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看疑难杂病的五个用药秘诀

 凯哥好心情f6v8 2024-04-26 发布于湖北

来自:我是中医传人

疑难杂病不是单指哪一种疾病,是一种统称,可包括多种疾病,致病原因复杂、治疗难度大、久治不愈的情况都可囊括其中。面对疑难杂病,常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不要慌、不要乱,缕清思路,找准关键点,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下面便为大家带来了疑难杂病的治疗方法总结。

一、多法联治
疑难杂病患者常有虚实夹杂、正虚邪实、阴阳偏颇、气血偏衰、多脏虚损、湿热胶着、痰瘀互结、寒热错杂等兼夹病机,其治疗也绝非单一治法所能奏效,因此常有阴阳同调、气血同治、补泻兼施、温清并举、表里相合、敛散相伍、升降相因、通塞相随、多脏兼顾等多法联用的治法。

东汉张仲景开创了多法联用治疗疑难杂病的先河,其《金匮要略》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用药就达21味。该方熔补气、温阳、健脾、养血、滋阴、清热、祛风、理气、活血、止咳、平喘等法于一炉,是运用多法联治的典范。

二、主次分治
主病、主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次病、次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所以其治疗原则是主攻主病、主证,兼治次病、次证。如肾虚为主,兼有肝郁者,其治则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这是临床上治疗疑难杂病的常法。但临床上有时需要采用主次分治的方法,这是使复杂变得单纯的治疗方法。

①先主后次:主病、主证对机体的整体影响较大,必须放在第一步解决;而次病、次证对机体的整体影响较小,可以放在第二步解决。

②先次后主:主病、主证很难治疗,其疗程漫长,如果首先治疗主病、主证,有可能是主病、主证未愈,而次病、次证却进一步加重;对此,可以首先治疗相对易治的次病、次证,然后治疗相对难治的主病、主证。

先主后次、先次后主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个病证之病情俱缓者。因此,在运用此法之前,必须首先明确各个病证之病情的缓急,并坚持急者急治、缓者缓治的原则以确定各个病证的治疗先后。

三、久病奇治
1.久病治肾所谓“久病及肾”,是指久病常影响于肾,导致肾阴肾阳亏虚。由于五脏的阴阳皆根于肾,所以五脏的阴虚或阳虚,日久皆会影响及肾,导致肾阴不足或肾阳虚衰,故临床上治疗久病常常从“肾”论治。至于对补肾药的选择,阴虚者可用熟地黄、制何首乌、枸杞子等,阳虚者可用巴戟天、淫羊藿、制附子等,临床上必须分清病之阴阳而权衡用之。

2.久病治脾脾与胃为表里,是后天之本,因此,治疗疑难杂病尤其要注重顾护脾胃、健运中州。至于对治脾胃之药的选择,补脾益气可用党参、炙黄芪、白术等,健胃消食可用炒麦芽、焦山楂、鸡内金等,临床上必须分清脾胃虚实而权衡用之。

3.久病治瘀疑难杂病的病邪久羁难去,常常影响气血运行,导致体内气血瘀滞,故有“久病入络”之说。临床上对久治不愈的病证,因其“久病入络”的原因,常常从“瘀”论治。至于对活血化瘀药的选择,轻者可用丹参、川芎、红花等,重者可用水蛭、虻虫、土鳖虫等,临床上必须根据病情之轻重而权衡用之。

4.久病治痰疑难杂病的痰多为广义之痰,即无形之痰,有“变幻百端”的特点。不少疑难杂病的发生、发展与痰密切相关,因此治痰也是治疗疑难杂病的一条重要法则。至于对化痰药的选择,寒痰可用制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热痰可用贝母、海藻、天竺黄等,临床上必须根据病性之寒热而权衡用之。

5.另辟蹊径不少疑难杂病患者都经历过数次易医而疗效不佳的情况,对此久治不愈的病证,应在分析总结前医得失的基础上,采用逆向思维,或曰反向思维,或曰换位思维,进而作出新的辨证诊断,另辟新的治疗途径。

如消化性溃疡,传统按照胃脘痛辨证论治,疗效欠佳;有人按胃疽、疮疡论治,用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生肌玉红膏化裁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又如临床上治疗耳聋多从肝胆或肾入手,但干祖望教授认为许多耳聋患者与肺卫不和有关,故取宣肺治疗而效果甚佳。

四、重剂速治
疑难杂病常常是主次矛盾交错,相互牵制影响,病情呈现发展趋势,治疗极为困难,一般小方、轻剂犹似杯水车薪,很难胜任。因为方小则难以胜任病证之杂,剂轻则难以胜任病证之重,必须急投大方、重剂以挽危厄。

大方可以发挥其对多个层次、多个靶点实施整体的调节治疗作用,重剂可以发挥其对重点病理环节实施重点的调节治疗作用,从而有效解除各个病理因素、阻断各个病理环节。对于某些疑难杂病,非重剂、大方难以奏效者,必须适时投以重剂、大方。

