伸到了南海,通过南海又进入了东南亚和印度,使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成为可能。

接着,始皇又修筑了沟通南越之地的陆运体系——新道,打通了南岭山脉的阻隔,使大秦实现了在陆路层面对岭南的沟通。

自此,依托水运体系和陆运体系,岭南才逐渐与中原产生链接,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经过大秦的持续性开拓,帝国最终形成了东至大海,西到甘肃西部,北至鄂尔多斯,南至越南中部这样的地理格局。

不得不承认,秦国和秦始皇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好,秦国也最终二世而亡,但大秦毕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地理格局。

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秦国对水利系统的娴熟运用。

大秦的国运,从秦惠文王决定出兵巴蜀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某种可能。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