临床上对于该用重剂、大方而不敢用者,多是识病识证不准,或者用药经验不足,因此胆量较小。所以,经验丰富的医者,有胆有识,能够做到适时运用重剂、大方而力挽沉疴。

五、守方缓治
疑难杂病多属慢性顽证,非一方一药所能治愈,由于难求速效,故须徐徐缓图。临床上经过准确辨证、恰当处方之后,就要做到效不更方;即使在用药后短期内尚未见效,只要经过临床再次评估而辨证准确、药证相符,且病人又无不良反应者,也要敢于守方,善于守方。反之,若是盲目改弦易辙,频频更方换药,就会造成“欲速不达”,甚至导致半途而废。

因此,医生既要做到有胆有识、有方有守,又要做到胸有成竹、知常达变,如此才能取得良效。当然,是否守方则要根据证候有无变化而定,若是证候发生了变化,其治疗立法、遣方用药自当随之而变。我一直从事内科杂病的治疗,也深感其杂其难,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点滴经验,总结出治疗八法,兹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轻清法
本法主要用于因风热之邪伤于头部的疾患,如头痛、头懵、头晕、耳鸣、眼胀、鼻塞、鼻流浊涕等病。采用轻清上浮而又凉散的药物,以从其阳也,以祛除病邪。常用药物有: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薄荷(后下)、菊花(后下)、蝉蜕、蔓荆子,其中目珠胀者,可加夏枯草;头昏重者,加荷叶;头痛重者,加川芎;头晕重者,加钩藤;鼻塞者,加苍耳子、辛夷;便秘者,重用决明子;阴伤者,加玄参;阳亢者,加生石决明等。

二、涤浊法
在内科杂病中浊阻之证较为多见,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 “去菀陈莝……疏涤五脏”之旨,立涤浊之法。

1、浊邪阻肺,肺失清肃方 用于痰、湿、热阻肺,咳嗽或咳喘、胸闷,痰多色黄或黏稠胶结难出,舌苔厚腻等。肺癌具有此症状者,亦可加减用之。常用药物有:苇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桔梗、黄芩、海浮石(包煎)、炒葶苈子(包煎)、炒紫苏子、麻黄。

2、浊邪中阻,脾失其运方 用于肥甘厚味过度,体胖困倦,舌苔黄腻或白腻,血脂高,有糖尿病、高血压倾向者。常用药物有:苇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制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炒苍术、炒神曲、栀子。

3、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方 用于慢性肝病患者。右胁不适或疼痛,腹胀,小便黄,大便或溏或干,肝功能异常、脾大等。常用药物有:苇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鳖甲、郁金、醋延胡索、败酱草、生麦芽、炮穿山甲(包煎)、浙贝母、夏枯草、茵陈蒿、大黄(后下),其中鳖甲、穿山甲实价较昂贵,实际使用时可以用皂角刺、川芎、三棱代之。

4、浊在下焦,膀胱失利方 用于浊在下焦,久而不去,小便黄浊不利,小腹不适或会阴胀痛等。常用药物有:白茅根、冬瓜仁、生薏苡仁、桃仁、连翘、赤小豆、滑石(包煎)、怀牛膝、干地龙、琥珀(冲服)、冬葵子、茯苓、桂枝。

三、疏利法
此法常用于水湿失于输化,出现全身郁(瘀)胀,似肿非肿的经络湮瘀证候。此病一般病程较长,时轻时重,检验无异常发现,尿量正常,有的小便次数少,服西药利尿药可减轻,但停药即复如故,宜用疏利法治之。

1、疏补相兼方 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失于输化,阻滞气机,发生全身郁胀。常用药物有:炒苍术、炒白术、茯苓、猪苓、青皮、陈皮、炒枳壳、炒枳实、泽泻、木瓜、生薏苡仁、赤小豆、滑石(包煎)。

2、行气通络方 用于经络气滞,运行不畅而致全身郁胀,无腹胀,无尿少。常用药物有:木瓜、威灵仙、白芍、桂枝、忍冬藤、丝瓜络、通草、制香附、生薏苡仁、羌活、独活、防风。这些药物中多为行气通络之品,且桂枝与白芍有调和营卫的作用,羌、独、防既能胜湿,又能畅通腠理。如此,则气行络通,营卫调和,腠理畅达,而郁胀自消。此方与前方相较,前者为深一层治法,后者为浅一层治法,应当辨之。

3、化痰通络方 用于痰、湿、热瘀阻,经络湮瘀,水液失于输布,成为郁胀,有水肿之象者。常用药物有:清半夏、陈皮、茯苓、炒枳实、竹茹、泽泻、丝瓜络、忍冬藤。方中茯苓,既能益脾又能渗湿,使水湿之气潜然消去。忍冬藤清热通络,丝瓜络凉血行血通络,二者伍用,能使经络中湮瘀之邪,荡然无存。

4、疏肝健脾、 利湿通络方 用于肝郁脾虚,气机阻滞,水湿失运的郁胀证。多见于女性患者,颜面下肢水肿,经前乳房胀,急躁易怒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薄荷(后下)、制香附、木瓜、生薏苡仁。此方为逍遥散重用茯苓,复加木瓜、薏苡仁、香附子而成,使肝气得畅,脾气得运,水湿得行,而瘀肿自消。方的着眼点是疏达肝气。

5、化瘀通络方 用于水湿停滞,泛溢肌肤、挟痰挟瘀、经络不通而致郁胀证。常用药物有:酒桑枝、丝瓜络、姜黄、木瓜、生薏苡仁、通草、制天南星、橘络、鸡血藤、当归。方中药味多为宣通之品。宣可去壅,通可行滞,尤其天南星伍橘络,善去经络中之风痰,姜黄为行血利气之药,具通利经脉之功。本方对于无明显脾肾虚之象,偏于经脉瘀阻者,用之较为合适。

四、达郁法
我用的是达郁汤方,用于脏腑气郁,寒热交杂之证。症见腹胀,胁痛,纳呆,肠鸣,口苦,口黏,大便或干或溏,小便黄,舌苔薄腻或厚腻黄,脉象沉滞或弦滑等。方以柴胡、苍术为君,以疏木土之郁;臣以香附、草果,助君药之用;郁则气必滞,佐以枳实以理气;郁久必生热,佐以栀子、黄芩、蒲公英以清热。

木土壅郁,乱于腹内,故又佐以少量羌活、防风,既可祛除湿邪之胜,又可鼓荡气机之滞;白芍既可柔肝又可护阴;甘草调和诸药用以为使。若口渴,加知母;心烦,加竹叶、灯心草;纳差,加炒麦芽、炒神曲;大便干,加决明子;便溏,加白术、白扁豆,去栀子;恶心,加制半夏、陈皮。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炒枳实、炒苍术、制香附、草果、黄芩、栀子、蒲公英 、防风、羌活。

五、运通法
腑气不通,脾气失运之证,较为多见,常有腹胀,纳呆,食少,嗳气,大便不畅,舌苔白厚等症状,脉多呈怠缓或沉滞。予治疗此证,以运通为法,立运通汤方,效果较好。方以槟榔、牵牛子,通可行滞为君;以蔻、 砂醒脾畅中为臣;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楂、曲消运化滞为佐;诸药合用,共奏运通之效。有热,加黄芩,中寒胃痛气上逆者,加丁香。常用药物有:槟榔、炒牵牛子、草豆蔻、豆蔻(后下)、砂仁(后下)、茯苓、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 。

六、灵动法
临床上,有许多内科病宜轻而取之,若用重剂会适得其反。遇此类病症,我每用有轻灵、 灵利之性的方药进行治疗,效果较好,我则名其曰灵动法。一般来说,此法适宜于小虚小实之证,具有药味少、分量轻,或药味虽多而分量很轻的特点。如胃气虚弱又不耐药的患者,出现纳少,胃胀,噫气,喜暖恶寒,舌质偏淡、苔薄白,脉弱等,我常用轻量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否则药过于病,有治胃反伤胃之弊。药虽轻,但颇有灵动的作用,缓缓图之,渐治渐佳,属于“王道”用药。再如外邪袭肺较轻的咳嗽,视其风寒、风热不同,亦宜用灵动法治之,一是因为病邪较轻,无需重剂,再者新感咳嗽,用药宜动不宜静,否则不利于外邪外出。

七、燮理法
我在治疗内科杂病中,经常遇到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病证,这类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不大重,用其他方法治疗又不太合适,我常用燮理法治之,往往效果较好。我用山前汤(经验方)治疗慢性泄泻,也属于燮理。此方深得一阴一阳之理,用之得当,效果明显。

常用药物有:生山楂、炒山、生车前子(包煎)、炒车前子(包煎),依据病情,可加入羌活、独活;有腹痛欲便,便后痛止者,加入痛泻要方;内有积热者,加入葛根芩连汤;偏脾虚者,加入炒山药、生山药,此二药生、熟并用,亦是燮理阴阳之义。

我亦常用二加龙骨汤加味,治疗阴阳失调的低热,效果也很好,其方为制附子、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白薇、炙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原本主治虚劳不足,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吐血,下利清谷,浮热汗出,夜不成寐等证。

八、 固元法
此法是多用于久病,或正气内夺,或正虚似邪之证。虚证是多种多样的,兹不赘述,但在虚证中要注意到元气之虚。元气是人身之根本,元气旺则身健寿永,元气虚则易罹疾患,且又缠绵难愈,往往出现正虚似邪之象,若以外邪治之,非也。

我常用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山茱萸、枸杞子、人参等味培补元气,效果较好,这是治疗一般元气虚弱之证。若元气大虚或暴脱,当另寻固元挽危之方药,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